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要: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拥向城市,农村在过年过节时显得日渐冷清,以致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少。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们理应肩负起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重擔,在教学中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搜集资料、观看相关视频、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来获取更多的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课本资源农村小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策略
一、我校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了解的现状及其原因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的新成立的小学,学生大多数来自学校东边的农村。学生们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面比较窄,知识储备有限,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比较肤浅,除了节日里重要的习俗外,其他的便知之甚少。其原因如下:
1.过节形式日趋简化,节日气氛逐渐冷淡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拥入城市,小城市人口逐渐向大城市流动,人们的生活节奏日渐加快,对传统节日已经不再像过去那般重视了。节日里,城里人大多不是在饭店相聚就是在旅途赏景,农村人则因为疼惜父母妻儿外出务工的辛苦而能简则简。比如我们这里过端午节,人们会插艾草、戴香囊、吃粽子,至于喝雄黄酒之类的则很少有,节日气氛越来越淡,连大人们都不能全面地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更不要说孩子们了。
2.商家的大肆宣传让小学生忽视了传统节日
每到节假日,商家总会不遗余力地促销商品,如端午节促销粽子、中秋节促销月饼,但端午节和中秋节远远不及妇女节、情人节被青睐的程度。孩子们对平安夜、圣诞节的热衷程度远远超过了清明、重阳,知道在“双11”央求父母买礼物却不知道在七夕、腊八要干什么。商家利用节日铺天盖地地宣传,让非传统节日在孩子心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传统节日则日渐受到冷落。
3.教学中对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拓展不足
无论之前的苏教版语文教材,还是现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都通过多种形式如古诗词、记叙文渗透了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很少对课本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如教学古诗《清明》,大多按照“朗读—理解—背诵”的流程来完成教学,很少讲到清明习俗及其具体讲究等。久而久之,学生们也就只知道清明是传统节这一点了。
二、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不仅钻研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会包粽子、包饺子,参加各种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的各种习俗是对小学生进行文化传承教育的最佳素材。作为祖国的未来,小学生应该深入学习并自觉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三、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有效形式
我校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学习大多数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基于这一点,要想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合理利用与深度挖掘现有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其方法。预习新知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表现,不仅要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还要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交流中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有一篇识字《传统节日》,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我国传统节日的名称、习俗等相关知识,再结合识字内容制成以下表格: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完成课后选做题关于其他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搜集,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我校配有的“超星”阅读设备为学生搜集资料和阅读与传统节日文化有关的小故事提供了便利。
2.观看相关影片、纪录片及新闻实况转播
班班通教学一体机的使用拉近了学生与教材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也让学生有机会了解更多与书本有关的知识。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端午粽》,课文对端午节的来历只有这么一句介绍:“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生对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并不陌生,还根据本地过端午节的习俗知道了戴香囊、插艾草等。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补充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相关习俗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屈原》来了解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纪录片《佳节》重点表现了六大传统节日,其中就有端午节。湖南沅陵的龙舟赛闻名世界,“群龙闹江”恰似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场景,通过新闻上进行实时转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端午节有了更深更为全面的了解,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会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学生要想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学识,还需要结合课本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不仅能牢固掌握课本知识,还能深切领会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人文情怀。清明祭祖一直备受重视,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也会行色匆匆地赶回家乡,给祖先的墓地除草添土、焚香烧纸,表达思念之情。我校每年在清明前夕组织学生到藕塘烈士陵园扫墓、敬献花圈花篮,表达哀思之情。贴春联是春节习俗之一,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春联》一文不仅告诉学生春联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还让学生明白其最讲究对仗工整。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春节离我们也越来越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创作春联,在张贴春联时了解上联在右、下联在左的习惯。这样的活动不仅拓展了课文内容,更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其在中秋之夜对弟弟的牵挂与思念。我校有部分留守儿童一年中只有过节时才能与父母短暂团聚,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不正是他们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吗?可以组织他们以“圆月”“团圆”为主题制作卡片、写书信、表演情景剧,还可以现场连线父母和他们视频,表达内心对父母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期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元宵节去县内的古城赏灯、猜灯谜、划旱船、耍龙灯,置身于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氛围之中。重阳节去附近的泉坞山登高,是否能对当年王维与兄弟遍插茱萸的情景有一丝丝的感同身受呢?山东潍坊的风筝节也许会减轻人们在清明时节的些许悲伤吧……走出去,学生的视野将会更开阔,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底蕴将沉淀在内心深处。
传统节日文化只是祖国几千年优秀文化长河里的一颗明珠,对农村小学生来说,要想品鉴这颗明珠并非易事,还需要教师切合实际而有深度地挖掘现有课本资源,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走进传统节日文化,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坚定“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