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钧 曾庆彬 戴元明
我住珠江頭,君住珠江尾,共饮一江水,同是一家人。
当飞机还在毕节的上空,往下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发源于云贵高原的珠江,把深居西南内陆的贵州与地处南海之滨的广东紧密相连。千百年来,这条中国境内第三长的河流,从云贵高原出发,历经千山万水抵达南海,不仅哺育了沿江两岸人民,更拉近了广东与贵州的时空距离,让两地山海相连、人缘相亲。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广州市分别于2013年、2016年与黔南州和毕节市“结对子”,广州为两地带来了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帮实扶!
“山盟海誓”,四条纽带连广黔
杨艳是毕节市金海湖新区文阁乡三元村的贫困户,经对口帮扶她家的干部介绍而来到梵领服饰公司工作。
“现在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庭,一举两得,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到外省奔波,连春节都难得回家了。”
梵领服饰公司是由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从广州增城引入毕节的,总投资1.2亿元,于2017年2月正式运营投产。现有10条生产线,创造就业岗位500个,吸纳就业人员435人,99%的员工都是金海湖新区本地人,其中一部分还是老弱病残。
贫困户申时余,因小时候放牛不慎摔断左腿,导致终身残疾,到哪里求职都被企业拒之门外。他来到梵领服饰,由于没文化,不懂技术又不懂操作,一连换了几个岗位。为给他一个合适的活儿做,公司李总煞费苦心,手把手对他进行培训,教他钉钮扣,直到他可以钉扣子为止。申时余在公司一干就是几个月,现已成为钉扣子的能手。
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毕节市委常委、副市长杨伟强说:“用心、用情、用力的帮扶,让广黔扶贫协作结出累累硕果。从资金投入、物资捐赠到干部援助、人才培养,再到两地人才、医疗、教育、产业等领域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度融合,以搭建交流平台、强化产销对接、促进劳务输出、发挥互联共建的方式缔结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纽带,用新的发展理念,助推两地融合发展新模式。”
“人才纽带”“产业纽带”“就业纽带”“共赢纽带”已经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四大法宝。
“人才纽带”:广州共选派71名党政领导干部、498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毕节、黔南挂职和开展结对帮扶,帮助毕节、黔南培训党政领导干部4896人次,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0337人次。
“产业纽带”:共引导141家广东企业到毕节、黔南投资兴业,累计实际到位投资额65.23亿元,带动贫困人口2.4233万人增收脱贫,其中吸纳就业2182人,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脱贫3.12万人。广州市场销售毕节、黔南绿色农特产品16.8万吨、13.55亿元。毕节市共接待广东籍过夜游客5.48万人次,同比增长30%;黔南州接待广东过夜游客25.45万人次,同比增长40.54%。
“就业纽带”:广州分别与毕节、黔南联合举办劳务培训班共234期,培训贫困人口5.7万人次;举办招聘会107场次,帮助5712名贫困人口到广东地区就业,33882名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设立广州港班、广汽班、广建班、雪松班、老年健康管理班等,招收510名贫困学生到与广州企业合作的职业院校就读和定向就业。
“共赢纽带”:广州10个区与毕节、黔南的22个县(市、区)开展携手奔小康活动,各区党政主要领导共41人次到结对县(市、区)开展调研对接,召开党政联席会议94次;57个街道(镇)与毕节、黔南的61个乡镇结对,180个街道(镇、社区)与毕节、黔南的264个村,459家企业与毕节、黔南的555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实现对毕节市、黔南州838个深度贫困村的结对全覆盖。广州148所学校、47所医疗单位与毕节、黔南157所学校、52所医疗单位结对帮扶;举办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培训1653人,创业成功259人,拟带动1280人脱贫。
凝聚广州力量全力帮扶成效高
“广州与毕节、广州与黔南党政主要领导共召开高层联席会议13次,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广州市长温国辉等领导分别到毕节、黔南指导工作,尤其张硕辅书记到广州履职不到3个月,就来贵州3次考察对接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杨伟强介绍说。
高位推动,各级联动,让东西部扶贫协作精彩纷呈。
“我扶贫,我快乐。”一批批广州干部带着浓浓的情怀,纷纷把帮扶地毕节、黔南作为第二故乡竭尽所能,一批批贵州干部和企业前往广州学习本领。在你来我往中,三地日笃情深。
广州2018年对毕节投入财政帮扶资金3.244亿元,比协议增加1.144亿元,7个贫困县县均达4634万元,超额完成了指标任务。今年财政帮扶资金3.402亿元已拨付到位,7个贫困县县均达4860万,已超去年的实际到位资金额度。
今年2月底3月初,广州市已到账黔南的财政帮扶资金5.1166亿元,10个贫困县县均5116万,已超过去年的实际到位县均4648万元的资金额度,资金额度和到位速度在全国名列前茅。
此外,到目前为止,广州社会各界向毕节黔南捐款、捐物折合约12377.13万元。
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副组长、毕节市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陈震已经在毕节快3年了,他之前担任广州市发改委对口支援处处长。在“前线奋战”的经历,让陈震感触很深:“广州·毕节东西部扶贫协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在两市之间构建了‘四多四通的工作机制。在不断实践中找到了涵盖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各方面的符合当地特色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一项项民生工程、一批批产业项目、一张张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笑脸,凝聚着千里之外的‘广州力量,见证着两地人民的深情友谊,成为连接珠江两岸与乌蒙大山的‘山盟海誓。”
“您今天的血压正常,近期天冷,要注意监测血压,不要感冒……”这几天,毕节三院健康扶贫医疗小分队,再次深入到贫困村为高龄老人测量血压。
带队的是从广州过来的李晓岩医生,她说:“毕节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少群众居住地离市区比较远,看病不方便。所以我们帮扶毕节医疗组不仅仅在医院开展工作,还需要深入到山区义诊,建立了巡诊档案,定期上门、送药问诊,为他们开通绿色服务,在家门口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广州的各界精锐也轮番来到毕节黔南两地开展“组团式”帮扶。广州毕节黔南共有165对学校、57对医疗机构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已经派出249名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在岗的挂职教师、医生共195人。天河帮扶的大方三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第八人民医院帮扶的毕节第三人民医院已初见成效。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帮扶的平塘县人民医院的胸痛中心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与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建过敏反应科,填补了贵州省学科空白;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与七星关区人民医院共建脑科中心和神经专科,增强了专科区域影响力;番禺区中医院帮扶赫章县中医院完成了11个赫章县第一例手术,其中挂职副院长龚利鑫共主刀或指导完成手术380余例;花都区妇幼保健院帮扶黔西妇幼保健院,儿科的门诊量提高了8倍。越秀区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在罗甸县一中举办的“越秀班”成效明显,今年3月越秀区向罗甸县边阳中学增派了3名优秀教师,进一步充实了教育帮扶力量。
借助广州优势黔货出山收获大
“广州江南果蔬批发市场有8个毕节农特产品展示窗口,广州市民吃到的南瓜、鸡蛋等很多绿色食品都来自毕节。”
“毕节·广州—同心黔行产销扶贫联盟”负责人曾超介绍说,2017年以來,实现农产品销售11.98万吨,销售收入8.4亿元。
贵州的特色农产品摆上广州市民的餐桌,广东的企业家们来到贵州大展拳脚……一往一来,东西部协作不仅是单向帮扶,更是共同发展进步。
广药集团98天就研发出了刺柠吉饮料和刺梨润喉糖两款产品,强力推动刺柠吉(王老吉首款果汁饮料)在黔南州惠水县生产基地投产,并拟在毕节广州产业园建设刺梨休闲食品加工厂。
3月18日,广药集团与贵州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举办王老吉刺柠吉新品上市仪式,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省长谌贻琴和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出席相关仪式。
广州梅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落户都匀市,成功试验和首创高原生态养殖海虾的先例,拟投资6.17亿元,打造贵州首个高原海虾生态养殖基地。
广东龙头企业碧桂园(德庆)农业有限公司落地荔波,投资4000万发展桑芽菜项目,目前已流转土地1500亩。
广州胜佳超市积极为黔南名优农特产品代言,在旗下一百多家门店同步举办“贵州黔南鸡蛋节”活动,销售黔南鸡蛋,从4月1日黔南鸡蛋节开始以来已销售黔南鸡蛋超过100吨,预计全年销售鸡蛋1200吨以上。
产业帮扶让大山里的贫困群众看到了致富希望,产业转移既为东部地区“腾笼换鸟”,又为贫困地区增添了发展动能,最终实现双赢。
杨伟强说:“从最初的资金投入、物资捐赠到干部援助、人才培养,再到如今的产业帮扶、深度协作,扶贫协作的模式在不断升级。广州有人才、智力、资本、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而毕节黔南有资源、劳动力优势,通过‘消费扶贫推动‘黔货出山,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拓宽毕节黔南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广州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得到进一步延伸。”
“2018年,赫章港华鲜花基地试种成功30多个菊花品种。其中,白扇菊、粉鹃、橄榄绿、马蒂斯等小菊,最远的销往日本,内地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和昆明鲜花交易市场,鲜花产品供不应求。”广州港华公司董事长陈洁表示,公司在铁匠乡已经建成了鲜花育苗种植基地和鲜花加工车间。基地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鲜花产业。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工资收入在当地就非常可观。再加上其他分红、大棚流转租金等,将确保带动就业促进当地脱贫的近期目标,以及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当地永久脱贫不返贫的远期目标。
发挥广州智慧乡村振兴有奔头
“援黔为什么?在黔干什么?离黔留什么?”
这是杨伟强援黔三年来不断思考的问题。
贫穷,不仅仅是一种现象。它的背后,是观念和乡村生态。
在织金县核桃寨,没有路的时候,人们都靠背篓生活。那时,有的人家的猪养大了,当背出山外卖的时候,由于山路太远,常常还没走出大山,猪却都已经饿瘦在背篓里。
“没有路,就是死路!”2011年初,一个叫杨文学的青年带着村里面22名后生哥,背上背篓出发“闯贵阳”,发誓“背条大路回家乡”。这群“背篓哥”的故事在十里八乡传开之后,许许多多的人被这些年轻人的梦想深深感动着:有捐钱的,有捐砂石的,寨子里越来越多在外地打工的人回来出工出力……
终于,一条紧贴悬崖、跨越河谷、穿寨入户的两公里连寨路竣工了。路通财通,核桃寨的“小康路”越来越宽。通路两年多来,寨子里盖了30栋新房。当年当“背篓”的年轻人放下背篓回来搞起了养殖和特色种植,产业已成规模。
脱贫有多难,这片热土上的人就有多拼。
这故事也让杨伟强对“东西部扶贫协作”有了更深的感受:“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内生动力,重建乡村社会发展的有机循环系统,才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2017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目标和任务。其中,2018—2020年间将着力于解决乡村振兴制度框架的系统搭建和全面脱贫两个重点问题。
青壮年外出打工,曾经是贫困地区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青壮年的离开,同时带来了乡村空心化和幼年老年留守的问题。
为了解决就近就业,除了大力发展“扶贫车间”和吸引广东企业落户黔南毕节之外,毕节·广州产业园今年已完成1.6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工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东省分行批复了4亿元融资贷款额度。同时,毕节市政府和广州建筑集团、广药集团正在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项目和刺梨深加工项目落地产业园。黔南广州产业园共建工作取得新进展,入园企业累计达17家。
“同饮珠江水,广黔的合作不仅仅停留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这几年,要成为一家人,保持永久的联系。产业合作,解决的不单单是就业,更是带来了广州智慧。像苗家蜡染,以前打不开市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设计理念落后。唯品会过来以后,带来了国际级的设计师,把苗家蜡染的非遗元素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也让本地的绣娘学会了更多的艺术理念。”杨伟强说:“人员的互动,换来的是多层次的深度交流。对于落后地区而言,交流给封闭的环境带来了智慧,解放了思想;对于发达地区来说,交流让帮扶工作沾了地气,有的放矢。我们除了发展产业园鼓励粤商落户,还挖掘当地生态潜力,实现绿色帮扶。有经验的广东企业在当地投资,不但完成了帮扶,自己也赚到了钱,实现了双赢。”
在广州做生意的毕节本地人强哥,看准了广交会“来料加工”的商机。他回老家大方县创办了“扶贫车间”,把广州接到的订单拿回大方组织劳动力加工。在他的带动下,一条从接单、设计、物流、生产、包装的完整产业链从广州到毕节建立了,带动了几百人的就业。
杨伟强说:“现在我们的劳务输出,都要结合技能培训。我们希望这些走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在外面能学到广州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然后返乡创业。”
“源源不断的‘血源要更多来自本地的内生动力。”杨伟强打了个生动的比喻。“造血”就是要打造出可持续性的产业扶贫模式,不但东部帮扶带动“造血”,贵州返乡创业的“造血”更重要。从贫困源头上挖断穷根,让贫困乡村能够通过源源不断的造血摆脱贫困,最终走上富裕的康庄大道。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
三年援黔路,一生贵州人。杨伟强为这三年总结道:“感情扶贫,不留遗憾;科学扶贫,少留败笔;作风扶贫,不留骂名”!
2019年年初,在听完杨伟强汇报的贵州对口帮扶毕节黔南工作情况以后,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脱口称赞:“广州的帮扶很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