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县农业农村局 吴萍 陈震
豫南稻区再生稻播种时间较正常大田生产早20 天以上,秧苗生长时期常受到低温和寒流的侵袭,病害发生频率高且严重,每年发病率在20%~50%,个别年份达80%。所以,苗期防护是确保再生稻高产丰收的关键。
再生稻苗期病害,根据发病机理可分为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亦称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不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引起的,如烂种、烂芽、冻害、青枯病、高温烧苗等;侵染性病害是由致病菌侵染而引起的病害,如绵腐病、立枯病、恶苗病、苗瘟病、基腐病等。
异常气象是秧苗发病最主要的诱因。早春再生稻育秧,正值低温、寒流等不利环境,加之阴雨后暴晴、光照不足、温差幅度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都会使秧苗降低自身的防御能力,从而造成营养失调,产生生理障碍,诱导病菌侵染,直至发病。如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易诱发立枯病的发生;忽热忽冷易引起苗瘟病;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易造成烂种、烂苗,更是诱发绵腐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立枯病属土传病害,恶苗病、苗瘟病为种传病害。当外界环境变化致使秧苗的生活力下降时,致病菌便顺利侵入为害,致使秧苗发病。
土壤酸碱度与病害发生亦有密切关系。水稻是喜酸作物,土壤pH 值在5~6 时适宜水稻发芽出苗及幼苗生长,当土壤pH 值≥7 时易发生立枯病。
苗床管理不当,水多、肥多、棚温高、通风不及时、炼苗不好,都会造成秧苗徒长,根系发育差,茎叶和根系生长比例失调,产生生理性病害,并诱导侵染性病害发生;播种量过大,也会诱导立枯病的发生。
再生稻苗床期病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多效并举的综合防控措施,促使秧苗健壮生长,减少发病几率。
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水稻苗瘟病、恶苗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是防治水稻种传病害和土传病害的经济有效方法。用强氯精500 倍液或25%咪鲜胺2000 倍液浸种,可有效预防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的发生;使用适乐时、亮盾等种衣剂包衣,可有效预防水稻立枯病的发生。
育秧营养土要选有机质质量分数高、肥沃疏松、偏酸性土壤。如土壤酸度不够,可利用壮秧剂进行调酸,使苗床土的pH 值控制在4.5~5.5。水稻在土壤偏酸性条件下生长,可促使根系发达、白根多,提高秧苗素质,并能抑制立枯病发生。若在营养土中添加微生物有益菌,可促使幼苗发根,形成壮苗,从而提高抗病、抗寒能力。
加强苗床管理,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等环节,控制棚内温湿度防徒长。出苗前棚内温度保持在30~32 ℃;1 叶1 心期以控温控湿为主,棚内温度保持在25 ℃左右;2 叶1心期于晴天10:00—16:00 半开膜,阴天中午开膜1~2 h,雨天打开膜换气,但棚内温度不能低于12 ℃,否则易诱发立枯病。3 叶1 心期温度不超过25 ℃,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3 叶期后应揭膜通风炼苗,以培育出抗寒力强的壮秧。同时,要保持苗床湿润,坚持早晚浇水,严禁中午高温时浇水,以免伤苗。
1.立枯病。在秧苗1 叶1 心期或发病初期,可喷施30%甲霜·恶霉灵1500~2000 倍液或70%敌克松700~1000 倍液,加“天达2116”壮苗灵600 倍液,进行预防或防治。
2.苗瘟病。在秧苗3 叶1 心期或发病初期,可喷施20%咪鲜胺·三环唑500~1000 倍液或75%拿敌稳3000~5000 倍 液,加0.02 ml/L 芸薹素内酯,进行预防或防治。
3.基腐病。在秧苗1 叶1 心期或发病初期,可喷施0.01%~0.015%农用链霉素溶液,加“天达2116”壮苗灵600 倍液,进行预防或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