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清 扬
【导读】精明的管华明,不仅胆子大、敢折腾,而且心思细、管理员工有一套,在上海郊区果园普通受困于观光采摘、产地直销这一单一的销售模式,效益大不如前时,他从品种选择、栽培模式、管理艺术和销售模式上大胆创新,勇于接轨大市场,进而走出了一条上海都市果园的新路子。
管华明是一个精明的人。
1986年开始种葡萄,1998年搞大棚栽培,2010年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011年获得上海市优质葡萄评比金奖,2012年引进“阳光玫瑰”……而后的操作更是让人自愧不如:从2014年到2016年,管华明用了3年时间把原来种植的“巨峰”“夏黑”“巨玫瑰”等常规品种悉数改成“阳光玫瑰”,采用(半)限根栽培模式,接轨大市场,成为上海转型最成功的一家果园。
“你最早吃到 ‘阳光玫瑰’是哪一年?”我问他。
“2011年,当时南京农业大学的陶建敏教授来上海,叫我去接他,并带来一串‘阳光玫瑰’,我吃了大半串,对它的印象很好,非常好吃。2012年就从曹海忠那里买了苗种了10亩地,因为是用‘红富士’嫁接的苗,长得不理想,2013年结了一点,我也不重视,因为那个时候其他品种还好卖得很……”在那时,但凡能做出好品质或者有点社会关系的上海果园,日子都很好过,或政府企业团购,或结合农家乐的形式产地销售,都不愁卖,价格也好。
农家苑葡萄园的“阳光玫瑰”
“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一开始实施,我马上就转过来了,因为少了政府和企业的集团订单,果子很难卖掉了,靠水果门店上卖一点我只能喝西北风去了。”管华明回忆起当年的经历颇有自豪感。“打个比方,‘八项规定’出台之前我每年能卖20万斤葡萄,出台之后,我只能卖15万斤,5万斤扔掉了。那5万斤我就通过品种更新把它消化掉了,把树砍掉了换品种,就这样子调整过来了。”
“那你当时为什么就看好‘阳光玫瑰’?”在这之前,他还狠狠地批评了苗商对新品种的不负责地无底线推送。
“我看好这个品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它挂果时间长,树上挂着不会坏掉;二是运输方便,不掉粒。我们面积大,将来肯定要走第三方销售这条路,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管华明说。
但是,几乎整个马陆都还是像以前一样在等待重回过去,对“阳光玫瑰”的“风口”明显有点后知后觉,少有像管华明这样的敏锐和大胆。一直到2019年,整个马陆的“阳光玫瑰”还不到500 亩(33.33 hm2),不及总面积的 1/10。
“你觉得为什么进展这么慢,现在别的地方上来得都很快?”我问他。
“有几个原因吧,”管华明回答问题时的条理性很强,都能罗列出一二三来:“第一个原因是土地资源,在马陆,已经没有新的土地可以发展葡萄了,这是最大的瓶颈;第二个原因是马陆葡萄的种植主体都是散户,面积不大,整个马陆种植面积超过30亩(2 hm2)的果园没几家,让他们更新品种,一砍损失就是两年,他们不舍得;第三个原因是马陆葡萄出名已久,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消费群,尽管这两年难卖,但不管怎么样,卖20元一公斤也不错了,所以在这种前提下导致他们不去考虑品种更新。”
农家苑葡萄园的门市部
“你觉得除了你讲的几个原因之外,还跟很多果园经营者认为‘巨峰才是真正的葡萄’这个观点有关系吗?”在这几年马陆葡萄的交流会上,我是明显感觉出有这种抗拒新品种的心理。有一次我就忍不住提出质疑:当上海的消费者尝到香香甜甜的“阳光玫瑰”之后,还有多少人会觉得酸酸甜甜的“巨峰”才是最好的葡萄?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无动于衷,只有管华明是完全认可的。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巨峰’在上海想种好太难;北方的‘巨峰’颗粒大、乌黑乌黑的,果粉雪白雪白的,价格又便宜,尽管口感不怎么好,但只要一上市,我们(沪郊的‘巨峰’)就卖不掉了。我们要生产出一个极佳的商品,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正是基于这种对市场和品种的准确判断,管华明迅速调整了思路,把马陆基地的115亩(7.67 hm2)葡萄园除保留 20 亩(1.33 hm2)常规品种配合农家乐的运营之外,其余面积全部改种“阳光玫瑰”,加上浦东基地的 55亩(3.67 hm2),实种“阳光玫瑰”150 亩(10 hm2),成为上海“阳光玫瑰”的种植龙头。
“去年‘阳光玫瑰’投产园的平均效益有多少?”我继续问道。
“去年的平均价格在30元一斤以上,因为还有几十亩新园子没有投产,所以全部算进去大概每亩的效益在5万元左右。好的投产园一亩地基本达到十几万元。”与品种更新相配套的,管华明也调整了销售思路,从原来单纯的产地直销变成以接轨大市场为主的销售模式,并获得了让众多葡萄园“羡慕嫉妒恨”的经济效益。
“你给盒马鲜生是什么价格?”我们刚到的时候,盒马鲜生的采购员刚走。
“我们刚才谈的就是价格问题,我反正按照一般的行规来。你卖30元一斤,我给你15元一斤;你卖40元一斤,我给你25元一斤。他说OK。这是行规啊!”
2017年农家苑的“阳光玫瑰”
紧接着管华明又聊到其他种植户转型难的原因:“有好多种植户是不理解的,我辛辛苦苦种了一年,投入了这么大的成本,我给你25元一斤,你却卖40元一斤,你心也太黑了。他们不知道销售商还需要广告、包装、门店租金等运营成本,这些成本加起来起码要10元一斤,再加上损耗,他一斤只不过赚个七八元钱。你按照产地直销的思路跟销售商谈,怎么谈得拢?这是一个心结,他们打不开。”
“那你的生产成本是多少?”
“像我这里卖15元钱一斤就能保本,因为能带动很多没有产出的面积。全部产出,按亩产2 000斤算的话,生产成本是10元一斤,如果卖30元一斤利润就很高了。”
“盒马鲜生全包吗?”我听说盒马鲜生的需求量很大。
“现在不是全部要的,等我成熟之后,他每天给我订单,我按订单数量给他货就可以了。”管华明应道。跟原先产地直销几箱几十箱包装发货的方式相比,给经销商的方式要省力得多。
“那给他的货要不要分档分级?”
“要分的。”管华明说:“2斤左右(一穗)的算一级果,颗粒均匀,糖度必须18度以上;1.5斤(一穗)左右的算二级果;还有三级果。”
“那还是2斤左右(一穗)的最贵?”我疑问道。与前年我第一次到农家苑看到的相比,今年的果穗大小差异明显减小,所以我原以为他是跟着市场走,市场在往小的方向发展,但一听结果却不是这么一回事,这让我非常困惑。
“现在市场上是喜欢2斤(一穗)的,但是要达到2斤(一穗)必须有个前提,你的树必须要‘有力’,如果树体不给力的话,还不如1.5斤(一穗)的口感好,2斤(一穗)的就有问题,只有甜度没有香味,成熟又晚。现在的客商都很聪明的,他挑一串葡萄中最底下的果子一测,(糖度)18度,OK!底果18度,那上面的果子起码20度以上。”管华明道出其中奥秘。
根域栽培,“王”字形整形
短梢修剪
高垄栽培,“一”字形整形
日本进口的果袋
“其实在日本也有过这么一段历史,‘阳光玫瑰’刚出来的时候,他们很严格地控制穗重在1斤左右,口感非常好,结果一炮打响。但火了之后,日本人也是走了我们的弯路,1.5斤(一穗),2斤(一穗),甚至2.5斤(一穗),结果香味没有了,风味变差了,市场马上就下去了;过了两年,他们又重新回过来,定了标准,现在日本人的‘阳光玫瑰’基本上不会超过1.5斤(一穗)的,穗重都在1.2~1.3斤。”
管华明先后去过日本3趟。第一次是在2010年跟随上海交通大学的王世平教授去的,看的不是品种,而是葡萄架式栽培和精细化管理,让他感触很深:“日本能够种出好葡萄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葡萄的特性。首先葡萄是藤本植物,平棚架的生长势比较缓和,营养供应比较均衡;第二是平棚架的每根枝条、每张叶片都可以均匀地晒到太阳;第三是防治病虫害用药比较到位。”
回来后,管华明分三期把原先的篱架葡萄园全部改造成平棚架。第一期改造的葡萄园行距6 m,株距3 m,每亩(667 m2)地种植37株,采用“一”字形树形;第二期的栽植密度进一步减少,行距10.5 m,株距2.6 m,每亩地种植24株,同样是采用“一”字形树形;到2012年,在王世平的指导下,他采用“根域限制”的栽培模式进行改造,葡萄不再种在地上,而是种在一个用砖头砌成的,长2.3 m、宽2 m、高 0.5 m的“营养池”中。行距12 m,株距8 m,每亩地只种了7株。
“这种种植模式更能省时省工,一个人管70株就是10亩(0.67 hm2)地了。原来每亩地种植178株的时候,半亩地就有80几株了。”管华明一一介绍了稀植的好处:便于人工管理,节能节水节肥;为机械化操作提供了空间;可以把上海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再次利用,搞林下经济。
为了配合这种稀植方式,管华明创造了一种新的葡萄树形——“王”字形,相当于三个“一”字形的树冠。跟“一”字形一样,“王”字形的冬季修剪也非常简单。
葡萄园的土壤
“每根枝条留一个芽,一剪就好。”管华明介绍道。
2014年,这批3年生的“王”字形葡萄每株都挂了300~400穗,按照“管家”葡萄每斤30元以上的售价,每株葡萄的平均产值达到上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树”。
“这3种种植密度,你觉得最好的是哪一种?”我问道。
“我认为要根据不同的品种、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栽培模式来讲。”管华明回答道:“比方说长势比较弱的品种稀植难度就大,像‘巨玫瑰’‘醉金香’‘巨峰’这些品种在亩栽24株或37株的栽植密度下都没问题,但亩栽7株就长不起来。”
在农家苑,只有“夏黑”和“阳光玫瑰”是实行每亩栽植7株的稀植模式。
在“阳光玫瑰”种植区,我看到种在“营养池”里的葡萄都长着“三头六臂”,一一对应,东西向排列,呈“王”字形。每条结果“臂”上都很整齐地挂着套着绿色果袋的果穗。
管华明特意介绍,这种果袋是从日本进口的“阳光玫瑰”专用果袋,一个果袋五毛钱,套出来的“阳光玫瑰”果皮碧绿有光泽,可以提高产品的商品性。
“今年结果多的(一株)在300穗以上,少的250穗左右。”管华明这个介绍让我大感意外,我原以为第四年、第五年产量能递增的。
见我面露疑惑,管华明解释了其中原因:去年有些葡萄树出现了问题,稀植树如果肥水管理稍微疏忽一点的话,前端的枝条就会枯死。有几株树是因为有一年冬季没有浇水,两株干死了的树重新种植后长得很好;还有几株半死不活的,到现在都还没有恢复过来。
“那就是说亩栽7株的要比亩栽37株难管?”我原来设想的是管华明会不会继续减少种植密度,没想到在每亩7株的种植密度下就出现问题了。
“那肯定的,在上海没几个人能种成功这个种植密度的。这种种植模式若是死了一株树,那就是100个平方(100 m2)没有产量了。而且是一旦坏死好几年都恢复不过来。”管华明说。
在这之后,管华明放弃了全限根的栽培模式,在新更新的园子里采用底部不封闭的半限根模式。
除了品种和种植模式的更新,管华明这几年把重心都放在土壤改良和设施提升上。
农家苑在葡萄园改造时施用了大量的有机肥,大田种植每亩基肥用量起码5~6 t,每年每亩再补充2 t左右的有机肥;“根域限制”栽培的每个“营养池”每年补充90 kg左右的有机肥。
“我还给葡萄‘吃’了很多好东西呢!每年要从外地拉回七八种特殊的肥料,贝壳粉补钙杀菌,秸秆枝条增加土壤通透性,还有菜籽饼、芝麻饼、鸽粪、猪毛、猪皮…去年还给它‘喂’过海鲜,我把喂甲鱼的饲料(虾壳、小鱼、鱼头)加过磷酸钙放在桶里沤制后当肥料。”在农家苑的自采园和景观园中,都已经看不到寻常的土壤,行间铺设地布或反光材料,种植行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有机质肥料。
“我经常跟别人说,你想种好果树,首先要把土壤改良好。”管华明说:“我们很少用化肥,大都只在幼树上用,结果树在果实发育期的时候也用一些,但量很少。”
葡萄园的灌溉实现自动化,高温季节一天喷3次水,一次喷水10分钟。
“像‘根域限制’种植模式一定要精致化管理,要水肥一体化、自动化都能够配套上去,它缺什么你就能够补什么。”管华明强调。
“现在的劳动力投入都是很大的,所以尽量使用机械和自动化装置。”管华明指着新改造的连栋大棚说:“这个大棚的顶上装的是 ‘全景天窗’,可以把顶膜全部卷上去,这样既可以减少土壤的盐碱化,又可以延长大棚薄膜的使用周期,还可以增加光照,解决南方葡萄光照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喷药自动化,10分钟就能搞定全园的喷药工作。”
管华明(右一)和王世平(左二)在查看葡萄根域栽培的根系情况
“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长三角最好的葡萄园。”管华明信心满满地说。
“你觉得哪些地方还需要提升?”当管华明提出今后的目标是打造“长三角最好的葡萄园”时,我问他具体的内容。提口号谁都会。
“这个多了。”管华明说:“第一个,葡萄的品质要过硬,比如‘阳光玫瑰’要有香味,甜而不腻,吃了还想吃,这才是‘阳光玫瑰’,而且品质一致,没有差异;第二个,果园风貌还要进一步提升,水肥一体化、智能化设备都要配备完善;第三个,要把员工的人均产值提上去,达到50万元,我拿出15%作为员工的工资和福利,这样一对夫妻工一年能拿到15万元……”
“像去年你的员工人均产值是多少?”我平常听到的都是以单位面积,比如“亩”来设定农业产值目标的,也听过以“株”来设定产值目标的,却是第一次听到以员工的人均产值作为目标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产值减去员工工资就是代表“剥削阶级”的老板所得。
难怪别人多称管华明为“管老板”。
“去年南汇基地40万元不到一点,今年估计50万元有的。”管华明有两个基地,我们所在的是马陆基地,他的总部,总面积160亩(10.67 hm2),有个农家乐,实种葡萄面积 115亩(7.67 hm2);南汇基地 70 亩(4.67 hm2),实种葡萄面积 55 亩(3.67 hm2)。
“那一对夫妻工能管多少面积?”
“马陆基地一对夫妻工管16.5亩(1.10 hm2),南汇基地一对夫妻工管 18.5亩(1.23 hm2)。 ”
农家苑葡萄园门景
“为什么你家的员工管的面积比别人家的多?”马陆的葡萄园普遍采用这种劳动力承包的管理模式,但一对夫妻工一般只能管10~12亩地(0.67~0.80 hm2),我走访过最多的一家也只有管15亩地(1 hm2)的,很明显,管华明的员工更高效。
“这个需要基础条件的,”管华明说,“第一个要有大棚设施,作业不受天气影响;第二个是省力化的栽培模式,比如我们的树形,修剪简单方便;第三个要有利于机械化作业。还有品种也很关键,如果种的是‘醉金香’的话,我看夫妻俩管 10亩(0.67 hm2)地都够呛。”
农家苑170亩(11.33 hm2)的葡萄园只有20亩(0.13 hm2)种的是上海传统品种,其余种的都是“阳光玫瑰”。
“现在一对夫妻工一年能拿多少钱?”我问管华明。
“10万元以上,有多有少。首先是基本工资,3 000元一亩地,这是最基础的;第二块是绩效,跟套袋数量和最终产值挂钩;第三块是各种奖金,比如出勤奖,如果一年事假超过半个月,就扣5 000元的全勤奖……还有家庭和谐文明奖等。”
“评最美家庭吗?”我笑着问道,脑海里浮现出带大红花的画面。
“一个单位如果经常有矛盾,老板都会被折腾死。我们通过奖励制度来约束员工,员工之间、夫妻之间如果吵架打架,一票否决,这5 000元的文明奖就别拿了,你去打架好了,用钱打架,你算一算打一架多少钱。”管华明解释道。
“不过这些手段和约束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员工对老板的认可。”管华明话锋一转,聊起了他的管理心得:“比方说我们的工作安排是否得当,有好多老板安排的工作要重复去做,员工在背地里就会骂,他妈的叫我这么干然后又要返工……”
“折腾我们。”我站在员工的角度应了一句。
“一个果园的工作安排决定了你的成败。如果老板不懂,管理人员不懂,就会导致你管不住他们;第二个你要给他讲透道理,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为什么要‘打头’(掐尖),因为多余的叶片会导致养分的流失,造成果子偏小,他们懂得原理就不容易出错;第三个,也是关键的一个——效果,按照老板说的做了,一看结出来的葡萄蛮漂亮了,他就会有种自豪和成就感,这是我干出来的,你看看这葡萄。我认为这是管理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管华明说得兴起,把他的管理心得一股脑地说了出来。
“你这讲的是领导人的艺术啊!”我平时接触讲技术的果园主多,少有像他这般能有板有眼地讲出这么多管理策略来的,所以忍不住当面夸奖了他几句。
“我平常不大管的,最多在开会的时候传达一下现阶段的主要工作安排,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平常我就喜欢喝点小酒。外面的人说我这个家伙老喝酒怎么能管得好?”
“哈哈哈!”管华明笑出声来,带点自豪,也带点得意。
“你这两年有没有员工进出的?”我接着问了一个行业难点:农业企业招人难,留人更难。
“没有,我只有淘汰。”管华明说:“这两年淘汰的就两对夫妻。一对是年龄大了一点;还有一对是观念上转不过来,手脚上太慢了。”
“末位淘汰吗?”
“对,比如说今年奖金最后一位的,我就让他写个保证书,如果明年他还是垫底,无话可说,请他走人……”
“相当于连续两年最后一名,他就得走人?”
“对,这要人性化,给他一次机会嘛,这样他明年肯定比别人要勤快。”管华明介绍道:“我开会时跟他们讲清楚的,你们一对夫妻管16.5亩地,你们知道我老板要投多少成本,差不多要200万元,那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老板对你们的信任,我200万元押在你身上了,你瞎搞会让我的200万元泡汤的,而不仅仅是你那点工资的问题。这个账大家都算得出来。”
“当年排最后一名责任奖还有没有?”
“这个要给他的,不给他,他心里不高兴的,几千元钱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主要是让他们思想统一、心里重视,管好自己的那块地。现在的人真的很难管,虽然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我对人特别重视。人留住了,财就留住了;人留不住,财就流失了。”
“那你平时在果园做些什么呢?”
“我有时候到地里走走看看,现在不是有微信群么,发现这边做得不对或者不好,我视频一拍,微信群里一发,跟员工说,我发的这个你明天去做掉,很方便的。”管华明翻着手机里的微信群跟我说。
“比如我们下午5点钟开会,也很方便的。群里一发通知,过了5点你还没到,可以,我先把你踢出去,然后我在群里发200元或500元红包,别人抢红包,你就没得抢。如果你扣他钱,矛盾就出来了——人家记住了上一次他也晚了,你怎么没扣?这种方法虽然没有直接扣他钱,但你让他看到别人得到便宜了,他就会遵守了。包括去年春节上海不允许放鞭炮,我就说这个鞭炮不放了,但钱不能少,吃年夜饭的时候在群里发个1 000元红包,你们去抢,凭手气……”
“这种管理技巧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管华明笑着说。
这几年,我在上海走访了不少果园,作为都市农业的代表,上海果园在精品化的生产理念上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但这几年也受困于观光采摘、产地直销的单一销售模式,果园效益大不如前。相反,管华明从品种选择、栽培模式、管理艺术和销售模式上大胆创新,勇于接轨大市场,进而走出了一条上海都市果园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