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忠诚干净担当

2019-09-07 09:01程小波
党史文苑 2019年8期
关键词:先遣队红七军方志敏

程小波

85年前,为了策应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唤醒全民族抗日热情,方志敏和被称之为“长征出发的第一缕红飘带”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坚定地服从中央命令,以绝对的对党忠诚之心,勇于担起进军皖南牵制敌人的艰巨任务。尽管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让人不忍再掀开,但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支队伍所表现出的政治品质、为官底线以及从政原则,为后人树立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对于新时代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队伍具有深刻启示。

一、锤炼党性,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

坚定地策应红七军团阶段的行动。红七军团的前身是赣东北苏区的(老)红十军。1933年1月,方志敏以一个共产党人无私的襟怀,将成建制的(老)红十军(后整编为红十一军)调往中央苏区支援第四次反“围剿”。1934年7月6日,为了掩护这支部队冲出国民党军在中央苏区的第一道封锁线,中革军委对外一直以方志敏、罗炳辉率部北上抗日的名义进行宣传,以迷惑敌人。实际上这支队伍由寻淮洲率领从瑞金出发,23天后胜利抵达闽江南岸,完成了第一步的行动。此后,红七军团因福州之仗留下伤员无法得到安置,在征得中央同意后,又折向由方志敏和他的战友黄道等浴血开辟建立起来的闽北苏区,因此红七军团在闽北的休整便得到了重要保障。1934年9月18日,朱德电令闽浙赣军区,“你们即刻派一独立营及四百新战士和工作团,向遂安出动并与七军团联络”。当天又电令红七军团,“已电告(新)红十军派一独立营,随同四百名新战士及地方工作团到遂安,到后即归你们使用”[1]p103。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方志敏为红七军团阶段的第二步行动而有力地出兵浙西,向浙西增派兵力。早前的7月间,他还曾先后派两批干部前往皖赣、皖南举行暴动,并成功开辟了两块根据地,从而使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执行第三步行动有了立脚点。方志敏坚定地策应了红七军团阶段的行动,充分体现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政治品质。

坚定地执行红十军团阶段的任务。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赣东北后,四周追敌也随之来到赣东北苏区。1934年11月4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七军团与(新)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18日,中央军区电令以方志敏为主席,组成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随十军团行动[1]p145。此时方志敏痔疮复发,每天流很多脓血,但他依然坚定地表示,“党要我干什么事,虽死不辞”[2]p5。他率领这支部队艰辛地进军皖南。同年12月10日,红十军团各师在黄山东南的汤口胜利会师。坐镇在南京的蒋介石颇为震惊,连夜命令浙江保安团纵队的俞济时、安徽省政府的刘镇华等纠集20万兵力来追剿先遣队。方志敏、寻淮洲、刘畴西等浴血奋战,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北上抗日先遣队极大地牵制了敌人力量,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坚定地执行了红十军团阶段的任务,充分体现了服从命令、虽死不辞的政治品质。

坚定地牢记共产党员的誓言。方志敏一生执着跟党走,并教育苏区干部和红军队伍要始终牢记党的誓言。1934年12月18日,谭家桥战斗失利后,方志敏率领这支部队艰难转移至皖南柯村,队伍进行了3天的整休。当部队要离开村庄时,他写下“握紧攙枪,任它风浪”[3]p101的对联,教育苏区干部要坚持斗争。1935年1月13日,在二越浙赣交界的南华山时,他见一片翠竹被大雪压弯了头,有感吟诗一首:“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教育红军要战胜人生困难。1935年1月22日,他在怀玉山树林看到经过8年奋斗组建起来的红军部队的枪支一支支地被敌人缴去时,深为悲痛,但转念想起了1924年入党的时候宣誓,“我加入了共产党,从此我的一切乃至生命都交给党去了”[2]p24,他又坦然而视了,并叫大家唱起了送郞当红军歌,把山上躺着的战士喊醒。方志敏用一曲红歌教育红军吃不得苦革不得命。他将500名红军战士组建了独立团,由乔信明担任团长,最后一起向分水关突围。在狱中,他还写了致全体同志书,鼓励大家:“同志们!十分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请你们努力吧!我这次最感痛苦的,就是失却了为党努力的机会。你们要认识:你们能够为党工作,为党斗争,那是十分宝贵的。”[2]p118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共产党员的誓言,充分体现了信守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质。

坚定地捍卫共产主义殉道者的信仰。方志敏始终把信仰看得比生命更重要。1935年1月29日,被俘当晚他写下《方志敏自述》:“我对于政治上总的意见,也就是共产党所主张的意见。”[2]p3他光明磊落,始终维护党的政治主张和形象。1935年6月11日,他深情地给中央写了一封信,报告狱中情况和向党表明对党忠诚和斗争到底的决心。在狱中,他对生与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看到乔信明等红军干部也被关押在同一监狱后,他坚定指示囚友成立狱中党支部,与敌人作坚决斗争。他这样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2]p144他的战友刘畴西面对死亡坚定地说:“脖子伸硬些,挨它一刀!临难无苟免!”[2]p145他们常常在狱中讨论死,谈笑风生,视死如归道:“你死了,将会升入天堂,坐在上帝的右边。”[2]p148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坚定地捍卫共产主义殉道者的信仰,充分体现了以身殉志、以死谢党的政治品质。

我们要像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那样,锤炼起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服从命令、虽死不辞,信守初心、牢记使命,以身殉志、以死谢党等高尚的政治品质。

二、管住自己,守住做人干净的底线

方志敏在被押解的途中,昂然向台下民众说:“我自问是一个清白的革命家,一世没有做过一点不道徳的事(这里是指無产阶级的道德),何所愧而不能见人。”[2]p101方志敏的人生确如其所言。

守住共产党人的严于律己。在行军中,方志敏始终严格红军纪律。1935年1月初,先遣队转入皖浙交界的开化时,红军战士周喜伟在山上找到一个住在独茅棚里的老农,向他买了5斤青菜,然而老农过意不去又送了些玉米让同志们煮着吃。任凭老农怎么推辞,周喜伟牢记纪律,硬要付钱给他,做到买卖公平,守住群众纪律的底线。1935年1月15日,方志敏与粟裕率领先头部队到达德兴港头村,留守在化婺德苏区的县委书记邵伯平好不容易买了2只老母鸡和300斤红薯。邵伯平看到方志敏脸色苍白,肺病复发,又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本想炖鸡汤给方志敏补充营养,未等邵伯平说出来,方志敏就要他将这些东西煮成稀饭慰劳谭家桥战斗受伤的300名红军伤病员。有粥同吃,方志敏始终守住官兵一致的底线。同一天晚上,徐家村战斗后,一位主力红军小战士手拎熄了火的马灯,敲开开化王畈村苏乃臬的门,得到他们帮助。第二天清晨,小战士吃了玉米糊,换上还没有干透的衣服,对苏乃臬老人说:“大叔,我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给您,要不这马灯留给您作个纪念吧?”小战士把这心爱的马灯递给老人就匆匆地走了。1935年1月26日,方志敏与刘畴西、王如痴等人转移到怀玉山下的太阳坑,得到猎人畲族雷家人的帮助,吃了一餐难忘的玉米饭,当时身无分文的方志敏为守住这条铁的底线,居然把深爱的望远镜也留给雷家人作纪念。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守住了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严于律己、干净做人的底线。

方志敏

守住共产党人的以身作则。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陇首被两个国民党士兵无意中发现。两名小卒认为这位共产党的“大官”身上肯定有不少钱财,但是除了搜到一支自来水笔和一块旧怀表,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到,以这“一桩趣事”[2]p166成就了一篇千古美文《清贫》。方志敏的以身作则影响和带动了一个能守住为官底线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干部队伍。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因伤势过重于1934年12月15日在皖南不幸牺牲,他爱兵如子,牺牲前将身上一件旧衣留给战士。红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因负伤于1935年1月22日在怀玉山被俘,国民党旅长王耀武第一次见面就被惊呆了。这位师长的脚上穿着两只不同色的草鞋,背着一个很旧的干粮袋,袋里装着一个破洋瓷碗,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王耀武打趣地问胡天桃,你作为一个师长,在战场上背着一个破洋瓷碗是何意?胡天桃说,这是我母亲讨饭时留下的碗,我背着它干革命就是为了让天下母亲不再要饭。军团长刘畴西于1935年1月28日在怀玉山不幸被俘,次日他饥饿难忍,欲请看守兵购烧饼为食,他叫看守兵代搜衣袋,只剩铜圆一文。他留下了他的人生感悟:“革命十年只剩半只手,潦倒半生还有一文钱。”[4]p218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干部们守住了共产党人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底线。

守住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从被捕到就义,方志敏始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190天,充分展现出一位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在狱中,他与几名党的高干过了一个难忘的端午节并讨论党性教育,还指示部属成立狱中秘密党支部,组织狱友坚持斗争。他在随时可能被敌人杀害的情况下著写文稿,并且奇迹般地将文稿辗转交给了党组织。在狱中,他坚定地回答看守所长说:“朝三暮四,没有气节的人,我是不能做的。”“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2]p160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守住了共产党人坚定信仰、坚守革命气节的底线。

我们要像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那样,始终守住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定信仰、坚守革命气节的底线。

三、责任上肩,坚持敢于担当的从政准则

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历经九死一生,奋战在国民党军心脏地区,屡屡兵临绝境,最终仍有部分队伍冲出敌人的包围,这本身就是红军战史上的一大奇迹,虽败犹荣。

坚持以敢于担当之责完成红十军团整编出征。在某个时期,红七军团领导层内部曾出现一些矛盾和意见分歧。1934年11月2日,红七军团在德兴重溪召开了一次整顿会议,方志敏应邀参会,并实事求是地与随军中央党代表曾洪易的右倾思想作了坚决斗争,而且他还以高超的领导艺术化解了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在行军途中产生的矛盾。尽管闽浙赣苏区面临着巨大困难,但是方志敏服从中革军委11月4日电令,将红七军团与(新)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而且在经济极为紧张的条件下为红七军团送去生猪1000头、草鞋3万双等大量慰问品,还为其补充了500名新战士。在大部队离开赣东北进军皖南的前夕,他又实事求是地顶着压力下令将在“肃反”中蒙冤含屈的所谓“嫌疑犯”[1]p356近千人从苏区劳改营中释放出来,恢复他们名誉随部队行动。当这些“嫌疑犯”重新穿上军装带上军帽时,心中无比兴奋,深深感激方志敏,表示要坚决革命到底。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坚持以敢于担当之责完成红十军团整编出征,始终坚持了化解矛盾、共赴疆场的从政准则。

坚持以敢于担当之情沿途留下红军有生力量。送部队,伟大;留部队,同样伟大。谭家桥战斗失利后,方志敏率部转移到皖南柯村休整,并召开军政委员会会议,总结失败的教训,同时他以一名共产党人的博大襟怀,在先遣队遭到重创之时,决定留下军政委员会委员、红十九师政治委员聂洪钧和红十军团侦察营200多人、教导营及军乐队100多人,以及政治工作团200多人、伤病员300多人,共约1000人,加强了皖南党组织的领导和武装力量,高度体现出方志敏的勇气与担当。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皖浙赣游击根据地的武装骨干,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后又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奔向抗日战场。1935年1月15日,先遣队的先头部队抵达德兴暖水程家湾村时,在军情危急之际,方志敏命令粟裕率领先头部队必须当晚冲破敌人防线,而他自己仅带10余名警卫人員重返敌人包围圈,接应主力红军,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由此才为挺进师留下了一支主干力量。这支主干力量后来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四团第三营,奔向抗日战场。1935年1月10日,方志敏命令红二十一师派出第五连在浙赣交界的大龙山阻击敌人,连长刘亨云与全连战士坚持战斗了两天,后来在当地一位山民的帮助下回到了赣东北苏区,在德兴广财山与参谋长粟裕率领的先头部队会合,为挺进师留下了又一支力量。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坚持以敢于担当之情沿途留下红军有生力量,始终坚持火种不灭、战斗继续的从政准则。

坚持以敢于担当之勇完全承担失利之责。方志敏在遗作中虽然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但他从不自我歌功颂德,从不自我标榜。在回忆当年创建苏区的艰难与红军取得不少战争胜利时,方志敏始终认为这些“光荣的战绩”是与全体同志的努力分不开的,有功让人。方志敏领导的这块苏区曾被毛泽东称赞为“苏维埃模范省”,但他并没有自喜,而是告诫同志们在“保持这个可宝贵的荣誉”的同时,要“更加兴奋地去加紧工作”[2]p188。1935年1月上旬,由于先遣队在皖南行动困难,中央电示转向浙西南开展斗争。方志敏召集军政干部会议,决定先回赣东北苏区作短暂休整。不料,部队进入怀玉山时,却遭到了7倍于我军兵力的敌人重重包围。对此,方志敏主动承认“这种决定,正等于老鼠钻牛角,为这次失败的主因”[2]p98。而且,他勇敢地把这种决定完全归咎于自己的责任,认为是自己“只顾到军队的急须休养”所造成的。当读到这里,读者深深地被方志敏这种完全的自我批评的真情所打动、所折服,他承担了抗日先遣队失利所有的责任。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坚持以敢于担当之勇完全承担失利之责,始终坚持有功让人、有过归己的从政准则。

今天,我们回顾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就是要牢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军将士高举抗日旗帜的历史,牢记他们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作出的伟大牺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时代里,我们应该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抗战精神以及方志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

[2]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方志敏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中共弋阳县委员会,弋阳县人民政府.方志敏印象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4]唐洪森,王文军.血战东南半壁红(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 彭月才

猜你喜欢
先遣队红七军方志敏
邓小平对红七军“小长征”历史的记述及其价值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方志敏建造的奇绩和奇功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神秘洞穴 内藏红军遗迹
韩国兴奋玄松月率先遣队来访
方志敏创建闽浙赣苏区及其光辉业绩
闽北红军参加组编红七军团
红七军北上的方针并非始自李立三的左倾冒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