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琪
记者从7月25日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召开的全国草原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我国将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改善草原生态状况,持续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力争到2025年,全国草原退化趋势总体得到遏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57%以上,草原生态持续改善,草原质量稳步提升;到2035年,退化草原基本得到治理,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60%以上,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显著提升。
据介绍,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是干旱半干旱和高寒高海拔地区的主要植被,与森林共同构成了我国生态屏障的主体。草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物基因库和储碳库。我国草原涵养水源的能力是农田的40u100倍,是森林的0.5u3倍,拥有1.7万余种动植物,草地总碳储量约占全球草地碳储量的8%。草原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我国268个牧区和半牧区县中,很多贫困县牧民90%的收入来自草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草原保护管理,草原事业取得了新成效。2018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55.7%,比2011年增加6.7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到11亿吨,已连续8年保持在10亿吨以上。草原承包经营面积达到43亿亩,占草原总面积的73%。有效调动了广大牧民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我国草原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70年探索,我国草原保护管理已形成由一部草原法若干司法解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我国积极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2013年—2018年,中央累计安排草原生态建设项目投资400多亿元,目前已形成以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等为主体,草原防火防灾、监测预警、草种基地建设等为支撑的草原工程体系,有力促进了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草原植被盖度平均高10个百分点以上,鲜草年产量高50%以上。近年来,我国草原资源利用水平逐步提高,通过在牧区推行“草畜双承包”为内容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引导牧民科学利用草原资源。2018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为10.2%,比2011年下降17.8个百分点。草原管理、执法能力不断加强,2013u2018年,全国共查处各类草原违法案件9万余起,有效遏制了草原违法行为上升的势头。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指出,新时期草原工作要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科学利用,创新发展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增强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草原保护修复。要全面深化草原改革,着力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的草原保护管理制度体系。落实草原资源用途管制和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推动建立草原类型国家公园,科学编制实施草原保护修复规划,启动实施退化草原人工种草试点,不断推进草原保护修复。科学利用草原资源,挖掘草原生态景观资源和文化功能,打造一批精品草原旅游线路。要抓好草原生态扶贫,推动草原生态补偿脱贫,引导和支持贫困人口积极参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通过草原管护实现精准脱贫。做好草原资源调查,全面摸清我国草原面积、类型、生态状况等基本情况。完善草原扶持政策,建立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和科技法制支撑,为草原保护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内蒙古锡林郭勒乌拉盖草原 徐树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