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雨
摘要目前对于肩周炎的治疗主要有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小针刀、针灸等方法。本文将介绍以指代针治疗肩周炎的案例,并进行总结,治疗效果好,且安全有效。
关键词以指代针;肩周炎;疗效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以肩关节及上肢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1]。统计资料表明,该病的发病率5% - 8.79%[2]。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小针刀及物理因子治疗等[3-7]。笔者临床跟师应用以指代针治疗肩周炎,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等优势,现介绍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女,60岁,主诉“肩关节疼痛,活动不利1个月”,于2017年5月15日至本院推拿科门诊就诊。患者既往有肩周炎病史,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肩关节和上臂疼痛,活动障碍,晨起症状明显。查体发现肩臂肌肉轻度萎缩,肩关节外展、外旋、后伸活动均受限,后伸活动受限明显,肩外展试验阳性,肩部前、后、外侧均有压痛,肩前压痛最明显,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于阳明经证。具体治疗如下。
第1步,舒筋活络,活血行气:患者取坐位,采用推拿手法中的滚法、揉法、拿捏法及拨法作用于肩关节和上臂的肌肉,使其充分放松;第2步,点穴按压,滑利关节:手指点按肩井穴、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天宗穴以及阿是穴等,得气后,变换按压于法使得气的范围扩大或循经络运行方向传导,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以患者可以承受为宜,操作3遍;第3步,被动活动,调和气血:医者一手按住患肩上方,一手托握肘部,使肩关节做环形摇转运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摇肩动作由慢到快,解除肌腱粘连,帮助肩关节功能活动恢复,在患侧肩关节后伸状态下,揉拨上臂,增大肩关节的后伸幅度,最后放松肩周肌肉并搓抖上肢。治疗结束后,指导患者做练功活动(如“手指爬墙”、“内外运旋”等),注意保暖,并避免过度劳累。
治疗1次后,不仅疼痛得到缓解,且明显改善了患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治疗5次后,患侧活动范围与健侧相近,疼痛明显改善。
讨论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本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针灸甲乙经》中已出现“肩不举”、“肩胛周痹”的病名,《病科心得集》将该病称为“漏肩风”。肩周炎的好发人群是50岁左右的人群,此时肝肾功能渐衰,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周身气血不足以濡养筋肉,此为导致本病之内因;而风寒湿邪侵袭及外伤劳损,则是诱发该病的外来因素[8,9]。内外因素导致肩部经脉受阻,气血不通是本病的病机。本次穴位的选择上均是阳经,具有扶助正气,调和经脉,通阳化瘀,促进气血运行,通则不痛之功。其中,肩贞穴和天宗穴,解剖结构上肩贞穴有旋肩胛动、静脉,腋神经、桡神经,天宗穴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肩胛上神经,皆属于于太阳小肠经,该经络“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其病“肩似拔”,主要治疗肩关节后部疼痛;肩髃穴,布有旋肱后动、静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是于阳明经的穴位,“上肩,出髃骨之前廉”,其病“肩前臑痛”,该穴主要针对肩关节前部疼痛的治疗;肩髎穴,深层结构上有旋肱后动脉,腋神经肌支,归于少阳三焦经,“循臑外上肩”,其病“肩、臑、肘、臂……外皆痛”,是肩关节外侧疼痛的常用穴位[10]。肩井穴,布有颈横动、静脉分支,腋神经、桡神经,属于足少阳胆经,则为治疗肩颈部疾病的常用穴位。此外,阿是穴的治疗则是疾病反应点,也是治疗中的重点,有宣通气血,滑利关节之功效。
以指代针:以指代针涵盖于传统推拿手法中,是指以手指代替针刺,作用于某些特定穴及阿是穴,调节脏腑功能和气血功能。以指代针比针刺具有操作作用力和作用面积可以调节、医者可以通过指下感觉判断病情等优势。王红教授在临床中通过调整和改变作用力大小、方向、操作时间以及变换操作手法,加强患者得气感并沿经络传导,“气至病所”,充分发挥其作用[1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定义是一类引盂肱关节僵硬的粘连性关节炎,其临床表现以肩关节周围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影像学检查除骨量减少外无其他明显异常的疾患[12,13]。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脑卒中、甲状腺疾病、肿瘤、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低体重指数及阳性家族史等[14]。其疼痛的主要机制包括肩关节囊内神经纤维分布密集、神经源性炎症、新生神经纤维等其他疼痛相关因素[15]。以指代针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松解肩关节肌肉纤维的粘连,刺激肩关节囊内神经和血管,解除或减轻其病理变化。通过治疗可以增进肩关节的血液循环,放松肩部肌肉,缓解由于神经压迫以及减少血液中致痛物质(如乳酸)的堆积而引起的疼痛。相关研究表明,“以指代针”可以刺激神经系统释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如cGMP、Ach及阿片肽等可以起到镇痛效应[16,17]。
总之,以指代针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短期效果更加明显,且操作简便,行之有效,是治疗肩周炎的理想方法之一,但其具体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獻
[1]王明三.针灸推拿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4):54-55.
[2]郝瑞洪.康复疗法治疗肩J土J炎4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0):131-132.
[3]李忠汗,刘禹,朱毅,等.康复治疗结合针灸推拿治疗肩周炎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3):334-336.
[4]靳荷,靳嘉昌.小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 13):2035-2037.
[5]伍玉兰,袁丽,曾磊,等.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34(4):378-381.
[6]兰小春,李俊.中医药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J/OL].广西中医药,2016,39(5):9-12.
[7]张子彦.物理疗法治疗肩周炎国内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07,(5):432-433.
[8]黄桂成.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9]赖雪燕,叶敏,祁冀,等.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三大特色选穴方法[J].西部中医药,2014,27(6):71-73.
[10]梁繁荣.针灸学[M]._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11]王红,王志红,付均如.谈“以指代针”——指针法及其临床运用[J].四川中医,2004,(5):86-87.
[12] Lebmann LJ,Schollmeyer A.Stoeve J.et alBiochemical analvsis of the svnovial fluid ofthe shoulder joint in patients with andwithout rotator cuff tears[J].Z 0rthop Unfall,2010,148(1):90—94.
[13] Kubota K,lto K,Morooka M,et al.Whole—bodyFDGPET/CT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of largejoints [J].Ann Nucl Med,2009,23(9):783—791.
[14] Li W,Lu N,Xu H,et al.Case control study ofrisk factors for fro一zen shoulder in China[J].Int J Rheum Dis,2015,18(5):508—513.
[15]何勇,刘威,王大明,等.肩周炎疼痛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35(10):987—990.
[16]刘慧,闫晓星.微波、针刺与运动疗法综合治疗肩周炎[J].中国临床康复,2002.(2):261.
[17]刘昱材,王红,白杨,等.枕骨下缘穴位点按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性头痛[J/0L].河南中医,2015,35(6)1422—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