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东流手足情

2019-09-09 16:02伍启梅
闽南风 2019年8期
关键词:向东工地工程

伍启梅

美丽的东山岛,自古欠缺淡水,岛上白沙茫茫,没有一条溪流,9万亩土地几乎是“望天田”。遇到大旱年景,不但庄稼枯死,颗粒无收,且连百姓喝水都得乘船过海到陆地去运。面海背山的云霄县,虽有漳江横贯全县,可没有水利设施,逢旱人们只能眼望一江碧水流入大海,而两岸数万亩良田禾苗枯萎,有种无果。若是遇上连夜大雨,则山洪瀑发,江水横溢,泱及百姓。1970年春,新任云霄县革委会主任的李文庆同志,率领云霄县几万名干部群众,大胆地挑起了“治水造渠,灌溉云东两县良田”的担子。与东山县的兄弟姐妹们并肩战斗在“不把漳江水送进东山岛,就算不得解决云霄县的水利问题”的阵地上。在5万云东儿女奋战的工地上,出现了不少父子争上场、兄弟齐参战、姑嫂同上阵、夫妻共远征、新婚夫妇双双建设“向东渠”的感人故事。真可谓:“一渠甘泉进宝岛,云东谛结手足情。”

截流凿渠 引水东山

云霄母亲河漳江的上游位于北部山区的水尾、下墩两条溪流。这里有冒泡的泉眼,有晶莹明亮的涧水,向东渠引水工程就从这两条涓涓细流中拉开了序幕。截流筑坝,引水东山,堵江工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加大加宽引水渠,水流量不断变化,先是6立方米/秒,后扩大到14立方米/秒。提高水位,从6米提升至18米。打通两个隧道,开挖30多公里长的渠道,架设18座长7335米的渡槽。堪称一代新愚公敢把山河重安排。

1970年9月,云東两县5万余位劳动者,从海岛和山村汇集到挖渠治水工地。从此,人们顶着烈日,冒着严寒,披荆斩棘,跋山涉水,战斗在劈山跨海造长河的工程中。两县干群不分你我,酷似兄弟姐妹。他们用无穷的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创造出许多人间奇迹。石狮山、车头岭、双溪岩等悬崖绝壁上,都是热火朝天的工地。只见一支支青年突击队,攀悬崖,登石壁,把一个个木桩打进岩缝,作为施工立脚点,再抡起铁镐钢钎,一锤锤,一钎钎地凿渠挖道打炮眼。山陡石滑不畏惧,手掌血泡、脚指划破,轻伤不下火线,男女老少们脚踩峭壁,用钢钎凿炮眼,炸岩石,在悬崖峭壁间凿通了一条长450多米,底宽3米的盘山渠道,截流成功。甘甜纯净的漳江水翻山越岭,沿新渠道一路欢唱向东流去。

就地取材 砌建渡槽

工程数百里,气势壮山河。在漫长的水利建设工地上,到处是红旗飘扬、歌声嘹亮、银锄飞舞、锤声铿锵。他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艰苦奋斗的日日夜夜,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工程在迅速进展,渠道在向前伸延,真是一派战天斗地的劳动景象。

向东渠引水工程基本完成后,一项更艰巨的任务正等着大伙去承担。要在数百里长的渠道上砌建18座总长7335米的渡槽,还要浇筑一座长637米的倒虹吸双管,以及各种建筑物447处。钢材、水泥是建造这些大型建筑物的必要材料,可当时物资匮乏,根本没有渠道解决这一难题,工地上响起了“就地取材”的口号,人们决定用坚硬的石头取代钢材和水泥。据统计整个工程,需各种条、块石材20多万立方米,天文般的数据压力,并没有吓倒工地上的劳动者。瞬间,从怪石嶙峋的梁山到东海之滨的龙潭山,四处响起了敲石声,男女老少千锤百炼不歇手,誓叫岩石献宝来。仅仅几周时间,条石、块石堆满山岗,几千架手推车、独轮车、板车和几百条木帆船,从八方涌来。就连机关干部、学校师生、街道居民也纷纷赶来参战,驻地部队官兵也开着军用卡车前来支援,一时间浩浩荡荡的海陆运输队形成,只见海上百舸争流,堤上千车如梭,真是人山人海日夜难分,好一幅人人争运石材的激情画面。

有了源源不断的石材,砌建渡槽的工作开始了,这18座渡槽中,有的要跨越湍急的溪流,有的要闯过几十米深的山谷,有的要横架千米宽的低洼开阔地带,有的要飞渡八尺门海峡,工程艰巨而宏伟。

1971年8月,第一座石拱渡槽风吹岭段正在紧张施工中,这时遇到砌拱时需要用钢材夹合造成支架,但工地上根本找不到钢材,因此,木工组的同志说:“人家用钢材支架,我们就不能用木材做支架吗?”大胆的建议得到了采纳,经过再三实验,终于将一条双铰夹合弧形的木质拱架试制成功,顺利地完成了风吹岭渡槽的砌建任务。

要在云东两县交界的八尺门海堤上架设一座悬空越海渡槽,更是一个壮举。这座全长4400米,高20米的渡槽,劳动者们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258座槽墩和陆地上201跨石拱渡槽任务。

紧接着是在六七级大风的海面上,要把57跨,每跨七八吨重的钢丝网U型水泥渡槽,吊装到海堤上20米高的空中,每一跨合龙必须无缝衔接,这项工程需要用大型吊装机械,可工地上没有,在集体的智慧下,一部5吨多重,高达30米的“八字型”龙门架试制成功,这个群策群力下产生的土龙门架,为吊装工作立了大功,是它让4400米长的跨海渡槽胜利合龙成功。

工地革新项目一个接着一个,渡槽建设一座更比一座高,一座更比一座精巧牢固。18座凌空而立的渡槽,是凝聚着5万云东儿女的集体智慧和心血结晶,谱写出一曲曲劳动者创造人间奇迹的赞歌。

一渠甘泉 润泽百姓

1973年3月,一条85.81公里长的渠道,沿乌山山麓,将水尾、下墩两条溪流拦腰截断,筑起大坝,引水上山,让甘泉般纯美的漳江水穿嶂越涧,劈开24座山头盘绕100多个层峦峻岭,跨越15条河流,蜿蜒在秀丽的群峰之中,似一条巨龙,矫健地飞渡八尺门海峡,欢快地进入东山岛的红旗水库,成了东山人民的琼浆玉液和9万亩良田的幸福水。

向东渠是云东两县人民用了两年多时间共同创造的“江南红旗渠”,全渠建筑有两座135米长的拦河大坝,18座总长7335米的石拱渡槽,浇筑有1座长637米,内径2米的钢筋混凝土双管倒虹吸工程,铺础4座计910米长的暗涵,以及水闸、溢洪堰、过路桥等447处建筑物。两年半的建渠历程中,两县人民共投入82万多工作日,共完成挖填炸砌土石方485万立方米。渠道所经之处,云霄县受益农田面积8.7万亩,东山县6万亩,占两县耕地面积的60%。真是一项史无前例造福子孙的水利工程。

滔滔漳江水,遵照人民的心愿,于1973年3月12日,在一声礼炮和一串鞭炮响后,顺着新开的向东渠,奔腾直泻。沿渠挤满了争看幸福水的人群,清甜的江水流到那里,那里就人声鼎沸,盼水妈笑了,盼水娃乐了。东山县成千上万群众,看到岛外的大陆水流进家门口,欢呼声不绝于耳,男女老幼们就像迎接亲人一样欢快喜悦,当时后林村一位103岁的老人,含着激动的泪花,说出了全岛人民的心里话:“只有共产党毛主席的好领导,才有今天的翻身渠,幸福水啊……”

致敬功臣 向东精神

潺潺的向东甘泉,润泽着云东两县的城市乡村,农地水田。在品尝甘甜的渠水之时,我们应“饮水不忘挖井人”。有一位特别值得点赞致敬的向东渠建设功臣,他就是48年前,向东渠的决策者和指挥者,时任云霄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县革委会主任、县委书记的李文庆同志。人们都说:没有李文庆就没有向东渠。

我们十分欣喜,今年92岁高龄的老书记李文庆同志,身体康健,精神矍铄。当年李书记一身戎装,以其英俊豪气的容貌下派地方“支左”。他是一位资深的解放军指挥官,19岁入伍,亲历了淮海、渡江等五大战役。几十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他的思想理念和英武刚果的工作作风,一身正气的军人形象无不体现在他的言谈举止间。他以一幅解放军指挥者的原型,指挥着当年向东渠工程的建设。时至今日,许多上年纪的云霄百姓都亲切地称呼:李政委、老书记。他身上的那股解放军精神,曾激励着向东渠工地上数万名云东儿女,战天斗地的劳动热情。是他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轻伤不下火线”“那里最艰苦,就坚守在那个阵地”的军人气慨,让热火朝天的向东渠工地捷报频传;让建设者们群情激奋,冬冒严寒,夏顶烈日,日夜兼程,挑灯作战,在荒山野岭安营扎寨,风餐露宿,度过了近千个日日夜夜。他是人民的功臣,向东精神的缔造者。

忘不了当年老书记初到云霄,就遇大旱,面對万千百姓对水的渴望,他这个父母官坐立不安,经反复调研,终于做出建设向东渠的决策。他识大体顾大局,不但要让漳江水全面灌溉云霄的田地,还要截流漳江改道跨海进东山,让没有一条溪流淡水匮乏的东山人民解决吃水和用水问题。多么高尚的举措呀!只有关注民情、为民谋利的真正父母官,才能有此胸怀、有此胆略。

当年洒下千吨汗,今朝绿染万顷田。向东渠的建成,是不朽的民生工程,是水利工程的壮举。向东渠不仅为十年九旱的云霄东山民众带来生命绿洲,在兴建向东渠的艰难困苦中孕育、形成的“向东精神”才是我们足以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向人民功臣李文庆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祝老书记健康长寿!我们要学习他一心为民办实事,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人民公仆精神,学习向东渠建设者们智慧勇敢的创业精神。愿云水东流手足情深,人民生活幸福万万年。

猜你喜欢
向东工地工程
夏季开空调,怎样才能不生病?做好这些防范措施很重要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波比的小工地
吴向东油画作品选登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热闹的工地
工地上的女人们
泛滥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