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晔 方帘
拿着图画书给孩子讲故事,讲完后问他故事中都讲了些什么,他根本复述不出来。要是让他自己看图画书,他不认识字,是不是就更看不懂了?有什么办法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苗苗和嘟嘟在书架前一起看图画书。嘟嘟看得很仔细,一边看一边会心地微笑;苗苗却总是着急翻页,没一会儿就翻完了好几本图画书,吵着要走。
图画书是孩子最常用的阅读素材,但你可能会发现,刚刚开始接触图画书的孩子总是拿起书来随便翻,三五分钟内很可能已经看完了好几本。他们的确是在“看”,但并非在阅读。
要想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就要知道阅读能力的核心其实是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意味着孩子不仅“看”,还要“看懂”,需要他们运用生活经验,通过对图画和成人讲述的故事的分析、判断、推理、猜测,从而理解图书所表达的意义。这是一个过程。文章开头例子中的苗苗就是在“看”书而没有“理解”,所以看书的速度才会如此之快。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逐渐看“懂”图画书,从而具备核心的阅读能力呢?
第1步:识别画面信息—从关注实物到理解图画符号
孩子最初级的阅读往往只是识别画面上的单个人物或物品,但无法理解整个画面的意思。比如将公鸡、小猪和青蛙一起骑自行车的画面描述为“公鸡、小猪、青蛙、自行車”。但是,想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孩子就要在观察画面的过程中,不仅会识别图画中的物品,更需要识别那些介于“实物”和“文字”之间的典型图画符号,理解其意义。比如上页这幅图画,左下角出现了“两条线”,那代表的其实是鳄鱼在“跑”,而且是在“快跑”。如果不能理解这一图画符号,孩子对图画的感知和理解就会大打折扣。
在亲子共读中引导孩子关注图画符号,不断理解,进而有效地判断画面的意义:
1在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注图中的“图画符号”。
2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注生活中常见的图像化符号。
第2步:掌握阅读策略——从看单页内容到关注连续的页面
在学会识别画面信息后,孩子要逐渐学会理解连续几个页面所表达的故事情节,进而逐渐理清整个故事的前后关系。要想学会这些,孩子就要掌握“发现图画线索”“回溯”等最基本的阅读策略。
1和孩子一起阅读时,有意识地和孩子找一找图画中的叙事“线索”。
比如在阅读《第五个》这本图画书时,要引导孩子发现吊灯的方向和动物的进出规律,让孩子尝试着预测一下,下一个画面会是什么。
2和孩子一起往前翻,寻找故事的铺陈,建立前后联系。
图画书的画面前后往往蕴藏着情节的关联,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不妨引导孩子关注图画中的一些铺陈性信息,并适当地通过提问引导孩子关注前几页的内容,学会向前翻页寻找联系。比如读《第一次自己坐巴士》这本图画书时,可以针对性地提问“地上的苹果/花儿是谁掉的/哪儿来的”。
第3步:具备阅读经验—调动生活经验理解故事情节
图画书所描绘的内容相当丰富,如果孩子的生活经验匮乏,那么就会给理解图画书中的内容造成困难,阅读理解的能力就会进步较慢。比如在《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这本图画书中,如果孩子不了解豪猪、袋鼠等动物的特点,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对一只豪猪来说,穿衣服,是个大灾难”“一只袋鼠,会觉得穿衣服挺没必要的”,也无从感受到故事中的幽默。若孩子不具备蚯蚓常被用作鱼饵的常识,那么读到《蚯蚓的日记》中关于“钓鱼季今天开始,我们全都钻到更深的地方”的语句时,就会感觉莫名其妙。
所以,要想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不仅是“读万卷书”的事,更要“行万里路”。
1多带孩子进行各种体验,丰富家庭日常生活,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的生活经验丰富起来,眼界更开阔。
2有意识地带孩子进行观察、体验看到的图画书中描述过的场景,比如看了一本关于蒸汽机车的图画书,不妨带孩子乘坐一下火车,或是去铁路博物馆近距离地感受一下;在读蚯蚓的故事之前,可以带孩子去公园里寻找蚯蚓的痕迹,看它们从土里钻出的洞口;等等。
阅读能力的提升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取决于幼儿识字的多少,而是与孩子的观察能力、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都有关系,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但反过来,孩子于阅读中所建立的这些观察、分析、预测、思考等一系列高级思维能力,以及一些具体的阅读策略,却可以迁移到未来的文字阅读之中,让孩子在未来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