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红色摇篮”里的一朵奇葩

2019-09-06 14:15任崇海
中华魂 2019年7期
关键词:木刻盐城根据地

任崇海

被称为“红色摇篮”的盐阜区抗日根据地,在对敌斗争艰苦的岁月里,木刻艺术开始广泛流传。当时木刻艺术在敌后文艺生活中十分活跃,是深受广大新四军战士和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木刻艺术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和通俗化、大众化的特色。1986年,为纪念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四十五周年,盐城的美术工作者专程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向抗日战争时期在盐阜根据地从事美术工作的同志,征集他们保存的当年作品,查阅抗日战争时期出版的《江淮日报》、《盐阜报》、《盐阜大众》等报纸和《先锋杂志》、《新知识》等刊物,搜集登载在这些报刊上的木刻作品。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整理出版了由王阑西主编的《苏北盐阜抗日根据地木刻选集》(以下简称《木刻选集》)一书。

最近有幸看到这本《木刻选集》,虽然是薄薄的一本,只有六十多幅木刻作品,印刷技术和印刷纸张略显粗糙;虽然这些木刻作品首次发表距今天已经过去近八十年,就是出版这本《木刻选集》也已经过去了三十三个春秋。如今看到这本《木刻选集》,还是觉得特别亲切、特别感人,特别珍贵,仿佛又回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盐阜根据地的军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艰难岁月里,那些悲壮的战争场面历历在目……

与延安遥相呼应的艺术之花

盐城的木刻作品是在抗日战争特定历史环境下发展繁荣起来的,而又坚持为抗日战争服务的目的和方向,成为“红色摇篮”里盛开的一朵艺术奇葩。木刻是一种简易而有力的文化宣传工具,在抗日根据地的木刻艺术以延安最为典型,而远离延安、地处苏北的江苏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木刻艺术同样开展得轰轰烈烈,与延安木刻艺术遥相呼应,集思想性、革命性、战斗性和叙事性于一身,成为发动群众、团结群众、打击敌人、瓦解敌人的有力武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是黄克诚同志为首的新四军第三师和中共苏北区党委领导下的一个分区,包括盐城、阜宁、射阳、建阳、淮安、涟东、阜东、滨海等县,活跃着一大批木刻作者,令人欣喜。这是由于重建的新四军军部曾一度驻在盐阜地区,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培养出来的美术工作者,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绘画组的一些同志,从上海和国民党统治区来的(其中包括“新安旅行团”)的美术工作者,都汇集在这里,其中有莫朴、芦芒、沈柔坚、吴耘、洪藏、丁达明等同志。他们用画笔和木刻刀作武器,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随着新四军新到一个地区,木刻画立即出现在墙头上,吸引着广大军民的眼球,成为开启人们心扉的“灵丹妙药”。例如:芦芒的《兄弟会师》,表现了身背步枪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两个战士喜形于色,紧紧地握着手,充满了革命必胜的自信心。皖南事变前,1940年八路军和新四军在盐城会师,成为走向胜利的转折点,迎来了革命的一派大好形势,两个战士的表情就是最好的见证;沈柔坚的《侵略战争的下场》,两个日本鬼子伏在一具骷髅上痛哭,表现了日本侵略者的穷途末日已经来到,必定走上灭亡的道路。莫朴的《我们活跃在苏北》,新四军战士和农民在田头亲切交谈,生动地刻划了盐阜军民的战斗、生产和一派盐城的水田风光,新四军与苏北人民鱼水深情的关系。这些木刻作品思想性强、战斗性强、针对性强、教育性强,形象生动,入木三分,成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力武器。

作品题材紧贴实际吸引眼球

《木刻选集》里的作品,题材广泛,丰富多彩,紧密联系实际,与宣传抗日救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相结合;与发展生产、关心群众生活相结合,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采取木刻特有的精细刀法,把人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不仅给以木刻艺术的美感,更重要的是以深刻的寓意,让人们在心灵深处得到启迪,对于凝聚人心,军民团结,巩固民主政权,促进生产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首先是木刻作品生动表现新四军气势如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英勇杀敌的战斗精神。严学优的《向敌人冲去》,猎猎飘扬的党旗下的新四军战士,手拿插上刺刀的步枪和手榴弹,以锐不可挡的攻势冲向前,让敌人见了丧魂落魄,人民为之欢欣鼓舞拍手夸赞。芦芒的《激战》,表现的是激战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八路军战士取得胜利而热情欢呼的场面,尽显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其次是木刻作品表现了鱼水般的军民关系,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打敌人。芦芒的《帮老百姓收割》,身背步枪的八路军战士,在麦浪滚滚的田野里,帮助农民紧张地割麦,头都不抬一抬。洪藏的《欢送新战士》,两个老百姓看着骑马戴红花的新战士,在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的老百姓簇拥下光荣入伍,高度赞扬他们走上战场打敌人的革命精神。吴耘的《劳军》,两位青年妇女喜气洋洋地拿着礼物前来慰劳八路军战士,身背步枪的八路军笑嘻嘻摇手致谢,表示礼物不能收。严学优的《民兵》、丁达明的《放哨》等作品表现地方武装力量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人的场面。

再次是木刻作品里表现盐阜根据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篇幅较多,涉及到方方面面,说明了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如芦芒的《大地回春》、莫朴的《田间归来》、洪藏的《农忙时期》、沈柔坚的《田野》、吴耘的《修堤》等作品,反映了群众愉快劳动的场景。芦芒的《上冬学》、丁达明的《农村剧团演出》等作品表现了老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莫朴的《三代》、芦芒的《小八路和老爹》、《请接受儿童团的敬礼》等作品表現了新型和谐的人际关系。

形式多样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木刻选集》作品的在表现形式上,出现了多样化,根据作品表现内容的需要,采取独幅、组画和连环三结合。有人物肖像木刻作品,如领袖人物列宁、毛泽东;文化名人高尔基、鲁迅;也有普通的劳动者,如老奶奶头像等。这些肖像木刻,把人物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很有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洪藏的《翻身》,用了9画连环木刻作品介绍了一位女换工小组长,认真做好换工工作,积极参加民兵,同男人一样站岗放哨的事迹,叙事清楚,实实在在,令人感动。当时盐阜银行在盐阜抗日根据地发行的货币,有芦芒创作的两幅《抗币》木刻作品、沈柔坚创作的四幅《抗币》木刻作品,可见当时木刻作品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还有讽刺性的木刻小品,产生更好的宣传教育效果。由王阑西、杨帆、芦芒合作的4幅《现代推背图》,采用时事讽刺诗配以漫画般的木刻作品,并附有诗义的解释。诗句含蓄,画面简练,解释清晰,富有战斗力和针对性,如同一把钢刀刺向敌人的心脏,让敌人看了胆寒。

同时,这些木刻作者吸取民间的牛印(过年时贴在牛栏旁的砖刻画)、年画的技巧和特点,如凡一创作的《向劳动英雄拜年》(牛印)和《军民同乐》(年画),充分体现了木刻作品大众化、民族化的特点,在继承中发展创新木刻艺术,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本《木刻选集》作品是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版画艺术殿堂里的瑰宝,我们要珍惜它、学习它、继承它、发扬它,让这朵盛开在盐阜抗日根据地的奇葩——木刻艺术,赋予中国梦的时代特色,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猜你喜欢
木刻盐城根据地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透鲜的盐城话
桌上盆景(外一幅)
家国情?家国梦
窗台上的妈妈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为革命而“新兴”
见证,抑或赞美:在盐城思想的盐分间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