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祺阗
早晨7点半的滨江区西兴街道缤纷社区卫生服务站里,总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排队就诊的患者坐满过道,问诊室里人头攒动。一位面容和善、双目炯炯的老医生端坐桌前,问病情、写病历、开药方……
这便是全国劳动模范、乡村医生沈天仁的一日——上午如此,下午亦如此,日日皆如此。
这一个小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日均门诊量竟达到100多人次——患者当中,有沈天仁的老街坊,有一大早从长河、浦沿赶来的病人,甚至还有患者从江北、萧山慕名而来……
接地气,患者把他当成了“贴心人”
“我65岁了,身体还好的,就是今年右耳朵有点嗡嗡响。”沈天仁笑着说,习惯了每天接诊的工作节奏,若是闲下来反倒不知所措,“行医40多年了,习惯成自然了。”
忆起18岁走进星民村卫生室的那天,沈天仁说:“说是卫生室,实际上只有三间草棚。”日后十里八村闻名的“沈医师”,就在这三间草棚里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
“当年不比现在!”沈天仁回忆道,20世纪70年代的乡村医生要面对许多挑战:设备、药品缺少;生活条件艰苦,“草棚里支张床,两个人倒班睡”;交通不便,每年防疫注射的时候,“白天大家忙农活,只能晚上去,自行车从东蹬到西”……无论面临什么困难,沈天仁始终坚持勤奋好学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医德医风,没过多久就“闯出了名头”,上门问诊的不光是星民村的乡亲,还有附近村镇的患者。
“无论多远,无论是谁,无论急症缓症,只要联系到我,我就一辆自行车骑去,上门看病,分文不收。”沈天仁说,当年行医虽然艰苦,但也“蛮发靥”(很有趣),“抽时间到病人家里坐坐,问问病情,拉拉家常”的习惯也是那时养成的。他常和身边的年轻医生讲,“有的毛病不是光用药就能治好”,要让患者感受到温暖,把医生当作自己的“贴心人”,這个“乡村医生”当得才“接地气”。
新变化,老医生心系美好未来
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拉开了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大幕,星民村卫生室成为第一批改造试点之一。伴随着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最初只有三间草棚的“卫生室”,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功能齐全的“缤纷社区卫生服务站”。
“草棚”变“楼房”,基层医疗服务站的职能也在改变。比起70、80年代“赤脚医生”们在治病救人一线的冲锋陷阵,如今,社区卫生服务站除承担基本、基础医疗职能外,更主要的任务是承担慢性病防治、公共卫生管理等职能。
“现在经济好了,医保健全了——老百姓不会像过去那样舍不得去看病,一到我们这里就是急症。”沈天仁的语气透着快乐与满足,“现在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患者发现潜在的疾病,做好预防,让大家少得病、不得病。”
沈天仁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1992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党员”,2007年获评“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市平民英雄”,2008年当选省人大代表,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2年被评为“十佳孝亲敬老之星”……
“我在这个岗位待了47年,有些人一直找我看病,我脑子里就记住了他们的病历。比如有谁很长时间没有去体检,那我就会提醒他们。”在沈天仁看来,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发挥好作用,才能真正实现老百姓“小病到基层、大病到医院”的分级诊疗。
如今,沈天仁最为关切的是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以及基层医疗队伍“新鲜血液”的补充,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待遇,让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提升基层医疗资源质量。谈及近年来“医联体”模式的推广,他脱口而出:“这个模式好的!好医生都是手把手带出来的,卫生站的年轻人应该向大医院的医生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