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里发财?你在哪里高就?你在哪里上班?你是哪个单位的?
中国人见面,比“新浪爱问”还爱问的这些问题,其实就一句话——你是干什么吃的?
对方得知你是干什么吃的之后,脸上或阴或阳,或冷或暖,一切都取决于人们对不同职业的看法。这种看法,就叫职业认知,而职业认知是有差别的。
认知是什么?
按照《認知突围》的作者蔡垒磊的说法,认知是一套大脑内置的算法,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是从出生到现在的环境投射和自主意识共同进化而成的,认知是所有行为的内在逻辑,而行为是认知能力的外在表现。
猎豹CEO傅盛将其总结为: 认知的本质就是做决定。
将这个逻辑套用到职场,即为一个人决定从事或不从事一个职业,源头在于对这个职业的认知是好还是坏,是清晰还是模糊。那这些或清晰或模糊的职业认知又从何处来呢?它来自一个职业是否能够提供给个人所需的自由、安全、尊严、公正……
当然,这个认知有时并不由个人决定,而是由社会给出定义。举个通俗的例子,一个能够烹饪美味的大厨,社会给他的标签却是厨子,算不得正经职业,被戏称“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
认知的偏差让人迷茫。厨子此刻发问,我是干什么吃的?该不该继续做厨子?是迎合社会还是满足自己?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一个问题。
本期策划就是对此展开探讨,如果你恰好在职业路上有所迷茫,望你在下面的几篇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