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探究阅读

2019-09-06 02:12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28期
关键词:秦师模糊性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篇幅较短,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言知识。这篇文章记叙了秦晋结盟准备攻打郑国前,烛之武代表郑国去说服秦国的一场外交活动。全文说理翔实,形象鲜明生动,语言优美,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文章先是交代了秦晋结盟攻打郑国的背景,特别强调了“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与楚也”的背景。这一句话既交代了围攻郑国的原因,又为下文烛之武去说服秦国,而不是晋国做了铺垫。紧张的局势、清晰的立场就在这简单的几句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段讲述了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的故事,“国危矣”明确指出了郑国的形势,没有任何含糊,做出了国家即将灭亡的预判。这个预判是残酷的,是悲伤的,也是现实的,是经过理性思考的。面对强大的秦晋联盟,如果投降必然家破人亡,如果抗争结果也不容乐观。在快速的思考之后,佚之狐作出了第三个选择,就是推荐烛之武。简洁的三个字——“师必退”肯定了烛之武的才能。同时,也是烛之武怀才不遇的说明。以前没有被国家重用,危难之际,国家才想起了他,联系后文烛之武的牢骚之言,就很好理解了。然后,烛之武推辞,当着郑伯的面大发牢骚。但在国家利益面前,烛之武是非分明,“许之”二字看出烛之武并没有趁机为难郑伯,而是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力。在这一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精明聪慧,以国家为重的烛之武。

第三段讲烛之武夜晚去见秦伯,成功说服秦伯的故事。“夜缒而出”四个字清晰地反映出了当时紧张的局势。白天已经没有可能出城了,极有可能是因为城门外驻扎的都是秦晋的军队,战争一触即发,国家危难在一瞬之间,“缒”字更加说明了这一点。试想一下,一位出使别国的臣子,此时此刻全然没有了该有的礼节,只想着避开秦晋军队的耳目,尽快见到秦伯。

在见到秦伯之后,烛之武直接进入主题。他抓住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为大的关键点,先撇清关系,讲明郑国清楚结果,此番前来是站在秦国的角度考虑的。烛之武明白郑国与秦国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所以从秦国下手是最有利的。同时,他也看准了秦晋两国对此事各有所图,从而让秦伯明白攻打郑国对秦国只有弊端没有好处。不仅如此,烛之武还让秦伯明白了攻打郑国是给晋国做嫁衣,对秦国自身百害而无一利。在经过烛之武翔实的分析之后,秦伯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同意退师。

面对强势的秦伯,烛之武不仅展示出了过人的勇气,也展示出了非凡的智慧。处于被动地位的他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递进,以“四步走”完成了说服任务。第一步,以退为进,撇清关系,说明了郑国清楚当前的处境,并不是来损害秦国的利益的。第二步,理性分析,丝丝入扣,烛之武分析了郑国灭亡对秦伯的坏处,保留郑国对秦国的好处。第三步,瓦解联盟,离间关系,烛之武回忆了晋军不守诚信的历史,分析了晋国贪得无厌的行为。第四步,直面利害,揭穿面目,在经过层层分析之后,烛之武直接提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结论,最终“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战争化解于言语之中。

第四段讲述失去秦国结盟之后的晋国是如何面对残局的。子犯提出“请击之”的应对方法,晋文公立刻否决了,并清楚地分析了利弊,从中可见晋文公的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左传》中外交辞令的使用

《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编年体史书。它在描写外交时使用的话语非常简洁,但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象。《左传》记载的外交辞令委婉巧妙,含蓄灵活,用意明确。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出现了模糊性话语的辞令,即使用模糊性又不明朗的话语亦将内心的想法表达明了,让对方准确理解不产生歧义。例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执事”是对对方的敬称。“怎敢”是一个模糊性话语,到底敢不敢,文本没有明确地指出,但是读者也能读出这句话的含义。烛之武半夜拜访秦伯,为的就是化解国家危机,想要说服秦伯放弃这次侵略活动,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敢”,而说出的却是“怎敢”,这样的模糊性话语一下子就化解了秦伯的敌意,以平和的心态去聆听烛之武接下来的说辞。

在日常的交际用语中,模糊性话语还可以是恪守礼貌原则的行为。使用模糊性话语可以让意思表达得更加委婉、柔和。例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两个“若”字的使用让烛之武在说服秦伯的时候语气没有那么强硬,而是一种假设的语境,恰恰是这种假设出的情况让秦伯放下了戒备,明白了保留郑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左传》当中模糊性话语的使用不仅体现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其他篇章的外交辞令中也有很多的使用。例如: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这段文字中,“其是之谓乎”一句模糊限制语为“其是”,全句的意思是“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宣子用非常礼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概”二字的模糊性表达,让宣子在表达看法的同时,又委婉地让穆叔明白了其中的真意。

1.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

B.子亦有不利焉

C.子犯请击之

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①师必退 师:军队

②然而郑亡,子亦又不利焉 亡:灭亡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接济

B.①唯君图之 图:考虑

②以乱易整,不武 易:交换

③两军相去四十里 去:距离

C.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军 使:派

②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D.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②晋君亦去之 去:离开

③君之所知也 知:同“智”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何厌之有?

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5.从句式角度判断,下面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是寡人之过也

C.唯命是从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秦师模糊性郑国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法探析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英汉数词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策略
“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烛之武以何退秦师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模糊性词语在修辞中的运用
浅谈浮雕透雕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