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生专业素质之师生看法的对比研究

2019-09-10 04:52吴英垲黄晓玉王业艺苏雪彤陈湘榄王烨薇
高教学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国标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吴英垲 黄晓玉 王业艺 苏雪彤 陈湘榄 王烨薇

摘  要:为适应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2018年国家制定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这对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本研究通过对外语专业的51名教师和203名本科生就“国标”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生专业素质的现状的看法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然后进行了对比统计分析,旨在找出其中的差距,以期为外语人才培养新目标的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国标”;师生差异;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4-0147-03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qual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national standards") were formulated in 2018, which put forward higher and clear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 China. This study will conduct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on 51 teachers and 203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the views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 on the "national standard" talent training goal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conduct a comparative study to find out the gap, so a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goal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national standard"; teacher-student difference; teaching reform; talent training

一、研究背景

2018年初,教育部正式发布了《高等院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指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此,外语界的一些期刊已经发表了不少文章进行探讨,例如在“国标”指导下如何提升我国英语专业教学质量[1],如何解决制定外语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等等。但上述文章多数都只限于阐述个人对于外语教学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观点,而从师生角度出发,针对“国标”中外语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要求以及本科生专业素质现状调查的对比研究却凤毛麟角。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外语专业本科生和教师针对“国标”中外语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要求以及本科生专业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然后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以呈现本科生专业素质的现状,尤其是师生对该现状的不同看法,以期找出与“国标”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为外语人才培养新目标的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文献综述

如上所述,關于“国标”的探讨文章已有不少,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关于外语教学培养方案的探讨。如贾国栋[2]认为外语人才培养方案需从专业标准出发,结合“国标”精神实质,将思辨、创新能力写入其中,并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其次是外语类专业教学方法与质量提升的探究。如吴艳、杨东英[1]提出应优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革新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并注重创新性人才培养等途径。此外,也有“国标”指导下的单一能力测评研究[3]等等。

尽管这些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对“国标”中外语人才培养进行了启示性的解读,然而,其多数都是阐述对于外语教学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专业定位以及单一能力培养的个人观点,而对外语本科生专业素质现状的调查却很少,也不了解在“国标”框架下师生对于本科生专业素质现状之看法的差异,更没有进行实际调查数据的支撑以体现研究的科学性。因此,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外语专业本科生和教师针对“国标”中外语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要求以及本科生专业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为“国标”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有效的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在“国标”培养目标框架下,老师和学生对于外语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素质现状之看法(就几个板块而言)是否有显著性差异?(2)对于学生专业素质与“国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才能达到“国标”的要求?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随机获取的203名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外语专业本科生和51名教师。这些学生中有42名大一学生,59名大二学生,83名大三学生和19名大四学生。男生为31名,女生172名,年龄一般在18岁与20岁之间。51名老师中男性为12名,女性39名,年龄一般在31-50岁,所教专业多为英语或商务英语。

这些学生对“国标”发布有所耳闻,但不甚了解其具体含义。老师们对“国标”都基本了解,部分教师对“国标”还有自主性思考。尽管这些学生对“国标”不是很了解,但因为问卷调查是根据“国标”培养目标的板块设计的,因此这对本研究的调查影响不大。

(三)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研究的数据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收集,问卷有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形式。学生版问卷调查“国标”视角下,外语专业本科生对自身专业素质现状的看法;教师版问卷则调查为“国标”视角下,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对外语专业本科生专业素质现状的看法。调查过程分为三步:

1. 问卷的设计与修改。首先小组成员对“国标”相关文献进行解读,然后将问卷划分为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以翻译为主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四个板块。每个板块的问题设置,既考虑“国标”的培养目标,也针对学生对这一能力板块能力的自我评价。为了便于统计,问卷调查除开头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外,选项大部分采用的是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形式,即为五个选项,对能力的评估依次为:“A=非常不同意”,“B=不同意”,“C=不知道”,“D=同意”,“E=非常同意”。

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采用线上与线下发放相结合并随机发放,发放对象为外语专业本科生及外语专业高校教师。学生版问卷纸质版发放100份,回收78份;电子版发放125份,回收125份。因此学生版有效回收问卷共计203份。教师版问卷电子版发放51份,回收51份。

3. 访谈。小组成员随机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以探究师生看法差异及其原因。

(四)数据处理

小组成员将数据录入SPSS 计算软件进行能力板块数据分析。对于每种能力板块,进行卡方检验来对师生的看法的分布进行对比。1. 在评估各项能力时,赋予每个选项分值,分别记为 A=1、B=2、C=3、D=4、E=5。然后计算出每一题五个选项中调查对象选择每一个选项的频数,以此获得每个版块的数据分布;2. 采用SPSS软件计算卡方统计量;3. 将计算出来的卡方统计量,与卡方检验临界值进行比较。如果计算出的卡方统计量大于临界值,我们推翻零假设,说明师生的看法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如果计算出的卡方统计量小于临界值,我们接受零假设,说明师生的看法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

四、研究结果

(一)对语言基础能力板块的看法

表1为听、说、读、写基础能力板块师生评价卡方检验的数据分析结果:

由上述表1可知,卡方统计量8.329<临界值13.277,P>0.05,说明在听、说、读、写语言基本能力板块的评价上,教师和学生看法的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从表中的具体数字来看,评分大部分集中在1~3分区间。也就是说,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他们对于听、说、读、写的基本语言技能从“A.不强”、“B.不太强”、“C.不知道”到“D.强”、“E.很强”,选择A、B、C的居多,选择C、D的少。例如,选择B的学生有122人(60.10%),教师有29(56.86%)人。因此,教师、学生对于此版块的看法基本一致:他们对外语专业本科生专业素质现状均不够满意。

(二)对语言运用能力板块的看法

学生语言运用(如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国标”中强调的任务之一。这主要指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理解力、以写作能力为基础的表达力,以及以翻译软件运用为基础的翻译技术能力[4]。此外,在翻译的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会得到充分体现,因而翻译能力是外语专业本科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

表2为语言运用能力(翻译)板块师生评价卡方检验的数据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卡方统计量8.974<临界值13.277,P>0.05,说明在语言运用能力(翻译)上,教师和学生的看法分布基本没有显著性差异。具体从表中的数据来看,选择“不太强”的人数最多(学生和教师分别为93人次、28人次,分别占总数的45.81%、54.90%)、选择“选择不知道”的人数次之(学生和教师分别为52人次、11人次,分别占总数的25.62%、21.57%)。

由表2可知,在语言运用能力(翻译)的综合评价上,教师和学生对外语专业本科生专业素质现状评价都较低,说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翻译)有待加强。要提高翻译水平,首先要有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然后,不仅要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还要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同时还要充分积累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应该加强之处。

(三)对文学赏析能力板块的看法

表3为文学赏析能力板块师生评价卡方检验的数据分析结果:

由表3可以看出:卡方统计量6.984<临界值13.277,P>0.05,说明在文学赏析能力上,师生看法没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在文学赏析能力上师生看法一致,在数据分布上呈现“M”型。无论师生,认为外语专业本科生文学赏析能力“很强”和“不强”的调查对象占极少数,认为“强”和“不太強”的占大多数,对该能力做出“不知道”评价的调查对象数量稍少于“强”和“不太强”。

(四)对自主学习能力板块的看法

表4为自主学习能力板块师生评价卡方检验的数据分析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卡方统计量23.283>临界值13.22,P>0.05,说明在自主学习能力上,师生看法有显著性差异,且在接近α=10%的水平上具有差异性。如表中所示,学生集中选择了“D.同意”这一选项(105人次,51.72%),远远高于“C.不知道”(36人次,17.73%)和“B.不同意”(47人次,23.15%);而教师选择“C.不知道”和“D.同意”的人次相同(均为15人次,29.41%)。并且,教师选择次数最多的是“B.不同意”(18人次,35.29%),与学生选择最多的选项“D.同意”(105人次,51.72%)。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D.同意”,认为他们的自学能力是可以的,而多数老师选择的是“B.不同意”,显示老师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不够的。

五、结束语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1)“国标”培养目标框架下,老师和学生对于外语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素质现状之看法(就几个板块而言)是否有显著性差异?(2)对于学生专业素质与“国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才能达到“国标”的要求?调查研究发现,对于语言基础能力、以翻译为主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板块,师生的看法是一致的,均认为现状与“国标”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有差距。而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老师的评价普遍比学生对他们自己的评价低。针对这些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面对上述这四种能力偏低的研究结果,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对于老师而言,建议能够因材施教,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除了课堂上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以外,课下还应加大时间的投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自己专业素质得到逐渐的提高,拉近与“国标”培养目标要求的距离,最后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吴艳,杨东英.“新国标”指导下提升我国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J].中外交流,2017(23):161.

[2]贾国栋.“国标”与外语类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路径与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8(6):39-43.

[3]刘思宁.新“国标”指导下的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测评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09):235-236.

[4]张志强,张灏.外语类专业本科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机制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07):60-65.

猜你喜欢
国标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美赞臣等19款海淘奶粉不符合“国标”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立案查处首例违法广告儿童安全座椅加“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