构建校园感恩文化 塑造孩子美好心灵

2019-09-10 09:22史明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1期
关键词:孔子校园活动

史明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内心才会充满爱、充满感激和阳光,才会更加值得他人尊重。当代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这一现象已引起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关注。加强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识,已成为学校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新的着力点。如何加强感恩文化建设,塑造孩子美好心灵,笔者认为应与全国倡导的“学雷锋”活动一样,大张旗鼓地纳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感恩文化,内涵丰富。

尊祖宗,感恩文化首先体现在对祖先的敬重与景仰。因为祖先曾创立了伟大的功业,造福于民族百姓,或因为牺牲自己、爱民利他的高尚品德,感动了民众及其子孙后代,所以分外值得后人尊重。

孝父母,来源于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仁爱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仁”是内在的品德修养,“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的集中体现就是孝敬父母。孝德的本质是子女对父母亲养育之恩的回报。

爱同胞。孟子指出:“仁”的本质是孝敬父母亲,“义”的本质是弟弟对兄长的尊敬。儒家主张弟弟对兄长恭敬感恩,后世就有长兄为父这种说法,其包含了兄长在引导、护佑、帮助弟弟成长中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劳。

重师友。对老师的感恩,始于开创私学时代的孔子。弟子们对孔子的景仰和敬重是发自肺腑的。孔子之后,儒家后学和士大夫们对孔子的感恩与时俱增,孟子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尽管以道家为尊,同样也十分敬重孔子,多次在《史记》中引用孔子语录。汉代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学者名儒辈出,涌现了董仲舒、郑玄等著名儒家和经学大师,这些宗师传道授业,极大地推进了尊师敬友风尚的形成。

感恩不但要“爱人”,还要敬畏自然,热爱祖国。“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木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因此被列入感恩目标。对自然神灵的崇拜,源自先民所固有的“万物有灵”观念。“忠君”与爱国内涵基本是相同的,人们往往把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君主的忠诚感恩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所以说感恩文化所囊括的内涵深远而宽广。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对在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感恩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关系上。其内涵包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热爱与奉献、对自然的亲近与保护、对集体的信赖与维护、对师长的尊敬与感激、对父母的理解与孝顺,对他人的坦诚与关爱,对生命的敬重与珍爱。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让社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指责与推诿;多一些和谐与温暖,少一些争吵与冷漠;多一些真诚与团结,少一些欺瞒与涣散;多一些谦虚与知足,少一些骄傲与放纵……感恩,是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感恩,是人生大课堂的必修课程。

二、构建感恩文化,塑造美好心灵。

感恩文化要从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应该贴近孩子们的思想、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中国一系列传统节日,从日常生活小事着手,挖掘孩子身边的感恩典型事迹,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感恩意识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感恩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实施者也不仅仅是德育教师,而是全员教育、全员参与,整个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都要参与到感恩活动中,让校园洋溢着浓浓的感恩情。

其一、活动层面。一方面,选用短小精美的哲理故事和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为学生树立典型,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故事,又如岳飞、朱德等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毛泽东、周恩来感恩老师的故事等,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另一方面,将感恩教育融入一年级入学礼、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传统庆典活动,还可结合清明节、劳动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演讲活动,让孩子积极参与,进而学会乐于施恩助人,乐于奉献社会,关注身边、关注社区与社会弱势群体,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还可以召开感恩主题班队会,为班级、学校做一件好事,举办专题手抄报、黑板报、征文比赛等,鼓励、组织孩子们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赞美温暖的阳光,那是感恩;为日渐衰老的父亲捶捶背,那是感恩;送给老师亲手制作的一张贺卡,那是感恩;走向社区做一名志愿者,那也是感恩…”

从细节做起。感恩教育应从细微处入手,用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唤起感恩情结。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写一封信给父母、定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身边的同学,让感恩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其二,精神层面。如让“八荣八耻”上墙,使孩子们从小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利用广播、橱窗、校刊、红领巾广播站等形式展播“孝德”故事、感恩事迹,学唱感恩歌曲;开展诵读中华经典,看一场感恩影片,吟几首感恩诗歌,积极进行学科渗透,让感恩教育与学科教育互动并进,相互融合。

常怀感恩心。教育孩子从小学会感恩,从说“谢谢”开始,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同学的帮助之恩、社会的关怀之恩……当孩子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懂得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帮助他人,才能学会宽容和理解,才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其三,物质层面。进一步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力求让墙壁说话,花木传情,以体现感恩理念的名人名言,体现生态环保的树木花卉景点,体现学校特色的雕塑,制作一面感恩墙,将孩子们的感恩心语、各种感恩活动画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画,熏陶和影响孩子们心灵,同时还将成为美化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其四,制度层面。建立和强化更明晰的感恩奖惩机制,完善感恩制度体系,制定感恩积分卡,分为一星到五星五个级别,每完成10次感恩活动,升一级;每升一级,学校给予张红榜表扬与发放星级奖状,让孩子们感受到你的感恩行为总是被身边的老师或同学关注,从内心深入激发感恩情怀。

在我们周围,感恩犹如阳光、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学会感恩,进一步加强感恩文化的提升和凝练,使感恩成为学雷锋活动的校园时尚体现和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校园时时充满感恩的空气,处处彰显感恩的氛围。

感恩教育正如“学雷锋”主题活动一样,要常学常新,在拓展时代内涵上下功夫;要紧贴实际,在创新方式载体上下功夫;要激发动力,在强化典型引领上下功夫;要健全制度,在坚持长效推动上下功夫。我们正着手将感恩活动、学雷锋活动与“做有修养的雅少年”等德育系列活动有机结合,希望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润物无声,让孩子终身受益。

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至真至纯的情感,就像得体的衣着,优雅的谈吐一样,是现代文明人的重要标志。如果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就像见面问好分别打招呼一样,显得十分的自然和平常。培养孩子学会感恩,那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让孩子们以感恩的心态面对复杂纷繁的世界,这对于孩子心灵的健康,构建和諧校园、和谐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构建校园感恩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目标应是通过长期的建设、积累和积淀,将感恩固化为校园传统文化,使感恩成为学校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观念定势和价值取向,用感恩文化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并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猜你喜欢
孔子校园活动
“活动随手拍”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