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建瑜 李仲霞 黎德郡 梁池 梁飞雁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气管插管在小儿心肺复苏患者中的疗效及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2014年11月-2018年1月收治小儿心肺复苏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治疗,根据气管插管时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在急诊科急救后再由麻醉科或儿科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延时插管),观察组入院后直接由急诊科儿科医生完成对患者气管插管(即时插管),两组均进行30 min复苏,复苏完毕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复苏开始、复苏后15 min及30 min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 (IL-8)水平;采用床旁监测仪监测两组复苏开始、复苏后15 min及30min后动脉血氧饱和度(Sa02)、收缩压(SBP)水平;记录并统计两组治疗后自主循环恢复、初步复苏、气管插管成功率及死亡率,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炎性因子、血氧饱和度及預后。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复苏后15 min、复苏后30min IL-6、IL-8水平,均低于复苏开始时(P<0.05);观察组复苏后15 min、复苏后30 min 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复苏后15 min、复苏后30 min Sa02、SBP水平,均高于开始复苏时(P<0.05);观察组复苏后15min、复苏后30 min Sa02、S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苏后30 min自主循环恢复、初步复苏、气管插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苏后30 min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心肺复苏时在急诊科即刻进行气管插管有助于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助于改善血氧饱和度,能获得较高的治疗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科急救;气管插管;炎性因子水平;血氧饱和度;死亡率
心搏骤停是指患者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情况下,受到严重打击引起的心脏有效收缩和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导致循环发牛中断,从而产生严重缺氧缺血症状[1]。国内学者研究表明[2]:心搏骤停是心功能的突然丧失,且患者可伴有心脏病,亦可为突发性心搏骤停或意外性心搏骤停,发病后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数分钟即可引起猝死,升高临床死亡率。气管插管则是将特制的气管内导管经声门置入气管的技术,能为患者抢救时供氧、呼吸道吸引及降低误吸提供最佳条件。国外学者研究表明[3]:紧急气管插管技术已经成为心肺复苏、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重要措施,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对降低临床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对小儿心肺复苏时气管插管时机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即刻插管能降低临床死亡率,为患者后续抢救奠定基础,但是由于儿童生理、病理特殊,导致对不同时机气管插管在小儿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存在争议。因此,2014年11月-2018年1月收治小儿心肺复苏患者120例,探讨不同时机气管插管在小儿心肺复苏患者中的疗效及对死亡率的影响,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1月-2018年1月收治小儿心肺复苏患者120例,根据气管插管时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 - 12个月,平均(6.71±0.83)个月;呼吸心搏骤停时间2 - 17 min,平均(8.53±1.21)min;呼吸心搏骤停原因:心源性猝死21例,急性中毒15例,溺水13例,电击伤10例,呼吸道窒息1例。观察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11个月,平均(6.74±0.85)个月,呼吸心搏骤停时间2-16 min,平均(8.51±1.19)min;呼吸心搏骤停原因:心源性猝死20例,急性中毒16例,溺水11例,电击伤11例,呼吸道窒息2例。本研究均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批准下完成,两组性别、年龄、呼吸心搏骤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2010美同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小儿心肺复苏诊断标准[4];②符合气管捕管治疗适应证者;③能遵循医嘱完成相关检查、治疗者。(2)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凝血异常或严重创伤疾病者;②预计生存期<1个月或伴有明显精神异常者;③心脏骤停> 30 min者或首次气管插管不成功、难以用环抱法完成朐外按压者。
方法:(1)参考《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有关标准对小儿进行心肺复苏,加强患儿心电监护。对照组:在急诊科急救后再由麻醉科或儿科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延时插管),观察组入院后直接由急诊科儿科医生完成气管插管(即时插管)。采用两人配合方式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胸外按压与面罩气囊加压给氧,控制比例15:2,对于伴有室颤者给予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时1名医生经口明视气管插管,经5 - 10个循环的常规心肺复苏后经口明视气管插管,待气管插管成功后结合每一例患者临床表现、恢复情况常规气管内给予标准剂量的阿托品、肾上腺素。抢救过程中两组均给予心电监护表,动态监测患者心脏骤停、电一机分离、室颤等情况;同时,加强监测患者血气、血氧、瞳孔、对光反射及意识情况。(2)成功标准:①气管插管成功标准:两组患者经过气管插管后双侧朐廓活动、双侧肺呼吸音对称,且胸片下定位导管位置正确[5];②心肺复苏成功标准:两组患者经过气管插管治疗后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恢复,持续时间> 20 min。两组均进行30 min复苏,复苏完毕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6]。
观察指标:①炎症因子:两组复苏开始、复苏后15 min及复苏后30 min取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15 min,速度4500 rpm,血清分离完毕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有关操作严格遵循仪器操作说明书完成[7];②Sa02、SBP水平:采用床旁监测仪监测两组复苏开始、复苏后15min及30min后动脉血氧饱和度(Sa02)、收缩压(SBP)水平;③抢救预后:记录并统计两组治疗后自主循环恢复、初步复苏、气管插管成功率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