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互联网,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入

2019-09-09 08:14杨逸静
数码世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探究评价过程

杨逸静

摘要:当下,互联网的使用对于数学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教师不合理的使用,忽视7站在人的立场以教育的视角进行思考,使得数学学习中本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退化到了人与机器的关系中去。为此,只有我们坚持互联网的以人为本,适合人的发展,切合教育的规律,改革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改革评价制度,才能使互联网技术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入。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人性

一、互联网+“多元化评价”,“过程”的亮点凸显激发深度参与

课程评价的内容和过程是复杂的,有了互联网技术可以把评价内容“数字化”,把评价主体“多元化”,把评价方式“程序化”,从而凸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亮点,由此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深度参与。互联网技术与数学课程评价的整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1评价内容由片面到综合

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意识和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学习态度、价值观念、人格塑造等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互联网时代,课程评价的实践能更好地指向超越书本知识的评价。

1.2评价主体由单一到多元

在教育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伙伴可能是教师和同学,也可能是在线专家、社区专家以及家长。

比如,开展了《利用数学电子助学单,开展学生课后拓展学习以及相应的评价》的一系列活动,配套使用数学电子助学单,将学生自己课外学习的情况利用争星、采苹果等评价活动进行记录,同时,作为学习伙伴的教师、同学、专家、家长、学习者本人,都有可能也有资格对这一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这一评价过程中彼此分享着对方的智慧,也体验着获得成功的快乐。

1.5评价方式由传统到现代

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下,电子学档和量规是两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手段。电子学档(E Portfolio)是在传统学习档案袋电子学档(EPortfolio)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学习档案袋中的材料数字化,不仅展现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和业绩,还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

比如,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册,及时上传学生的评价过程性资料,并通过在评价网络平台中设计可自行生成的较为童趣化的统计图,直观反映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发展状况:发展曲线图分析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水平提升显示柱反映关键能力的发展情况;色彩显示度通过颜色的深浅变化反映评价的发展状况;阶段性发展状况诊断书和学期发展状况对比表,跟踪“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情况,以帮助学生对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得失因果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调整自我状态,设定成长发展目标,促进学业进步、个性挥发、多元发展。

2互联网+“多维度呈现”,“内容”的生动可视引发深度思考

在互联网技术营造的认知环境中,从新的角度去呈现数学问题,利用学生的生活源、关注学生的学习倾向、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在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观察、理解、体验等过程都变得清晰而深刻。

2.1从生活中来,创设情境,引发深层次观察

数学探究的源头是问题。将数学问题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使数学问题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形象性。

在“线段、射线、直线”课例中,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观看足球比赛、学生打滑梯场景及七巧板拼图动态过程的影像资料,揭示本章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伴随着优美的竖琴音乐,一架华丽的竖琴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观察绷紧的琴弦以及手电筒射出的光线、笔直的铁轨等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抽象得出本节所内学容,引出课题。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和事物引出所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离不开生活,渗透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意识。

2.2 从学生中来,优化提升,扩展深层次理解

在数学探究教学中引入可视化教学,可使原来抽象、枯燥的内容通过一系列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易于学生做深入的思考。

在讲到“小星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他睡了几小时”这个问题时,个别学生发现“从晚上8时到第二天早上8时一共是12小时,小星6时就起床了,这样小星实际睡了12—2=10小时”。教师将这样的想法转化为可视化的直观描述,将这种理解进行了整理和动态演示,使这种从学生中来的理解更贴近学生的经验,经由教师的优化提升,大部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而这种从整体中减去一部分的思想为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打开了新的视界。

2.3从操作中来,有效互补,推进深层次体验

传统教具要比现代媒体具有更突出的直观性,而现代媒体又具备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育对象等具体情况,将两者有效整合,为学生提供1+1>2的效果。

二下《角的初步认识》-课中怎样才能直观的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畫的两条边的长度无关呢?教材上呈现的角都是“静态角”,难以摆脱其边的长短、表面的大小所带来的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这时,教师以活动角这一学具为素材,让学生在操作中直观地感受到角的两边张合运动可以改变角的大小,使学生在抽象的数学世界里生动具体地感受角的大小变化。紧接着,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不管两条边是变长还是变短,角的大小没有改变,都和三角尺上的一个角重合在一起,是一样大。这样,传统学具给了学生实在的感受,互联网技术则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两者有效的互补,为学生的体验带来了立体的推进。

3互联网+“多样态模式”,“教学”的因人制宜催发深度拓展

3.1基于多媒体的“演示讲授”模式

这种模式源于前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可利用互联网技术突出教学重点,化解学习难点。

例如:在教学《认识平年、闰年》时,学生对书本提供的“你知道吗”这部分内容兴趣缺缺,于是,老师播放了一段来自网络的微视频,学生看后既感兴趣,但又存在很多疑惑。这时,老师利用课件的演示和讲解,“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在学生的互动、探讨中揭开了谜团,也为学习“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打下了基础,学生对于“年分数÷4和整百年份数÷400”的判断方法,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时机把握得好,不仅真实科学地再现了天文现象,而且起到了认知工具的作用。

3.2基于软件平台的“发现探究”模式

这种模式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为基础。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提供了条件: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围绕这个数学问题展开探究,经历学习(研究)数学的过程,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后,教材可以安排这样的探究型学习活动“采集一种树叶,量出每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算出长和宽的比值,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显然,如果能大量的收集树叶长和宽的比值,那么就能利用大数据更好的将其中的规律科学的展示。为此,我们要尽可能多的收集数据,进行计算。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工具,如EXCEL可以更准确地帮助我们收集数据、整理计算,并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画出散点图进行分析,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规律得以发现。

3.3 基于网络的“对话—协作”模式

这种模式延展了学习空间,利用网络平台如“QQ、微信”等大众网络平台,实现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交流的信息化管理,将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完美融合,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学生遇到疑难向同学和老师咨询,并针对重难点题型教师给予相应提示和讲解。这样放慢了学习的步伐,使得学生有了反刍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和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坚持互联网技术的以人为本,适合的是人的发展切合的是教育的规律就能成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互联网技术。反之,如果忘记了自身的主体性地位,轻易地让渡了本来属于人的权利,就会导致技术的僭越,到最后不是人使用技术,而是人受制于技术。可见,关注人的发展,让互联网技术和数学学科擦出令人期待的火化,才能实现二者之间的同构共生。

猜你喜欢
探究评价过程
设问引导探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