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移动互联网开发课程教学探讨

2019-09-07 03:24刘小红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9年1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岗位互联网+

刘小红

湖南信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51

“互联网+”计划推动了移动设备网络化进程,智能终端渗透到各个行业,大大提高对移动终端App应用开发的需求。从目前情况看,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培养的人才达不到企业岗位需求、实践应用能力差等方面。国内权威研究机构消息称,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人才短缺将达到50万以上。大学教育应着眼于市场供需状况,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因此Android类相关系列课程,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互联网+”背景下,探索以应用能力为本位、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移动互联网开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1]。

1 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但高校培养人才普遍滞后于市场软件产业的人才需求。移动互联网相关课程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滞后于岗位需求,如现阶段移动互联网相关岗位需具备扎实的Java编程基础,并有JavaEE,JavaWeb等应用开发技能,而目前许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准确对接这些岗位需求,造成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脱节;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如有些学校对App应用开发重视度不够,对终端技术和服务端技术偏重就轻或以偏概全,给学生授课的知识面窄,缺少系统性;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在师资严重紧缺情况下,许多应届硕士走上讲台,由于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无法为课程内容引入新理论和应用技术,加上对企业项目不熟悉,在实践教学中体现不出娴熟的实践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应用型教师的指导[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活动过于单一或实验内容仅围绕所授知识点进行设计,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案例,缺乏综合性、应用性,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应用方面的培养。

2 移动互联网开发课程体系的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本课程以应用能力为本位、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原则,设计有效的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教学水平,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一,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突出实用性。以应用能力为本、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目标,根据市场对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的能力和技术要求,合理制订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加大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图1为人才培养目标示意图。

图1 人才培养目标示意图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课程体系如何跟上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了专业教学的挑战。据相关调查,在互联网应用技术岗位分布上,互联网服务端、移动客户端、互联网前端等市场份额超过80%,以Java为主的相关开发技术成为互联网应用开发的重点。根据产业实际要求,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从PC互联网开发到移动互联网开发、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端、从移动客户端单一化到多样化等课程的衔接。

第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性的设计。由于该课程对Java语言、数据库技术等课程依赖性较强,在课程设置上,提前开设Java程序设计、Java高级编程、数据库技术等,为学习此课程打好基础;进入大二、大三后针对移动端应用开发相继开设Android程序设计、移动互联网开发;针对服务端应用开发相继开设JavaWEB编程基础、JavaEE应用开发基础。图2为课程体系结构图。

图2 课程体系结构图

根据市场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在课程体系结构中建立基础内容、核心内容及综合实践内容三大模块,再把实践项目开发过程中应用的相关技术与相关的课程对应起来,进一步构思设计、实施并运行。该课程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以实践项目贯穿教学,对项目进行模块分解,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循序渐进,系统掌握互联网应用开发,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整合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理搭配并交错进行,理论讲解后再结合实际项目,让学生进行实践,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3]。

课程教学内容以模块化的形式,从应用层模块相关知识点扩展到网络层模块、感知层模块等内容,并重点讲述网络应用编程、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存储技术和感知应用开发等,再结合实践项目设定实践学习内容[4],表1是移动互联网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

表1 模块化的教学内容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该门课程采取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融入学习气氛中。在“学中做,做中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项目的实践强化理论知识,并获得实践应用技能,如表2所示,以典型的手机导航系统为例设置实践内容,将数据访问技术、定位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络编程技术等内容进行有效综合并应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开发技能的培养[5]。

表2 项目驱动化的实践内容

第四,建立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近几年来,我校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校企合作师资培养措施[6]。学校每年都选派优秀教师在暑假进入企业实践、锻炼和学习经验,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开发,积累工程实践经验[7]。同时,每个学期从合作企业聘任多名软件开发项目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学校承担JavaWeb,JavaEE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将企业实践项目经验带入课堂。通过这种措施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配备了教学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解决了应用型教学师资缺乏难题。

3 结语

近年来,我校结合“互联网+”背景,对移动互联网开发课程体系进行探索,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引入企业项目案例,加强实训环节,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入华为等企业优秀人才参与教学,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在课程教学方面已有初步成效,特别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岗位互联网+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