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亭
珍惜旅行的方式,更多的是用心感受。每一趟远远近近的出行,都是一次奔爱的旅程,以自己的节奏,去喜欢的地方,做喜欢的事。这回南下,带了一台摄像机,用它把海岛上万物的晃動都记录了下来,被我剪进一段以王家卫电影插曲《Jungle Drums》为背景音的视频里,用来回忆旅程的飘摇时刻,也用来诠释这部作品。
我对于莆田的印象,更多的是来自于郭沫若笔下的“荔城无处不荔枝”。这是一个强势的水果诱惑。打从唐代起,莆田就开始培育荔枝。难道我也是没挡住荔枝诱惑才来莆田?
到莆田一路惊险刺激,差点误机还是生平第一次,在停止登机前一秒才到达登机口,刚踏上还没站稳飞机就要开动,这一切动作顺畅到像是随意搭了一辆过路车。从长乐机场再到莆田也是周折,大巴刚离轨高速便抛锚了,我先是待在车上静静听着周围的躁动,分贝并不是很大,很多是打电话的声音,操着一口闽语,虽然闽南闽北听不出,但能听得出大家都在和家人通话,汇报中午无法归家共进午餐的遗憾……
在南日岛的海岸散步看夕阳也是一种亲近小岛的方式。
很多游客跟随当地人抬着竹筐在岸边赶海。
全车最淡定的就只有我这个外地人,漫无目的,不急不躁,什么都享受、什么都新鲜。后来,我下车站在马路边,路的另外一侧是海,海上漂着很多艘一般大小的渔船,船身大都是浅色牛仔那种蓝,或是磨砂质感的朱红色,桅杆上插着旗子,营造着一种出海的态势,站在马路边依稀看得见船上的景象,乱糟糟的,几乎没有一艘表面是整洁的,大概是放了很大的渔网和很多筐筐架架,那是一种被堆积出来的美感。
站在莆田的大地上已是晌午过半,到酒店卸下一身装备,回想起车抛锚时,在马路边欣赏渔船的场景,于是草草决定添加一次乘船的经历,随即便临时决定开启南日岛之旅。说起南日岛,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尤其对游客来讲,相比命中率更高的湄洲岛来说,描述南日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岛一点也不过分。第一天之所以在南日和湄洲岛之间选择了前者,行船海里及时长优势起到支配性作用。
到南日岛交通甚为繁琐,耗时两小时,到了已是下午4点,买了最近班次船票,登上心心念念的客船。渡轮中间是一个被镂空的大空间,用来载车。四周是层层叠叠的人行空间,可以通过楼梯在五个隔层随意穿行,中间层的空间最大,右侧设有一个简单的游客休息区,后晌阳光倾斜角刚刚好,在休息区游客的脸上分拨出一米静谧的暖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渡轮晃动间,投射在人群中,门框晃动的影子。休息室左侧设有一个狭窄的通道,宽度只够二人同时穿行,前提需有一人侧着身。通道略显幽深,上下和两侧由厚实的铁皮板构成,两侧铁壁被刷成白色,从通道那头到这头,恰逢逆光视角,倚着铁壁站着一个男人,他点燃了一支烟,我从通道穿过时侧了一下身,有强劲的海风吹过,我的发丝大概飘到他的脸上了……视频里这一段很有画面感,可以配上那段经典台词作为旁白“每天你都有机会跟别人擦身而过,你也许对他一无所知,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朋友或者是知己。我们最接近的时候,我跟她的距离只有0.01公分,57个小时之后……”
通往每一层的楼梯都非常窄,加上船身不停地摇摆,上楼梯时,双手紧抓扶手都堪为艰难,最靠上的两层很多人都不愿意上去,毕竟除我们之外,很少有人是专门来乘船的,这使得往上两层成了一块能唯我独霸的空间。顶层更加露天,活动范围和视野更为广阔,相应的风也更大,船身两侧激起的纯白色水花偶尔会蹦得老高,挑逗游人的脸颊。
新鲜的海产被渔民打捞上来,迅速地分拣到各个筐里,供餐馆和游客挑选。
岸边的黄绿色到海水应有的蓝,过渡很快,离岸越远越是一片蔚蓝,成群的海鸥调皮得很,兵分两路飞在渡轮左右,一路将我们护送至终点。天与海都很空旷,形成海天一色。
南日岛,古名南匿山,因山隐匿在海里而得名。山海兼优,资源丰富,尤其是风能,肉眼可见的是围岸直立的风车们。据统计,全年4级风以上时间达300天以上。岛上的景色别有一番风味,在不同高度鳞次栉比地安插着很多高矮不同的房屋,顶部就像是小朋友笔下尖尖的屋顶,连颜色都相似得很,红瓦白墙,绿树环绕……南日岛没有开发,是个原生态海岛。沙滩还不错,还能看到、尝到海里刚打捞上来的海鲜,南日被称为“鲍鱼之乡”,一定要到集市上挑选海鲜哦,都是大小渔船的战利品,不用担心吃到嘴的海鲜不够新鲜,味道和价格都会让你喜出望外。
为了赶上最后一班客轮,在岛上仅停留了一小时左右就草草离场。回到石南码头,原本应即刻搭上最后一班公交离开这个镇,却因等夕阳、拍延时耽搁了。傍晚以后的交通问题很难解决,说来所有通往镇上的公交都已停运,都已做好了住下的打算,不死心的我们回到码头无意望见一班大巴,查问过后发现是趟开往市里的末班车,于是顺理成章、轻而易举地包了辆车。司机把我们放到离住处更近的万达,在海底捞排队期间到马路边尝了尝地方特色——天九湾炝肉,这道小吃是要配上粉吃的,整体还是闽区的清淡口味,炝肉鲜嫩有嚼劲,那应该是一种被捶打过后的劲道,至于粉,整体感觉稀碎且柴,欠些口感,以北方人口味一般无福消受。
在莆田,有一座最最神秘的庙,也是最灵验的神庙之一,它就是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每年世界各地的信众都争着前来祈愿,其中也有很多大腕明星。福建莆田湄洲岛是海上妈祖女神的故乡,这里有全球妈祖祖庙,是海内外6000多座妈祖宫庙的“始祖”。于是第二日,去湄洲岛,这个以妈祖文化著称的海岛。
湄洲妈祖祖庙初建于宋代雍熙四年(公元987年),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经审议表决,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相传,妈祖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廿三,因出生至满月从不啼哭,遂取名“默”。她生前兰心蕙质,聪明好学,懂医术,识气象,通航海,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为邻里和过往的海上商贾渔民做了许多好事。林默娘28岁时,辞别家人,在湄洲岛湄屿峰归化升天。人们敬仰她行善积德、救苦救难的精神,为了纪念她,就在湄洲峰“升天古迹”旁立庙奉祀,尊她为海神灵女、龙女、神女。我们去时恰逢人们庆祝妈祖诞辰,商场会举辦纪念妈祖的活动、路边的商家会自发地敲起锣鼓,湄洲祖庙那巍然屹立的妈祖雕像,依然面朝大海,雍容慈祥。
关于妈祖诞辰,还有一个传说与天象的有趣巧合。相传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前后数日内,湄洲海岛渔民有不能下海捕鱼或垂钓的习俗。凡天后诞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庆贺,潮水汹涌,故不能捕鱼垂钓,以示对妈祖的纪念。另据考察,三月二十三前后数天,湄洲岛四周确有不少水族游弋其中产卵。
全球最最珍贵的妈祖金身也在湄洲岛,被称之为“镇庙之宝”。是千万人心中的女神。这里还有一种特色食物,妈祖面。据悉,在古时候,莆仙一带沿海的渔民们,每在出海之前,亲人总会给他们煮上一碗妈祖面吃,以祈求出海捕鱼的渔民能平安归来。随着妈祖信俗的不断传播,妈祖面逐渐成为当地的一道“名菜”。“配着紫菜、鸡蛋、香菇,非常好吃。”朋友一边品尝,一边叫好。
妈祖面,也称长寿面,因面条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风味独特又是手工制作而受到莆田百姓的喜爱。妈祖面的配菜都很有讲究,紫菜有紫气东来之意,象征富贵。圆圆的香菇象征团圆,翠绿的荷兰豆和鲜黄的鸡蛋象征健康,小巧的花生取意落地生根,象征平安吉祥。淡淡的香气扑面而来,看似很平常的面条,吃起来却停不了嘴。
近年来,随着妈祖信俗被列入“非遗”名录,妈祖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日益扩大,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妈祖宴”。“妈祖宴”是莆田菜中最负盛名的宴菜,1987年,为纪念妈祖羽化升天1000周年圣诞,莆田名厨王文基根据妈祖故乡风味,结合宫廷和民间特色,以莆仙地产原料为基础,精心创作出蕴含妈祖文化魅力和神圣色彩的十三道宫廷菜系——妈祖宴菜,受到社会欢迎,每一道菜均取材莆田本地食材。
沿海岸而建的公路上,很多设施都是由太阳能支持运转。
湄洲岛归来的我们,随意游走在莆田街头,瞬间就没什么可着急的了。最后去到文献路,这条莆田市区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它像一位默默无语的长者,见证了十年“文革”创伤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喜人变化。
站在步行路口,能看见一座外形酷似天安门城楼的建筑,这便是莆田古谯楼,它不仅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大型鼓楼之一,也是福建仅存的一座鼓楼。
相传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893年),兴化军知军段鹏初建,作为子城城门和门楼。绍兴六年(1136年)因火灾焚毁,知军刘登重建,称鼓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因倭寇骚乱又被焚毁。现存古谯楼建筑物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建、嘉庆时期又重修的。莆田旧地图里许多昔日景点已经不复存在,她却依然坚强地挺着,经历五朝千年屹立于市中间,确实不可谓不是奇迹。
古谯楼分为三层平面长方形,长约50米,高约25米,保持宋代城阙形制,中开门洞,门上嵌“古谯楼”的石额。二层的楼阁是木质结构,部分结构还保留着明末清初的遗迹。三层周围有回廊,旁边是砖石的花式围栏。据资料显示二、三层共有100多根木柱。如今,古谯楼内部重新装修,修缮了门窗,二楼设置了水吧、借阅区、阅读区及演绎区,成为莆阳书房,是集茶水甜心、图书文具、免费阅览室、民俗文化展示区等相结合的书房,颇具莆阳传统风味。外面街道是喧闹的车流,古谯楼上是静谧的氛围,让人情不自禁放缓了脚步,呼吸也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吵到正在看书的人。
上世纪80年代的古谯楼原先所在的门口还是一片紧凑的民房,90年代初在统一的规划下,门口夷平,修了一个小广场,还顺带开拓了莆田最早的一段步行街,也就是现在的十字街。古谯楼历经千年屹立于莆田中心,每逢节假日都人山人海。上世纪的一段时间,古谯楼前曾经是莆田政治气候的晴雨表。退回到几十年前,庆祝的队伍、美丽的花车、押运的囚车都曾在这儿留下或喜或悲的印记……年代更迭,岁月如歌,千百年的历史过去了,莆田城也发生了许多的迂回变迁。可是一代代人眼中的古谯楼依旧,它透着历史、漫着烟云。
在福建沿海地区,人们通常把家或屋子称为厝,勤劳智慧的平潭渔民就地取材,利用海岛上丰富的石材,修建了一座座造型奇特的石头厝。
古谯楼的沧桑隐藏着莆田的文化气质,承载着无数可能。如今古谯楼的外观一片深红,冷静、庄严、肃穆,华灯初上,流光溢彩,随着夜景灯光的改造,光束打在城墙上,古谯楼不动声色地换了新颜,不禁流露出过年的温红气息,风韵满满。
从思考下一站去哪,到决定去平潭只用了几秒,又是一个率性的决定。只是盯着地图上东南沿海的离陆岛,目光往上扫,过了湄洲岛、南日岛,出现了这个体积显眼的岛——平潭岛,平潭岛是福建省当仁不让的第一大岛,虽说已不在莆田境内,但距离也不远,不过两小时车程。
在长达408公里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上,能寻到100多公里的优质海滨沙滩,沙质细白,那些被太阳晒干的沙子居然是接近乳白的颜色,踩上去软绵绵的,每当风把细软的沙刮到脚上,不光脚会痒痒,连心都会产生一种触电感,这是硌脚的海滩给不了的体验。岛屿外侧海水清澈湛蓝,背后成片的防护林带郁郁葱葱。
我踏上过很多海滩,天津港那种人造的、秦皇岛那种烫脚的、还有青岛那种礁石相伴的粗粝海滩,给我的心情体验各不相同。但上边讲到这些,都是依照攻略刻意找到的,平潭的沙滩之旅显得有些独特,脚下的一片片海滩都是环岛骑行时的突然邂逅,随处都有,也没什么好坏之分。
从平潭县城出发时作了一个明智的决定,不到100块租来一辆续航40km的“小毛驴”(电动车),说是如此,但实际路程早就超过了续航量,有了它,平潭行的交通阻碍被大大弱化,既不担忧末班车,又不用担心打不到滴滴,路线规划更是随心所欲。人生中从此有了一次环岛旅行,就在离台湾省最近的海峡一侧(与台湾新竹相距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与台湾本岛距离最近处),依次开去龙凤头、海坛古城、坛南湾。
龙凤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沙滩浴场,既是浴场,躺着一定也舒服,那是一种非常贴合体温的温度,那里天气常阴,海风常在,女人无需为了防晒把自己涂成厚蛋烧的样子,内心戏不用太多,不过需要一件能让人飘飘然的长袖倒是真的。这附近会有很多卖纸鸢的小摊,实用度百分百,建议买它,毕竟“风”这种神奇物种总是不等自来。你可以穿的很好看,一只手握着手柄,一只手抽撤风筝的线,逆着风缓慢倒退,不化妆没有关系,也许风吹头发会遮了脸;你可以是个小孩,拽着风筝在海滩上一顿狂跑,看看把线放到底,风筝的高度……
在去往台湾小镇的路上,被一个分岔口吸引,这条路磕磕绊绊并不平整,中间有一个大弯和略陡的土坡,大概是条在建的路。在对车胎无度的担忧里终于走到路的尽头,那是一块圆形平台,三面临海,边上是巨大且圆润的礁石。挑一个好天气、铺一块好看的布,背一个巨大的画夹,可以稳如泰山的在这里坐上半天。
平潭岛的石牌洋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球状风化海蚀柱。站在远处看,这里就像两片巨大的船帆。走近一看,原来是一高一矮的两个石柱。据说这是古代的哑巴皇帝哑童造反兵败后沉舟形成的化石。现在石牌洋已经成为平潭享誉世界的一张名片,是平潭的标志性景点。
东海仙境是平潭这座岛海蚀地貌的典型。这里有天然形成的海蚀竖井,直径接近50米,深度有40多米。旁边有一道巨大的峡谷,就好像山被劈开一样,这就是仙人谷。看过各种奇特的景观之后,不禁感叹这名字的贴切。除了仙人,谁还能造就出如此震撼的景色呢?
海蚀地貌虽然是一大奇景,海滨沙滩也十分美丽。但这些并不是平潭独有的,年代久远的石头厝村落才是平潭真正的宝贝。平潭岛上盛产花岗岩,于是当地人就盖了这些如同碉堡一般的石头厝。在平潭岛,只要有村子的地方就有石头厝。各色各样的石头,变成一座座极具特色的房屋,记录着小岛的历史,讲述着岛上的故事。紅砖瓦青石条,马鞍形风火墙人字形屋顶,阳光下的冷暖色调,在坚硬中给人丝丝暖意。
至于海坛古城,它不是一座真正的古城,而是仿照闽都古城样子而建的房屋部落,集聚着“吃、住、行、游、购、娱”全功能旅游文化综合体,宜商宜居。古城里不仅有大型餐饮、闽台小吃、庙会小吃;还有特色星级酒店与传统四合院客栈;更有古城独具特色的综艺表演。它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海防重城。古城中的望海阁,不仅是古城的最高建筑,也是古代海防的重要瞭望设施。城中还保留着许多明代的壁画,非常的古朴。
不同于一般商业街的明亮,古城傍晚是被灯笼映照的温红色,城楼飞檐翘角,街道上地面总那么洁净,那是一番有违于这个时代的清净景象。
色彩斑斓的石头厝或红、或黄、或白、或灰,冷暖色调相间,在灯光的照耀下协调优美。
无数人为之向往的奇景“蓝眼泪”。
离开古城时,夜色已显露出伸手不见五指的魔力,骑往坛南湾一路幽深且僻静,在一条窄得出奇的道路上骑行了20分钟之久,仅靠电瓶车在黑暗中摸索得一线光,尽管是两个人在走,心底仍然流露出探险的不安,印象中这种绝迹的夜色最后一次出现是十几年前的小时候。回头望望身边人,嗅一嗅海的气息,能体会到几丝溢出的浪漫。
忽地经过一个大排档,顶上挂着的彩灯足足把一片路都照亮了,烧烤的架子不断地冒着烟火气,也是从这儿开始,世界逐渐充满光亮。初入坛南湾,看到数不清的摊贩、大排档,这要是在市里,海鲜味儿早就散播得很远了。在这儿鼻腔的美味只偶尔出现,马上就会被海水同样的鲜咸味儿盖上。
在平潭的几个海域中,坛南湾作为一个待开垦的“处女地”,海岸绵延22公里,光污染影响小,环境优美,湾内海域辽阔,岸线曲折,是观看“蓝眼泪”的最佳位置。“蓝眼泪”学名希氏弯喉海萤,是生活在海湾里的一种浮游生物,为荧光动物。离开海水只能够生存100秒,只有吹南风涨潮才会出现。
2012年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相信,很多人都被电影中奇幻的蓝色海洋一幕所震撼。看过拍摄花絮的,才知道,这炫目的海景,是在台湾的一个水槽影棚里进行前期拍摄,然后再通过后期制作完成,并非实景拍摄。亦梦亦如幻,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脑神经。置身于奇幻蓝色海洋,我们更愿意相信电影中的场景是真实存在,而不是后期的技术处理的成果。
风筝节的高手一起为游客进行大型风筝的放飞表演。
但蓝色梦幻海洋的确存在,而且近几年每年都会出现。而这美丽奇观被称为“蓝眼泪”,近几年每一年的不同时间、地点,都在这片距离台湾最近的内陆坛南湾出现过,出现几率最多的时间集中在了4-8月。有幸见到这一壮观场面的见证者都欣喜如狂:在海浪的拍打下,不断出现荧光色的蓝点,整个海岸线犹如浩瀚的银河星空,让人仿佛置身在“阿凡达”的美妙世界里。
于是下车后,我带着无限的憧憬,径直冲到坛南湾海域,奔着只会偶尔出现的“蓝眼泪”。我让小周蒙上我的眼睛,期待着松手后看见“蓝眼泪”时,激动尖叫的时刻……脑海里过电影一样,闪现过无数次“蓝眼泪”的画面。
无奈灵敏的耳朵仍会给不愿过早接受现实的人传递过多讯息,蒙眼期间我听到了别人的叹气声,有的人小声叨咕着“竟然没有‘蓝眼泪”。大概这片海域存在很多和我一样的理想主义者。
睁眼时眼前的海水黯淡无光,这时脚下突然痒痒得很,躬下身发现脚面窜过一只小螃蟹,跑得飞快,小家伙长得真可爱,圆圆的眼睛青灰色的身体,我把它抓起,放在手心抚摸它,奇怪得很,它乖乖呆在我的手心,并不是一心想要逃,这好像也是某种缘分,差一点我就因为这莫名的眼缘将它带走,只可惜这是一条属于大自然的生命,以海为家。旅行中这样奇妙的际遇总会弥补某些遗憾。
“蓝眼泪”更多时候是可遇不可求,就像情人的眼泪一样珍贵。对于可遇不可求的景色,都是极其讲究缘分的奇觀。但凡一个天下奇观诞生的地方,即使你没有邂逅到期待中的美景,在她的周边,往往也能让你有意料之外的小惊喜。我记忆中的平潭“蓝眼泪”不会是网上那些惊艳的图片,同样不会是那群学名希氏弯喉海萤的生物,而是这只小蟹,茫茫众生中,我们在平潭有过一面之缘,因此我想给它取名“平潭一滴泪”。
告别了小蟹,离开了海滩,回酒店换了身装备,随即出门去城中心吃宵夜。戴了一顶棒球帽,穿了一双人字拖,假装随意地出现在这座城市的午夜12点,夜市里、灯光下,我的伪素颜显得格外真实……
(责编: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