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9-09-10 04:52邱双成
高教学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现状问题对策

邱双成

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有效组织与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但要求投入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还要得到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4-0156-03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systematic engineering 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aspects. The effectiv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ot only requires the input of manpower, material resources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but also requires the active cooperation of society and schools. It is of positi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置,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学科建设为支撑的课程体系,综合、立体的教材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多元立体的教学、考试方法改革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高校思政课在教材方面,除统编教材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还出版“教师参考书”“学生辅学读本”“疑难问题解析”等教材配套用书。在教学模式方面,思政课教学在“互联网+”时代的引领下,以“互联网”教学驱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从而形成了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

二、高校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的观念需要改变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主体观念,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到达预期的目标。在教育的过程中,也是受教育的过程,主客体教学的观念是必须要改变的。

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设置案例讨论、学术研究、时政论坛等形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表达内在精神需求。第二,引导学生用理论解决现实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虽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灵丹妙药,但是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化理论,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实现超越,从而直面现实,解决困惑。第三,尊重个体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尊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地位的基础上,包容、尊重学生由成长经历造成的个体差异性,使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二)“三贴近”原则的加强

我国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共同肩负着这一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性质和功能上与一般理论课又有所不同,它是实现高校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体现社会发展对高校生的要求,又要与高校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相契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总是脱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倾向:重视知识的传播,轻政治素质的培养。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一般理论课不加区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专业课讲授。在教学中只重视理论逻辑,既忽略社会现实,又忽略高校生的思想实际;在考核中,只注重考试成绩,忽略学生思想、行为的进步。对理论的讲解不够重视,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趣味性、生活化的课程,重视教学的氛围,但是在教学中忽略理论的重要性,在考试中淡化理论测试。教师为了达到目的,采用“生拉”的措施,为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生拉”理论去“硬套”现实。不准确、缺乏说服力的现实案例不仅会影响理论的科学性,还会破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面影响力。

(三)实践教学只是形式化

按照学分要求,以教育部规定的学时比例进行划分,2个学分折合36课时。这意味着四门必修课共需要完成36课时的社会实践。从社会实践开展的实际情况看,各高校主要采取课程社会实践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社会实践环节,以简单的课堂讨论、学生写读书笔记、小论文等形式完成社会实践任务。然而,多数高校不能确保高质量地完成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原因有三:1. 思想政治理论課是高校生的必修课,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统一开展社会实践的难度很大;2. 社会实践经费有限,限制了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形式;3. 社会实践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学生实践很难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大思政”的教育观念和环境仍需努力建设。多数高校采取学生分散社会实践,教师集中检查的方式,社会实践质量难以保证。即使有高校进行教师指导下的集中社会实践,但受经费、基地的约束,绝大多数学生也不能亲身参与,因此其发挥的影响力极其有限。

(四)教学的效果不容乐观,有待提高

1. 整体教学质量受影响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队伍在数量上或者在教学质量上有严重的不足之处,才会影响到了整体的教学质量。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高校难以达到这个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从事繁重的教学工作,也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从长远看影响个人、单位和学科的发展。有的高校由于教师数量不足,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课资格,认为其他学科的老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都可以从事教学,因此安排大量的兼职教师充实思政课教学队伍。兼职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且无法保证参加统一的学习培训、教研活动,在授课水平上与专职教师存在明显的差距。

2. 大班的授课,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由于总体师资欠缺,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高校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不稳定,情绪敏感,渴望在与成人的情感交流中获碍尊重和提升。大班教学的方式使一名教师同时面对上百名学生,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心灵关怀和情感交流。大班授课容易停留于枯燥无味的道德说教上,在师生之间产生无形的隔阂。学生会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说教”,可以机械背诵理论教条来获取学分;教师会认为学生冷漠、难以沟通,向学生关闭情感的大门。教师的人格力量、个人经历、情感交流在授课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大班授课因课堂效果、学生的差异性等大大减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性感染力,使情感沟通变得困难。大班授课也是影响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由于学生人数过多,课堂讨论、分组活动通常难以进行。

(五)学科建设意识淡薄

学科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但由于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不重视学科建设,认为学科建设是教授、专家的任务,甚至仅仅将工作定义为“教书匠”,极少参与学科建设工作。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改革的探讨可以形成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又支撑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平台越完善,就越能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撑。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学历高,对自身发展很重视,但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学科建设意识淡薄的问题。年龄偏大的教师则教学经验丰富,但科研和学科建设动力不足。因此,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相脱节,出现专家、教授搞学科建设,中老年教师重教学,青年教师重科研的现象。学科建设意识淡薄的现状会带来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各自为政的状况为组建良好的教学、科研团队带来阻力;二是单兵作战不利于学科方向的凝练,使学科建设处于被动局面。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

1. 提高理论素养

信息化时代教师会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知识更新速度快,而且还要提高理论素养。思想政治课程本来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只有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才能记忆深刻,才能理解深刻。在个别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学生的信息储备可能多于教师。各高校可以通过特聘的方式,聘请各级专家学者、党政干部和先进事迹的模范代表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特聘教授可以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高授课质量;另一方面,特聘教授尤其专家学者可以起到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帮带和示范作用。

2. 对责任的意识要提高

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能继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的亲身示范、人格力量更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通过建立符合思政课教学职业特点的职称评聘标准,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上,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程授课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灌输”的经验已经落伍了,在授课的过程中永远就是:教师主动的输送知识,而学生则会被动的去接受,甚至中间还有“堵塞”的时候;也有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永远的停留在“灌输”的层面上(教师所理解的灌输方式)。“灌输”理论并不过时,但是高校生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对象与列宁时代的工人阶级大不相同。高校生接受高等教育,知识学习自主意识强,价值取向多元化。说教式的灌输,由于缺少甄别、选择和运用环节,高校生很难被动接受教学内容。

教师务必将理论讲透彻,把逻辑理顺,学生才能学到真理。政治导向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理论的科学性,而且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的效果,即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政治是非观和政治敏锐度。要变传统的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式灌输,变显性灌输为隐形灌输,变机械、命令式的灌输为疏导、启发式的灌输,变形式单一的说教、强制性灌输为载体丰富、形式多样的灌输,在灌输中营造平等、和谐的气氛,鼓励高校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因能高效率传递理论,并通过大量练习巩固技能,普遍应用于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然而,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程序单向性,教学空间单面性,教学目标单一性,教学手段单调性等特征,使其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出明显的弊端。

(四)多用利用实践的资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受教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实践环节过程中的教育学生的功能。如前文所述,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理论的知识,还能加深记忆。由于社会的实践牵扯的因素较多,如费用、场地、人员的限制、安全等,因此,思政的授课必须通过拓展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完成实践环节的教学。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1. 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教师在课堂中要多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将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带到课堂,引导学生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辩论、事实论坛等活动,充实课堂讨论,增强课堂参与性。

2. 拓展教育渠道

让学生树立“大思政”的理念,让教育生活化。如果想要教育生活化,中间需要拓展教育渠道才能实现。第二课堂可设计丰富多样的形式,如组织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社团活动、学术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展开课题研究,建设主题学习网站、微信公众账号,完成社会调查等。

3. 鼓励学生“走出去”

社会实践要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高校生“走出去”既可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形成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首先必须要建立长期、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其次要增加社会实践的形式,除了传统的社会调查外,还可以将参观考察、访问访谈、公益活动等形式纳入进来。各高校还应有相应的制度保障社会实践的时间、经费、师资等。

4. 注重“请进来”的思想

在“走出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请进来”的思想。“走出去”社会实践受制约因素较多,不可能为每一名高校生提供实践机会。社会实践需要“点”“面”结合,在“点”上试验,在“面”上铺开。“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可以实现“点”“面”结合。高校可以通过请特聘专家教授讲学,先进事迹模范代表人物做报告,基层村、社工作人员介绍工作情况等拓宽社会实践的“面”,满足全体高校生在校内就能深入了解社会现实甚至完成访谈、调研的需求。

參考文献:

[1]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2]戴钢书.思想政治教育统计研究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杨晓慧.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论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1):124-133+160.

[5]陈文剑.基于合作学习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44.

猜你喜欢
现状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