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胜
阿婆原先住在武林河桥下,现在河也没有了,哪里还会有桥?就连这个地名,也还是阿婆小时候记得的,没有几个人晓得了。
“一条延龄路通过来,直到河罕(左边有土旁)上运河边,这头就是武林门。民国时期建大马路,就把城门拆了。”阿婆凭印象说着陈年往事,延龄路早改叫延安路,而武林门也早拆掉剩了一块石碑的遗址。
“文化大革命”头几年的时候,杭州造“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河也被填了,平整出一大片地方。那个时候叫“人定胜天”,意思也就是跟大自然过不去,杭州的许多河港荡浜都是那个时候填的。
不过,河是填了,却也不叫阿婆他们住了,立起几杆路灯,就成了一个广场,当时的杭州人都叫它“红太阳广场”,而“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毕竟太过绕口,也就简称“红太阳展览馆”了。那个时候,延安路上有一座检阅台,游行的人从检阅台过去,再到红太阳广场集合,祖国山河一片红,这个广场也就成了红色城市的中心。
那个时候讲“表忠心”,展览馆就是全省人民“表忠心”的象征,所以外形上敦厚、方正、沉稳,用材也极其考究,两万平方的建筑地坪用的全是彩色水磨石,臺阶是黄色花岗岩,瓦片用的是琉璃瓦。每天早上6点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40只大喇叭准时响起《东方红》的报时钟声,把这座方形建筑烘托得肃穆庄严。
不过,偌大的一个广场上就只正中这么一幢建筑,总有些孤零零的感觉,所以,1972年报国家计委立项,作为展览馆的配套工程,另一幢建筑——杭州剧院开建了。那个时候造房子可不像今天的速度,杭州剧院一直到1978年才建成,也是水磨石的地坪,敞亮的建筑立面,在南、北、东三个方向均装饰了玻璃幕墙,据说是参照了日本的建筑设计。改革开放之初,日本是我们的第一个老师,家家户户的现代化也都是从东洋货开始的。
阿婆第一次踏进杭州剧院是去看越剧电影《红楼梦》,徐玉兰、王文娟的《红楼梦》那是一票难求,许多人都是备着手帕看了好几回的。阿婆的毛脚女婿是个肉店倌,那个时候计划经济买肉要凭票,肉店倌一刀切下去好肉差肉都由他说了算,所以会有很多人拍他们马屁,肉店倌算是有路道的。饶是这样,阿婆的毛脚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到两张票,女儿带着阿婆来到了杭州剧院。由观众席入口拾阶而下,半围合扇形梯级台阶,共排列着1998个坐席。那时候,阿婆已经像电影里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张大了嘴说不出话来。
在阿婆的印象中,1976年真是一个多事之秋。“三巨头都在这一年归位了,唐山还闹地震……”
唐山离杭州倒是十万八千里,但那场地震闹得太厉害,全国老百姓人心惶惶,杭州城里的高音喇叭不间断地向市民普及着地震来前的震前征兆,就连平时印西湖游览图的油纸扇上也都改印抗震知识了,什么老鼠乱窜青蛙排队过街,种种异相,搞得人也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得安生。杭州人开始把窗棂窗架都拆了便于逃生,八仙桌搬到房屋当中上面再反扣上钢锅脸盆以作震时避难所。
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有人卷着铺盖棉被去红太阳广场露宿了。当时,大家都家无余财,铺盖一卷倒也方便。于是,偌大的广场成了一个露营地,携家带口,呼儿唤女,人声鼎沸,蔚为壮观。阿婆一家也去广场上住了个把星期,算是回了趟老家。地震终于没有光顾杭州,有惊无险地过了一场,但大家却还是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慨:总算这广场派上用场了,倒也庇护了杭州人一回。因为这事,杭州人对它的感情也深了许多。
到了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社会思潮不再如火如荼,展览馆也改成了比较中性、比较实际的名字“浙江展览馆”,但是广场却还是叫红太阳广场,大家叫习惯了,一时还不太好改口。
阿婆那个时候还年轻,腿脚利落,虽说住到松木场河西去了,还时不时踱到这片曾经的老家来看一看。因为没有了游行的队伍,也没有了安营扎寨的露宿大军,广场有一段时间显得冷清。不过,晚上的时候还是有特殊的景象:广场上的几根路灯杆下三三两两地聚着一些借着路灯光看书的年轻人,“那个时候,叫做‘把四人帮夺去的宝贵时光夺回来,全社会都如饥似渴地学知识、学文化,新华书店门口每天都排队伍的,那些路灯杆下看书的年轻人,那个专心致志的样子……”阿婆现在说起来还啧啧称赞不已。
再后来,号召大家搞活经济了,杭州城里一下子多出许多发廊,多出许多夏利出租车,红太阳广场一度也成了个露天摆摊的市场。简易的塑料棚一搭,卖的多是些衣服鞋帽,连片连片地排开来,一时竟也望不到头。阿婆记得那个时候逛红太阳市场,天是真热,卖的买的,个个都是大汗淋漓。可天再热,也热不过大家赚钱的热度,那些在红太阳摆摊的第一代生意人都成了杭州第一批的万元户。每个人的心里都蠢蠢欲动。
“那些衣服的质量是真差,喇叭裤穿着穿着就脱线开裂了,找上门去,根本没有什么售后服务,抵死不认帐,所以红太阳市场里老是在吵架。”——刚刚起来的商业环境也就是像阿婆所说的那样,“我的两个儿子被逼得甚至都学会了踏洋车(缝纫机),自己缝缝补补方便。”——杭州人终归还是豁达。
红太阳市场后来迁到了新生路,因为这里的广场要改建,这是1985年的事。改建后的广场正中造了一个喷水池,喷水池的周围是五朵花瓣上分别升起的五座白石灰材质的少女塑像,手操乐器,或琵琶半抱,或轻吹芦笙,或长笛斜倚,或弹拨箜篌,池子中间还有三个少女的组像,也是载歌载舞。广场从此也正式更名为武林广场。
武林广场的喷水池当年可是杭州的地标。那个时候,城市还很少有雕塑,杭儿风一起,大家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特地来看那一组少女雕塑,跟雕塑拍照合影。你如果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回去翻翻你家的老相册,一定能找到你爸妈在武林广场给你拍的照片,当然你只是小屁孩一个。
杭州人看着八个飘飘欲仙的少女,心里欢喜,但也有人说应该是七仙女,怎么多出一个来了呢?后来报纸上公布答案,大家才知道,五个加三个是有寓意的,象征了杭州1949年5月3日解放。好记吧?城市的历史还是需要有一些具象的记忆载体。
每当五一或国庆的夜晚,随着八个灯柱上的音响,奏起悦耳的民族乐曲,主喷泉即飞出33米高的水花,像兰花般舒展,池子周围的一百只小喷头也弹出弧线,衬托出水中的彩灯,光怪陆离,璀璨夺目。这一刻,杭州人很骄傲。
杭州人也确实值得骄傲,这八个白石灰材质的少女雕塑在今天看来平淡无奇,质朴得甚至有些寒碜,但正是她们,见证了杭州武林商圈的兴起,见证了杭州一路走来。建筑往往是对一个城市印象的开始和最终沉淀。所以当2015年武林广场再度改造,一开始把八个少女的雕塑移去时,不少市民纷纷写信致电,强烈要求恢复。毕竟,这里蕴藏着一座城市的历史,也凝聚着杭州人的感情。
说到武林商圈,今天的人一定会说杭州大厦、银泰百货,其实武林商圈是从国际大厦开始的。
1988年的时候,武林广场的南侧耸立起一座现代化的宾馆就是杭州国际大厦酒店。据说一开始是粮食系统下属的,那个时候,杭州城里的宾馆还屈指可数,除了汪庄、刘庄、杭州饭店(香格里拉)、花港饭店,市区内几乎没有涉外的酒店宾馆。阿婆印象很深的是,国际大厦的营业员个个都是漂亮的杭州妹子,百里挑一,她们的薪水也是令人羡慕的三位数字。当时达到这个数字的企业,除了生产可口可乐的中萃公司,就数国际大厦了。
民以食为先。经济发达了,口腹之欲也起来了。最早是西湖边的杭州飯店开出一家“宜口乐”的餐厅,成了当年的“网红”打卡地。国际大厦不甘落后,推出了广式早茶。当时的风尚是学广东人喝早茶,国际大厦的早茶很快也成了杭州的一块牌子,年轻人都以去国大喝早茶为荣。
“我是没有去过,烧饼油条吃惯了,吃不起也吃不惯。”阿婆笑着说,“不过,早锻炼回来看到从国际大厦喝了早茶出来的年轻人,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羡慕。”——这是杭州人对时尚生活的最早景仰。
然后,怎么说呢,武林广场是越来越热闹了,杭州剧院、杭州大厦、杭州大酒店,再后来银泰百货,真是成了寸土寸金的销金之地。阿婆年纪大了,渐渐地感到自己走不动了,这两年去得也少了。不过,那天晚上,坐着儿子的私家车路过,看到广场一带的灯火璀灿,真起了天上人间的感慨。孙子带着她特地去走武林广场过街地道里的“钢琴楼梯”,每个台阶代表一个音符,人走在台阶上,就会发出悦耳的钢琴旋律。阿婆觉得杭州这些年真好像是走在这架“钢琴楼梯”上,步步良辰美景,步步赏心悦目。
“这里是武林广场呀?”阿婆睁大了眼睛,恍如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