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摘 要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俗文化目前面临脱节和失传的危机。在分析当前民俗文化教育迫切性的基础上,提出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民俗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同时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以期为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民俗学;民俗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4-0036-03
Abstract Folklore culture is the essence of the Chinese for thousandsof year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t present, folklore culture is facing a crisis of disconnection and los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urgency of the current folklore culture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applying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to the folk culture education. At the sametime, the article carries on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vide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inheritance and education of folklore culture.
Key words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folklore; folklore culture edu-cation
1 關于民俗学与民俗文化教育
民俗学 民俗学国际术语称为Folklore,其英文原本的文字含义是“民众的智慧”。关于民俗学定义的讨论一直没有中断过。在英国汤姆士的文化遗留物说中,他把民俗学定义为“人民的科学或民众的学问知识”;在佛莱则的精神文化说中,他认为民俗是“人民传统信仰和习俗的现实”;在法国赛碧约的民间文学说中,他认为民俗学可以归纳为“民间传统和口头文学,或属于民族志的研究”;在山狄夫的传统文化说中,他提出“民俗学是文明国家民间传统文化的科学”;在德国人的现实学问说中,他们视民俗学为“民族共同生活形态的现实学问”。我国的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和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化,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1]
民俗文化教育 民俗文化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正是推行将民俗文化与上层文化联系起来的倡导者,他提出的“礼失而求诸野”意思就是丢失了传统的礼节、道德、文化等可以去民间寻找。鲁迅先生在进行“国民文术”研究时提倡将民俗、风俗“发挥而广大之,并以辅翼教育”。被誉为“甲骨四堂之一的”甲骨学家、古史学家董作宾先生在发表过的文章里着重强调了民俗文化研究的教育作用[2]。在钟敬文先生的民俗文化教育观里,民俗文化的重要地位也不容忽视。他首先肯定了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肯定了民俗文化在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3]。
2 民俗教育的迫切性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民俗文化又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民俗文化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就要积极学习了解民俗文化内涵,尽早将民俗教育融入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学校教育,那么民俗意识就能扎根在每一代人的心里,这样不仅能确保民俗教育的稳定性,也能将民俗更加具有生命力地传承下去。
3 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它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给用户同时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手段。因此,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三大特点,这些特性能够让学习者沉浸其中,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身临其境之感。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近几年得到爆发性增长,在工业仿真、军事航天、医学、游戏、艺术、室内设计、房产开发等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后同样取得丰硕成果,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飞跃。它营造了自主学习环境,将学习方式由传统的“以教促学”转化为让学习者愿意通过自身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得到知识、技能的新型学习方式。
4 虚拟现实技术在民俗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新的科学技术的诞生,教育的效果和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和升级。现阶段的民俗教育面临与现实脱节、实践性弱、交互性少、难以亲临实地等现实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民俗文化教育中就有了用武之地。这种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都极高的技术能够打造特色的民俗教育实践平台,积极拓展民俗文化内涵,创新开展接近实地化、交互性与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
民俗文化教育传播的需求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教育传播途径主要依靠的是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这是由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而决定的。在古代社会,人们以游牧或者群居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为主,人员流动性低,地缘关系深厚。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流动性增强的现代社会,业缘关系取代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人们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生活环境发生变迁,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途径变广,这使得传统的、单纯依靠口耳相传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现出问题,遭遇严重挑战,不断失去生命力,亟待运用新的方法和途径来加大民俗文化教育传播的力度。因此,要做好民俗文化教育离不开新技术的介入和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能重新赋予民俗文化教育传播以生命力,促使民俗教育的节奏加快,为民俗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传播渠道,打破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更有效率地为不同社会群体的认同和联系提供机会。
有利于创新民俗教育的学习模式 虽然某些地区的学校已经在积极开展民俗教育文化课程,但课程教学质量仍然难以保证,教育的形式也比较单一,缺乏实践活动和实践操作,大多停留在理论知识教学,当然这是由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的。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仿真的活动空间,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比,可以使学习者的沉浸度产生飞跃性的提升,让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创造“实践”的机会,让难以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变得容易,学习模式有了更多可能。
5 虚拟现实技术在民俗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日益成熟 我国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据Wordplay研究显示,我国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的研究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尤其有了不少的尝试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已经对现代的教育思想、教育水平、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产生深远影响,获得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这些都会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民俗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帮助。
政策支持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动员各地区各部门传承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民俗文化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与重视。各级院校或针对本地民俗特色开设相应的民俗文化教育课程,或将民俗文化教育积极融入学科教学中。同时,学校鼓励教师使用新手段、新技术提升民俗教育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积极探索适合地方发展的民俗文化教育之路。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适用于民俗教育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对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具有积极作用。首先,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提供沉浸式的、逼真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切实体验到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特色,即便身处异地,这种接近真实的体验也可以最大可能地让学习者“感同身受”。其次,虚拟现实技术能提供丰富的交互手段,让学习者在虚拟与交互中学习民俗文化。这种交互式体验比空洞的口头解说更加形象生动,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升学习者的专注力。最后,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促进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容易受到時间和地域的阻隔,老一辈人所熟知的民俗文化不容易直接传给下一代。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习民俗文化,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打破传统的口耳相传方式在传承上的局限性。
6 结语
我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就特别注意民俗文化教育中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孔子曰:“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其中就强调了社会风气和民俗习惯在促进社会安定与和谐中的重要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民俗文化的可视、可感、可行性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民俗文化教育要得到更有效的传承,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突破时空障碍的基础上,让青少年对民俗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期望能在新技术的帮助下打造出一条适应时代发展的民俗文化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沈建东.风俗里的吴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
[2]李永婷.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关溪莹.钟敬文的民俗教育观[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4):91-97.
[4]周利.民族学校与民族文化的传承[J].教育教学论坛,2013(7):171-173.
[5]吕远梅,梁琳敏,熊冬春,等.初探虚拟现实在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5):15-18.
[6]苟祥煜,刘志勤.虚拟现实技术在品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115-116.
[7]马鹏飞,胡卓玮,赵文吉,等.虚拟现实技术在村镇民俗旅游中的应用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0(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