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信息语境下《论语》在思政课堂的转化形式研究

2019-09-09 08:14牵萱
数码世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论语思政

牵萱

习近平总书记于3月18日主持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为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在当前各项改革进入到了关键时期,能不能培养出一大批肩负祖国未来大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思政课教师,使命光荣!

《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结果不一样,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现在的孩子,甚至读到博士、博士后了,工作了,还是心智不成熟。心智成熟需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正确认识自己;二,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三,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同时温良恭俭让。二、《论语》是价值体系,《论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概括起来,一句话: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第二个体系,教会我们做价值的判断,比第一个知识体系更重要。《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前面谈到,信是对不确定的东西信,基本的价值观不需要验证,需要认同。那么,什么叫仰?是相信一个比你高的东西,相信一个引你向上提升的东西。它不叫信服,它叫信仰,要往上看。所以,信,就是相信一个不确定的东西;但是这个不确定的东西,必须是让你想向上走的。不是什么不确定的东西都能信。让人堕落的东西不能信。信一个不确定的但引领你往上走的,才叫信仰。人类是高贵的,但一定要记住一点:人类的高贵,并不是体现在所有的个体身上,A性的伟大和光荣也不是体现在所有的个体的人性上;人性的伟大和光荣,人类的高贵,往往体现在某一些非常特殊的伟人身上,他们代表着人性的光辉,人类的高贵,而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要仰望这样的光辉,这就叫仰,信仰!《论语》,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信仰。人活在现实世界里,但是现实的世界只是“实然的”世界,人追求的是“应然的”世界。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不一样,动物总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类会改变环境,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人类向往的更美好的世界,便是应然的世界。人类失去了对应然世界的向往,人类将会怎样?我们不仅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生活在想象世界中。构成我们活下去的理由,不是此刻的世界,而是想象的世界,一个比今天的世界更美好的世界。人生各有缺憾,但活下去,不就是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人生吗?教育,不就是让人建立一个更好的自己吗?一个孩子降临到你家,就是要让他的人生变得更美好。教育就是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没有对这个应然世界的想象,搞什么教育呢?读《圣经》,在于获得人生依据,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人。正如《论语》也在告诉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也是给我们一生的依据。《论语》关乎理想、关乎价值判断,不理解这一点,永远不会明白文化是什么。《论语》能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依据呢?《论语》记载,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可以吗?孔子先反问那人:何以报德?然后,孔子给出了如何对待“怨”的答案: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话很简单,但是里面包含了他对种种价值之间的不断评估以及最终的价值判断。先看“以德报怨”,可以吗?具体到某一个人,就是我伤害你了,你不计较,你“以德报怨”,作为个体的人,这样选择没有问题。但是,孔子不是在回答一个人的问题,他要回答所有人在所有时间里能不能这样做的问题。孔子考虑的,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道德体系标准能不能够“以德报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各类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提供良好的平台与渠道,两者具有诸多的关联性。长久以来,思政教学停留在刻板说教,灌输思想上;优秀传统文化也没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学生普遍接受度不高。今几年,在党中央的要求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人思政课教育当中有了进展,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泛读国学经典,突破传统教学,转换课堂教学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人马克思主义思政课堂当中,取得了实际进展。但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备课空洞等相关问题依然存在。在现阶段来说,创新解决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政课的转化问题,实二者的有机结合仍然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学,“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当中彰显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精神正是现阶段政府着力强调的教育点在高校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中,思政理论课程是最重要的主渠道,在现阶段融合二者具有超前的现实基础和政策支持,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切人路径及转化形式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思政课转化形式,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也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在新时代更好增强我国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国民思想道德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国内研究现状来看,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教师在传统文化在大学思政课的转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应广泛阅读国学经典,了解传统习俗和中华艺术,积极从事社会调查研究。通过吸收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和深化文化底蕴,从而提高能力,丰富和改善教学手段。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在教学中贴近生活,增强人文关怀,更是需要各界注意的。同时,国内多方研究表明,将传统文化更好的融人大学思想政治课,需要多方载体。包括综合素质课与专业课,主题实践活动与实践基地活动等,需要多方平台助力,增强大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感,自觉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拟采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形式,了解青岛地区大学生<论语》认知状况、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分析他们对思政课和论语结合学习的看法、找出大学生对中国思政课和《论语》兴趣淡薄的深层原因、根据原因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调查了青岛大学部分学生,了解到多数学院和学生组织都组织过鼓励学生学习思政知識的活动,但是同学们普遍热情不高,感兴趣的人数少,参与率很低。接下来我们会从思政教育、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等角度深入分析目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直观看法的看法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思政课、互联网+、优秀的传统文化三者的结合,可以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可以缓解思政的理论性太强,使得同学的兴趣不高。优秀的传统文化由于时代久远,和我们现代的生活有一定的格格不入,使得同学们缺少学习途径,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最大化发挥各自的功能,提高受众群体的关注率和兴趣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政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储备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实践着科学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体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势不可挡。在传承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在践行文化自信的征途中,我们该如何将其注入新时代的内涵,我们将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诠释传统文化的民族根基,让传统文化成为历史与现代的友好使者,让传统文化当好自身活起来与走进时代青年心中的探路者和守护者。

猜你喜欢
思政课论语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