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
摘 要:小金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的高山峡谷地带,属于强降雨影响区,地质条件十分脆弱,地质灾害隐患点非常多,它属于四川省“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灾区,在两次地震时诱发产生了大量地质灾害,造成多处道路阻断,部分河道壅塞,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查明了该区地质灾害孕灾地质背景条件。
关键词:地质灾害;小金县;孕灾背景
1 引言
四川地势高差悬殊、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活动频繁、极端天气多变等内外动力因素作用,导致地质灾害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省份之一[1]。小金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的高山峡谷地带,属于强降雨影响区,地质条件十分脆弱,地质灾害隐患点非常多[2]。它也是我国地质环境脆弱和地质灾害高发的区县之一,地质灾害严重制约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3]。
2 研究区概况
小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部。东邻汶川县,西毗甘孜州丹巴县,南连雅安市宝兴县,北接马尔康县。小金县地形狭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县境北部虹桥山海拔5200米,东部四姑娘山高达6250米,一般高山脊达4500米。河谷地区多在3000米以下,垂直距离约1500-2500米。小金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少雨,年均降雨量613.9毫米。
3 小金孕灾地质背景遥感调查
3.1 地形地貌
小金县位于西部高原区,是川西高原主体部分之一,位于邛崃山高山地的西部。县境内南北最长116.4km,东西最宽77.6km,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河流切割强烈,峰峦重叠,地面起伏大。地势以高山峡谷为主。山脉呈南北和北东走向,东部四姑娘山主峰达6250m,为全境之巅,最低点在潘安乡门子沟,海拔1750m,绝对高差4500m。全县大的山脉除东部四姑娘山、巴郎山外,还有西部空卡梁子、西南部蛇皮梁子、大哇梁子,南部夹金山,东部霸王山,北部梦笔山环绕县境四周。境内有许多海拔4000m以上的大小山头分布其间。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出现河谷、高山、极高山地貌,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三大类,即河谷地貌,高山地貌和极高山地貌。
3.2 地层岩性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上统西康群侏倭组(T3zh)以及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T2z)。现从新至老分述如下:
(1)西康群侏倭组(T3zh)
灰~深灰色,中~厚层细粒变质砂岩和灰色薄~中厚层变质粉砂岩、粉砂质板岩组成。全组厚度834~1950m。
(2)杂谷脑组(T2z)
灰~青灰色,中~厚层细粒变质含钙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深灰色板岩。全组厚度425.3~1847.9m。受构造影响,岩体裂隙发育,强风化层极破碎。该组地层广泛。包括变质砂岩:灰~深灰色,变余细粒结构,中厚~巨厚层状构造。变质粉砂岩:灰色,粉砂质变余结构,薄~中厚层层状构造。其强风化层岩质较软,小刀可刻划碎;中风化层颜色较新鲜,岩质较硬。长石石英砂岩:灰色,细粒结构,中厚~巨厚层状构造。其强风化层岩质较软,小刀可刻划碎;中风化层颜色较新鲜,岩质较硬。板岩:灰~青灰色,变余砂质、粉砂泥结构,板状构造。
3.3 地质构造
小金县境内构造形态以褶皱为主,系由一系列彼此协调、紧密排列,弧形朝南的线状褶皱组成近东西或北西方向展布的构造带。断裂构造少,规模小,卷入地层主要为泥盆系危关群—三叠系西康群,两翼伴有花岗岩侵入。区内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构造上决定了地层的产状、破碎程度、连贯性等,构造应力集中区岩层较为破碎,各种节理裂隙发育。由于地层倾角较大,地质构造形成的裂隙、节理又加速了岩层的破碎风化,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测区内的地质灾害绝大部分发生在上述构造中。
3.4 地震活动
小金县全境夹持于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区与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区之间,地处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内地震活动区的块体内西部中弱地震活动亚区。小金县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第三组,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為0.1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地震是小金县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除强烈的地震作用本身对建(构)筑物造成直接的破坏外,大地震诱发的数以万计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不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给抢险救灾增加了极大的困难。强地面振动和地表破裂错动导致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摧毁或掩埋建(构)筑物。因此地震对小金县地质灾害十分明显。由于地震引起县境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
3.5 人类工程活动
小金县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沿河谷地带居民多,山地居民少,乡镇聚居点几乎全在河谷两岸较为开阔的台地或坡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方,也就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最强烈的地方。多年来,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区内仍以农业为主,工业化程度较低。总体来看,区内经济交通落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修房筑路、农业耕种、小规模采矿活动。近几年来,县境内修筑公路较为活跃,由于缺乏规范的技术指导,在修路过程不合理的削坡产生了大量人工边坡,且多数未采取有效工程支护措施,使斜坡稳定性遭到破坏。
4 结论
(1)小金县整体地质环境脆弱,变质砂岩以及板岩大量存在,碎、裂、散岩土体分布广而厚度大,压扭性断裂构造发育,特定的地质背景条件是地质灾害发育的基础。
(2)小金川及其支流河谷深切,谷深坡陡,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地形条件。
(3)密集发育的褶皱构造以及压扭性特征、陡倾的斜坡与软硬相间的地层组合、顺(向)斜坡与破碎的岩体结构有利于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育,活动构造、风化作用等地质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地震活动在破裂面附近触发了个别大型地震滑坡,但由于历史地震的震级能量限制,触发崩滑规模和数量有限,新生次生灾害以中小型岩质崩塌和小型覆盖层滑坡为主。
(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不合理的工程建设活动同样加大了灾害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 丁俊,魏伦武,秦建华,等.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思考[J]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26(3):77 - 80.
[2] 四川煤田地质一三七总公司. 阿坝州小金县 2013 年度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R] .2013 .
[3] 李娟. 小金县震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