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价值观建构应当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2019-09-09 16:02王学俭
人民论坛 2019年24期
关键词:建构价值观价值

【摘要】价值问题是社会主义与生俱来的基本问题,当代中国价值观建构应该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从价值观的生成论来看,要处理好需要与价值的关系;从价值观的资源论来看,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从价值观的比较论来看,要处理好本土和外来的关系;从价值观的实现论来看,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新时代 价值认同 价值建构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需要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由此可见,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作为一种“关系质”与“关系态”而存在。单纯的客体和主体不能构成价值,只有当客体的某种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或某些需要的时候,价值关系才得以产生。因而,价值的实质就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不断满足的过程。

从个体作为主体的发展需要来看,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发展需要,从而具有独特的价值,价值也就具有了时代性。同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不论过程是多么曲折和漫长,随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旧有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又产生出新的对象、新的用途和新的需要,“由于人类自然发展的规律,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社会需要的范围和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的范围日益扩大,从而使人的生产能力得到发展,因而使人的才能在新的方面发展发挥作用。”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新历史方位下,社会价值观的建构必须立足于人们深刻变化并趋于稳定的发展需要,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重要论断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生态等方面有更高的标准。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建构在回应和引导人们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追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涉人民主权、人民权利以及人民生活。

从社会作为主体的发展需要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此外,还有生产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心理等,甚至“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在这些政治上层建筑、社会心理和“传统”中或多或少都包含着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诉求。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主要是增强价值认同和形成价值共识的过程。个体的不同发展需要与社会整体的发展需要存在着天然的张力,在社会主义中国,个体与社会在发展方向与终极目标上存在着一致性,因而,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总体上经历着差异、冲突、调整、和谐的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价值认同与价值共识问题,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转型期和攻坚期,面临着深水区和暗礁区,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激荡变迁、许多新事物新问题的深刻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支撑。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多方力量来推动和完成,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和顽强发展”这一历史命题时谈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建构问题撇不清也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传统价值、传统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在促进传统文化、传统价值、传统精神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方面是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价值问题。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独树一帜且极具影响力的灿烂文化,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着充分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近代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在西方先进工业和强势文明的入侵下,中华民族一度出现了文化自卑、面临着文化危机。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不断将其合理的部分融汇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当前,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价值问题,一是将其作为从传统中走来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表现为一种不会中断的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这个根本,也就隔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二是作为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途径和文化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正日益扩大。三是在传统文化中探寻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智慧与思路,学者杜赞齐在《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发展》一书中谈到,亚洲尤其是中国崛起中蕴含着的传统智慧与文化因子,可能为世界带来一个新的且更加公平的远景。

另一方面是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凝结成了传统价值观,传统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建构要充分吸收传统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实现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必须从理论上澄明传统价值观不完全等同于儒学价值观,尽管儒学价值观是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但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较大影响的价值观还包括道家、墨家、法家等,必须深入挖掘、充分發挥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合理成分。二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总体原则上,以传统价值观为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文化资源,以创造和创新为手段,以转换发展为动力,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基因与促进社会发展的时代基因相结合,实现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化。三是妥善处理传统价值观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历史和事实都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建构的源头和指导思想,在进行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使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更具中国特色和民族特性。

本土与外来的关系

价值问题不仅是社会主义与生俱来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世界各国进行文化建设、思想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重要问题。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建构必须正确看待价值问题中的本土和外来的关系,在立足新时代中国发展过程中涌现的精神特质与价值结晶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他国在价值观建构方面的重要尝试和有效经验,并最终汇集于面向未来的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建设与共享。

立足本土就是要着重把握新时代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特有的精神特质和价值结晶,必须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在立足本土、不忘本来的时代语境中,除了不能忘记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悠久传统文化,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过程中凝结成的革命文化之外,还要立足本土,立足当代中国,特别是立足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道路、制度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新时代的中国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力量的过程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反过来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成为中国力量的重要支撑与精神动力,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

吸收外来就是要吸收国外价值观建构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包容、善于向外学习的民族,世界各国人民在价值观建构过程中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建构的重要借鉴。一方面,合理吸收与辩证看待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过程中的价值精华与建构方式,从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构想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價值超越再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价值探索,整体上蕴涵着公平正义、尊重人权、友爱互助、富裕和谐、自由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同时也应该辩证地看到以绝对计划经济、集权治理、忽视价值观建构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摒弃价值追求中的片面化和抽象化。另一方面,要善于吸收和理性运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价值观建构上形成的有益成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来重视价值观建构与价值理念传播,在1776年《独立宣言》与随后的《联邦党人文集》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了自由、民主、平等、追求个人的幸福,是人的固有权利。当然我们不能鼓吹西方的价值观、政治观、人权观,但他们在表明态度时的斩钉截铁、表达方式上的简明扼要、多元主体共同发挥作用上,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

将本土与外来共同融汇于面向未来的价值共建共享中。在价值观建构中,总有一些价值思想和观念是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华的价值文明与世界各国的价值文明一道,共同汇聚成面向未来的价值结晶,为全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我们的事业是面向未来,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实现本土与外来的价值融通,就是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治理问题,在展现马克思主义底色、中华民族特色、世界文明亮色的基础上,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指引,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观建构应该包括价值认知、价值认同和价值实践这三方面的有机统一,丰富价值认知、增进价值认同最终通过付诸于价值实践表现出来,离开了生活与实践,再好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也只能沦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价值的认知、认同和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从理论形态来说,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建构应该回答清楚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与价值哲学的相关问题。在前苏联,由于受到直观唯物主义与教条主义的影响,长期回避关于价值与价值哲学的问题,甚至声称“辩证唯物主义应当摒弃价值哲学”,此后苏联学界也经过了长期的辩论,并对中国产生了影响。应当明确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对价值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的本质特征、价值分类、价值结构、价值评价等。二是继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理解。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十二个理念”“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应当明确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最大公约数”,还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熟形态和最终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进一步深化和总结,例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可以归结为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三是明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问题。党的十九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要进一步讲清楚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问题、协同发展的问题。

从实践形态来说,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建构也应该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解决总结深化和科学运用价值观建构的规律问题。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出现并决定事物发展的趋势。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社会各界都普遍关注并在社会实践中回应这一问题,总体来看是方法举措多、经验总结少,形式花样多、实质内涵少,宣传普及多、实践活动少。当前应着重总结和把握价值观从理念形态转变为实践形态的发生、作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进一步指导实践。二是解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问题。“落细”就是要化抽象为具体,作为高度抽象的价值观要在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实现具体化;“落小”就是切入点要小,针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开展不同的价值观教育;“落实”就是明确主体责任,创新载体机制,发挥制度保障。三是解决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问题。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集中反映。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各方面,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作者为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顾超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新时代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LZUJBWZD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

②王学俭:《社会主义价值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④《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人民日报》,2019年3月5日。

⑤王学俭:《新时代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论坛》,2017年第34期。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建构价值观价值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我的价值观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