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龙
摘要:在明朝后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难以生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佛教逐渐得到了发展。居士佛教的兴盛、佛教义理的重构以及寺院的建造都得到了明显程度的发展。随着四大高僧对佛教思想系统性的阐扬,将明朝后期的佛教发展推向了高峰。这一时期的佛教复兴虽然从时间段来看历程较短,但是却对后来的佛教发展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晚明;居士佛教;意义前景
中图分类号:B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21-0001-04
0 引言
明朝后期的佛教发展在我国的佛教发展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朱明王朝后期,教下义学、禅宗复兴,人们在对于佛教思想系统的梳理上出现了一个高潮,对于净土的信仰以及禅法的修持都充分说明了晚明时期的佛教已经得到了复兴。晚明居士的修学内容及佛教思想相比于早期居士佛教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大多数都依附于宗门禅僧而言。晚明居士佛教的思潮呈现出纷杂化和多元化,这对当时的佛教整体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晚明居士以在家中修行这样的形式,来表现出对于佛教行化和佛教经法的并重,同时也积极的对晚明经世取向进行着回应。尤其是王阳明学说中对于儒家和佛教之间关系的讨论,常常利用佛教的义理来对儒家的道理进行诠释,从而宣称学佛而知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对于晚明居士佛教的影响。
1 明朝居士佛教的情况阐述
佛教义学在我国经历了五代的初传和隋唐的兴盛,随着佛教源头印度佛教的衰弱,在宋朝后期也逐渐走向衰落。历明之时,朱元璋出身于僧侣,所以在建国后有意对佛教进行整顿。具体的措施包括:建立僧官体制来增强对僧尼的控制、对剃度制度的进行严格实施、对一些寺庙进行拆并,且严禁私自设立寺庙、通过记录谱系来对僧籍进行管理等。从佛教的角度来看,朱元璋的政策虽然对佛教中的流弊进行了肃清,但是也为佛教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例如洪武24年,朱元璋所颁布的《清教录》,将很多天下闻名的僧人都定义为叛党,大多处于死刑,从而导致几百年间佛教的僧才稀少。但从万历年开始,佛教又逐渐开始了复兴。在僧人和居士的共同推动下,创造了这一时期的佛教复兴局面。在这一时期,除了僧人之外,在家修行的居士也成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例如明末的赵贞吉、袁宗道、钱谦益都对佛学有着深入的研究。明末的居士佛学情况都能够从彭绍昇的《居士传》当中看到。《居士传》一共五十六卷,其中有十六卷都是关于晚明居士的传记,主要对晚明居士的情况进行了记载。大部分的晚明居士都来自于士大夫阶层,这也成为了晚明佛教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佛教的发展角度来看,无论是高僧的弘法还是居士的护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到了明朝末期很多居士都是罢官的士大夫或士子,使得避世文人与僧侣结合在一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间的净土信仰发展,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民国的初年。
明末的居士大多出生于江南,其中又以吴县、钱塘、昆山的居士为最多,这与当时江南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晚明居士的修持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是念佛修禅,其次是在诵经的过程中对佛理进行研习。念佛修禅是晚明居士最长使用的一种学佛法门,除了修持净土外,还撰写了很多较为通俗的作品,例如《净土十二时歌》、《净土四十八问》、《净土资粮集》、《净土诗》等。晚明居士在对佛教义理进行研究时,《楞严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为当时的重要典籍,居士在诵念的同时也对佛理进行潜心的研究,并撰写成为自己的论著。所以一位法师曾经说过,明朝关于佛教的著作不管是居士所著还是僧侣所著,具有价值的都来自于晚明。现有的晚明居士佛学著作,数量众多。
2 晚明居士的哲学观念探析
明朝的居士大部分都来自于士大夫阶层,这些人都曾苦读过四书五经,他们都将自己称为孔门后学,甚至其中的一些人反对佛学。但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阶级矛盾的进一步加深,士大夫们开始对儒学理论产生了厌倦的心理,使得他们对原有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转变,更加崇尚于王阳明的心学,继而开始信奉佛理。正是因为士大夫在哲学思想上的改变,充分反应了晚明士大夫的思想状况,从而增加了他们伦理体系的多元化。王阳明的心学著作经历过了佛教的心性论熏陶,将心性论作为重要的基础,那么道佛之间就会减少很多的障碍。很多晚明居士都是经历了王阳明心学而归依佛门的。所以在明末居士的佛学理论当中,有着非常浓厚的心学色彩,他们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由心而起,这种观点在《乐邦文类序》有着明确的体现。虽然明末的居士由先学道后入宗门,但是他们进入到佛教宗门后,却没有彻底抛弃原有的观点,而是将其一起带入到宗门当中,将其与佛教融合在一起,这同时也为心学的发展带来了帮助,另外也为佛教的心性理论提供了更好的诠释,进而创设出具备心学特点的佛学理论。对于儒家和佛教进行融合是明晚士人的佛学特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这几种原因:首先,我国的文化发展是以三教合一为趋势。其次,晚明居士大部分来自于士大夫阶层,所以从小就受儒家的教育,因此這些人进入到佛门后成为了由儒入佛的典型,同时也在哲学理论方面呈现出援儒入佛的状态。一些居士从出世和经世的层面来强调儒家和佛教两者的共同点,他们不但在理论上提倡儒释共通,同时身上也体现出僧、吏的两种品格。例如明朝的丁明登,曾官衢州知州,“所致辄以佛法劝人,法应杖责,听纳米以赎。瞻诸狱囚,遇夏月修狱舍,给诸囚香薷饮葵扇,冬月与之椒姜,择医视病者,人与念珠一串,教令念佛”。从这个例子中能够看到这一时期的人们都是反对苛政的,并且主张使用儒释之道获得生命的救赎,将其作为社会化导的重要措施。明末居士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在性善论和孝悌观等方面,孝悌是主要的儒家思想,所以明末居士十分看重孝悌,并将其视为安邦治国和修己教人的根本。性善论是儒家思想受到争论的主要问题,晚明居士从佛教的理论角度来对儒家的性善论进行阐述,将世间的思想和行为分为善恶,其中善的内容包括仁慈忠孝等,恶的内容包括不仁不慈、不忠不孝等。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把封建伦理融入到佛教的说教中。晚明的劝善书十分风靡,并且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形成了重要影响。
3 晚明居士佛教研究的意义
3.1 有利于晚明文学史的研究
在明朝末期,佛教与文学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明文英华、列朝诗集等文学著作中,都会涉及到佛教的内容。在这些作者当中,一些人对于佛教的术语十分熟悉,甚至一些作者本身就是佛门中人。这些作者因为对内典的研究而有着非常身后的佛学修养。也就是说,在明朝末期的大部分文人都属于居士佛教的一份子,他们的体验和信仰都是对明朝末期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研究的著作相对较少,仅有几部著作有着较大的影响。黄卓越的《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当中,对于文学思潮中有关的佛教的内容分为了多个阶段来进行研究,文章中说,宗教信仰能够对人们的精神取向进行转移,文字是对精神的一种呈现,相比于文字来说,宗教所呈现出的精神更加本质。这本书中根据明末文学家的佛学思想来对其文学思想进行定位,使之成为了晚明文学研究总的重要参考。除此之外,晚明居士中的公安派,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也与佛教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公安派的文化阐释》、《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等书中都有一定程度的论述。
3.2 有利于晚明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研究
近些年来,一些研究学生意识到了从晚明居士角度来研究晚明思想史和社会史的重要性,例如本世纪初出现了《论晚明居士佛学的思想特质及其效应》、《近世中国佛教思想史论》等等,这些书籍都从佛教的角度来论述其对晚明思想的影响。众多学者对晚明居士佛教的研究,对于晚明思想史的研究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晚明思想史进行研究主要通过阳明学来进行,但是如果研究阳明学时仅仅从儒学的角度来开展,那么精确度便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如果对佛学的研究仅仅局限在佛学领域内,那么将很难对晚明佛教复兴进行解释。从晚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是佛教居士为我们提供了线索,让我们充分理解了晚明时期人们的思想状态。
除了对晚明思想史研究提供了帮助之外,也为晚明的社会史研究带来了很多的成果。社会史研究通过关注晚明居士佛教也获得了很多的资源,其中大部分是士人交游的内容。例如《明末居士佛教》、《憨山德清与晚明士林》等书籍。对于士人交游的研究是对佛门与士人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也成为了晚明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些内容让研究人员们能够从中挖掘到更多的价值。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嘉兴藏》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得晚明士人和僧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晚明社会史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通过社会学的研究方式来对晚明居士佛教进行研究,其中获得较大成果的是《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这部著作,该著作从权力分配的层面上来对于居士佛教进行研究,将佛教当做士人发挥自身影响力的有效空间,包括政治上的和经济上的权利,在这样的框架当中,主要集中在了佛教的捐赠行为当中。在这一时期,这种行为抓紧倾向于对私人领域的扩大。晚明居士中很多人属于士大夫阶层,佛教要增加自身的影响力,就需要通过士大夫来成为他们的中介。因此,晚明的僧人凡有大成就者都需要和居士进行结交。另外,晚明的士人数量相比于以往有所增加,逐渐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层级分化,但是当时的政治体系为他们提供的空间却十分狭窄,所以他们需要通过另一个空间来对文化能量进行释放。明朝末期遍布全国的寺庙为士人提供了教育、公益以及隐居避世的空间。可以说晚明居士佛教的研究对于明末社会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4 晚明居士佛教研究的前景
居士是一种梵文的翻译,是对印度阶层当中富有者的一种称呼。当这种称呼流传到了中国之后,则是指学德仕官,同时也和处士有着同样的含义。在佛教当中,居士是指在家归依佛教受戒的人们。在《大品般若经》当中所提到的居士应该是为佛教提供经济的人们。在汉语当中,居士有着隐士的意思,同时也可将居士意为在家佛教修行者,这也是我国的佛教用语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语义表达方式。对于居士佛教的研究主要在于其是否履行了受戒的程序,这也是对其是佛教的信仰或者兴趣的主要分水岭,同时也是对其居士身份的主要判断方式。大部分的有名居士都是官僚士大夫,为这些居士进行立传的人都是儒家的文人,这些人在传记当中一般都是被忽略掉的。所以对于居士身份的判斷很难通过其是否履行受戒程序来进行。有着佛学的信仰和修养的士大夫,一般都会被看作是居士。在《明末居士佛教》这一书中,指出了作为居士应该受到佛教的戒律规范,但在进行立传的过程中,实际上很难真正执行这个标准。在收录的一百余人当中,仅有几个人有着受戒的记录,所以也只能将这些人描述为“采其言行”。虽然以是否受戒来对居士身份进行判断很难得到开展,但是将受戒作为居士的标志并不是没有其意义。明朝末期的佛教发展十分繁荣,同时也是在家中修行的时代。在《归戒要集》和《八关斋法》当中已经充分说明了明末时期的居士佛教已经到了必须进行规范和引导的程度。另外,某些居士主动进行了受戒,这也标示了他们对于佛教的信仰出现了一种行为上的标识,这同时也是身份认同的重要需求。通过这一过程,出现了佛理智慧和精神信仰这两种需求人群。在《居士传》当中,晚明居士佛教的主要人群为士人,很多士人对于佛教进行学习是一种对于佛理智慧的需要。佛教与儒家和道家共存于世,所以佛教不一定能够成为主要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没有在行为上的约束能力。仪式的进行说明了人们在精神上归依了佛教,并主动接受戒律,通常只有精神信仰者会这样选择。因此在对晚明佛教居士进行研究时,应对佛教在其精神世界当中的位置进行研究。本文所探讨的晚明居士,是在世俗当中和佛教之间的交汇之处,所以也就同时拥有了两种不同的立场。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主要看重的是晚明居士对佛教的贡献,包括阐释、护持以及信众的培养等等,因此会将士人作为佛教当中的重要部分。从士人的角度来看,需要对士人的价值去向、心理状态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佛教来对士人生活的世界进行探索。过去对于佛教进行的研究全部局限在士人为佛教所带来的活力,而士人更多的研究如何利用佛学来真正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士人更多的偏重于利用佛理智慧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明朝末期的居士文献能够对精细化的研究进行有效的支持,但如果采用信仰作为新的题目,则可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的视角。例如《居士传》当中的钟惺是佛教的信徒,却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钟惺在其家族当中承担了信仰引导的作用,并积极参与各种佛教的仪式,在其撰写的《焰口施食颂》当中对于佛教仪式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其本身也组织过这样的仪式。另外,钟惺参与了很多佛教事务,例如寺庙的集资和募缘等等。很多研究人员都将精力集中在了佛学作品和宗教活动方面,对于居士在佛教传播当中发挥的作用却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所以要对类似于钟惺这样的人物给予足够的重视。
明朝末期的社会结构与之前相比有着一定的改变,非士大夫层级的人数也是非常多的,这些人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佛教在不同社会层级中的渗透进行研究,需要将对非士大夫居士的研究作为突破口。徐渭是当前十分受到推崇的明朝末期文化代表,但其参与的佛教活动却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在徐渭的文章当中对于各种类型的佛教活动进行了记录,这也是对明朝末期佛教文化进行了解的重要途径。通过徐渭的记录可发现当时民间对于佛教的信仰十分普遍,再加上士大夫的助推。徐渭的画作十分有名,其中由很多关于佛教像赞的画作,通过对这些画作进行分析和研究,可能为佛教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信息。
5 结语
明朝后期的佛教是在我国佛教发展历史上的高峰,这段时间的佛教发展承载着佛教在我国发展的期待,同时也表明了佛教发展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困难,从而展示出了人们解决这些困难的决心。明朝后期的佛教发展进行了非常多的尝试,并对佛教发展的未来给予了启示,同时也提供了很多的参考资源。明朝后期的佛教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将很多在佛教思想上所获得的成果都融入到佛教振兴的洪流当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化强.晚明文人放生活动及其文化考察[D].陕西:西北大学,2017.
[2]王镱苏.袁宏道《潇碧堂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3]谢重光.憨山德清对学佛居士的开示与引导[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73-79.
[4]魏红艳.冯梦祯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4.
[5]李翚.民国报人狄楚青的佛教观——以《平等阁笔记》为中心[J].新闻春秋,2019(1):64-71.
[6]章宏伟.明代万历年间江南民众的佛教信仰——以万历十七年至二十年五台山方册藏施刻文为中心的考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11-126.
(编辑:赵露)
Explor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Buddhism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SUN Ya-long
(Institute of Taoism and Religious Culture,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5)
Abstract:In the late Ming Dynasty,social turmoil made it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survive.Against this background,Buddhism has gradually developed,and it is also a relatively splendid revival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The prosperity of lay Buddhism,the reconstruc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s,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nasteries have all developed to a significant extent.With the systematic exposition of Buddhist thoughts by the four monks,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reached its peak.Although the Buddhist renaissance in this period was relatively short in terms of time,it had a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later Buddhist development.
Key words:late Ming;lay Buddhism;significance prosp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