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蓉
摘要:武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项具有独特风格的体育艺术。自创立以来,始终围绕着“击”与“舞”两个方面发展。竞艺武术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武术新形式。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竞艺武术发展路径进行研究。认为,竞艺武术是将武术中的“击”与“舞”相结合,以艺术化的形式,用生动的舞台叙事、高度的感染力,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武术。关键词:竞艺武术艺术化武术发展
武术从发生到发展经历了文明化、伦理化、理想化的艰辛历程。除了上述“三化”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艺术化特征。【1】武术的表演功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武舞,与宗教有关的图腾崇拜、军事战争等有着密切的关联。西学东渐、经济全球化等一系列文化交融,作为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武术也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竞艺武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武术,它开辟了武术发展的新篇章,是符合社会发展以及当前时期大众人审美的新武术。
竞赛是提高与检验运动员技术水平,在比赛中增进武术运动员感情,切磋技艺,推动武术运动发展,增加习武人情和观众群体的一种形式。本研究通过对全国大学生武术竞艺大赛、舞台表演节目两种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认为:武术竞艺大赛是一个新的突破口,其以一种崭新的视角、独特的创意融合武术,将武术传统文化通过表演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且技术性和观赏性并存,并能推动武术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竞艺武术在视觉上能给观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通过视觉上的感官刺激,让更多的人喜爱武术,加入到武术这一大家庭中来。
1 竞艺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1.1 竞艺武术的相关界定
庞朴先生认为:“各传统文化在其各自发生的当时,本系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他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形式和内容;或者抱残守阙,固化为明日的黄花与垢土……但是不管它们内容如何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从这段论述中,印证了武术整个发展过程。【2】
民国时期,受西方体育的文化影响,传统武术积极吸收西方体育的思想精髓,竞技武术应运而生,武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基本上是按两个同源的,即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方向发展,即竞技武术和非竞技武术。无论是竞技武术还是传统武术,都在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形式和内容。【3】而竞艺武术正是在竞技武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所产生的一种武术新形态。本文认为,竞艺武术是将武术中的“击”与“舞”相结合,以艺术化的形式,用生动的舞台叙事、高度的感染力,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武术。
1.2 武术表演的起源与演变
武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项具有独特风格的体育艺术。它不仅含有技击特点,还具有艺术的形式。武术自创立以来,始终是围绕“击”与“蹈”两个方面发展。因此,我们看武术,必须要从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来看。【4】
原始社会,为适应原始战争的需要,原始人群要作战斗的演习操练,以熟悉战斗的击刺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于是,原始人群中萌生了武舞,或叫做战舞。【5】在人类原始文化形态中,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巫术与图腾崇拜。也是依靠原始武舞来体现。可见,在原始社会中,就出现了武舞,并在舞蹈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武术史。
商周时期,武舞还具有一定的实战性,到了先秦时期,武术的娱乐性开始较多的显露出来,先秦习武的礼仪活动向着戏乐方向发展。而至两晋、南北朝时,武术的娱乐性更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武术被正式列为宫廷娱乐表演项目。北魏初年,就有“五兵角抵,娱乐君臣”的记载。在《魏书·乐志》中,北魏道武帝“天兴六年冬,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抵。”可见,这一时期的武术就出现了以表演的形式供人们观赏、取乐、沟通情感,使“武”向“舞”的方向转化。【5】
唐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西邻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艺术传人到中原,奠定了艺术风格。【5】史籍中常见的武舞有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这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形容,公孙大娘舞剑时英姿飒爽,将剑舞的出神人化,并赞誉其剑器舞第一。
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第十二回中权勿用为张铁臂吹嘘的一段话:“张兄方才所说武艺,他舞剑的身段,尤其客观。”接着在第四十一回中武书中对沈琼枝的一段话评论说道:“……只有一双手指却像讲究勾、搬、冲的……”【4】,这里作者首先提到的是“舞”,接着又提到了武术中的: “击”。
明朝末将戚继光在他的《练兵实纪》卷四第一条的后面各项武艺比较规例里说道:“舞对(击)二事全然不通,与末习者为不知”;在卷四第十六条镗钯、倭刀、长枪、大棒等比较方法里说道:“先自跳舞,…‘舞毕即以长枪对之”,“次以木刀对砍”。【4】说明了“击”与“舞”自古就是相辅相成存在的。到了民国时期,武术进入了近代化历程。随着火器的大量使用,军事武术逐渐退出了舞台,武术竞技化露出了萌芽,武术朝着多样化的发向发展,武术的艺术化也更加凸显。
综上所述,在古时就将:“击”与“舞”两者结合来看武术。武术所起的作用就是击敌、表演、寄托自己的感情。蔡龙云先生认为,“舞”的一面特别是“花”的,它在古代的作用,是展现动作的优美,磅礴的气势,给人渲染一种极大的感染力。中国的“舞”或“花”在美学上自古就有极高的評价,诗人、将军都喜爱它,且在今天的武术,武术的任务已不再是“防身杀贼立功”,而是“增强人民体质”。【4】
2 竞艺武术:当代武术艺术化发展的新趋向
2.1 功夫舞台剧
功夫舞台剧是以武术为主要要素,在舞台上进行现场表演的武术。演员们将武术动作与音乐、舞台布景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将良好的视听效果呈现给观众。【6】
在国外演出的舞台剧:《风中少林》《少林武魂》《武林时空》等舞台剧在国外演出时基本场场座无虚席,反响甚好。武术的艺术化,“真打实战”的身体艺术表达,符合当下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大背景下人们的审美心理,它既能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又填充中西审美文化的沟壑,同时也促进国内外的交流,增进感情。
功夫舞台剧巨大的潜在市场,在近几年连续登上春晚舞台的武术节目表演中,武术与高科技的搭配,成为节目中的一大亮点。
2017年的武术表演节目《中国骄傲》,集结了80位武术项目冠军获得者共同表演;2018年武术表演节目《双雄会》和2019年武术表演节目《少林魂》,这三场功夫表演,尤其是2019年的表演节目,在音乐的伴奏下,不断变幻武术造型,呈现出“聚似一团火,散似满天星”的视觉效果,展示了武术作为国粹的魅力,也展示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在借助舞台道具下的慢镜头,更是凸显出武术的魅力所在,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观赏性和节目的效果性。
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时,讲究即兴发挥的,因在进行表演时有多种不确定性,对表演者综合素质与能力有较高要求。舞台剧要达到高度的艺术性,如果表演者没有熟练地、精湛的腰腿功夫,没有充分地熟悉与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是不可能达到高水平的演练。
2.2 对全国大学生武术竞艺大赛的分析
自2012年至今,2012年-2014年,每年举行一次;2014年以后,每两年举行一次,共举办了五届全国大学生武术竞艺比赛。竞艺武术大赛作为一项竞赛活动,是以组织武术作品为形式的新型竞赛。
2012年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武术竞艺大赛”,要求作品健康、高雅、积极、风格题材不限,且所有内容必须要用武术的技术动作来表达节目的主题,参赛队员要用武术技术动作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社会、人生与文化等话题作为题材,宣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此次比赛结束后,深受观众的喜爱,效果良好,大会组织对比赛进行了总结与修改。
201 3年在上海大学举办的第二届“首届中国大学生武术竞艺大赛”,吸取与总结了上次比赛的经验与不足,对规程和规则进行了调整: “可以使用各种武术流派的技术,并通过武术技术动作表达一个鲜明的主题……充分利用现有的舞台艺术和方法,以灵活、生动的形式多维度地展示武术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规则的更加规范与科学,使赛事更加公平公正。也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进入到赛场观看。
随着赛事的不断举办,比赛规则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在2016年的“中国大学生武术竞艺大赛”中,增加了节目背景的规定: “要求参赛队伍根据节目内容制作相应的LED背景,并明确指出,未按要求执行者,由裁判长在该项目的最后得分中减去0.5分。”通过这项规则的规定,可以看出,竞艺武术比赛中将运动员所表现出的武术积极内容与现代化技术设施结合起来,把体育文化与艺术美更好的相融合,从而构成一部完整的竞艺武术表演作品,通过绚丽的舞台效果来给观众们创造一种更好视觉感受。
3 结论
武术中的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从各种器械与拳艺的技击规律与特点来模拟、提炼、集中概括而成。【4】所以,任何一种舞台剧脱离了技击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那就失去了其优点。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必然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3】无论是竞技武术,还是竞艺武术,都是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发展的产物。武术的艺术化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
竞艺武术作为近几年兴起的武术,如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武术竞艺大赛,还需进一步推广与宣传,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比赛中来,并使更多的群众与武术爱好者了解竞艺武术,投身到竞艺武术这一种类中。
武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是按照自身发展规律发展的。它既具有技击价值,又具有健身功能,且在表演上也是具有高度艺术的,这是我们祖先所遗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富而多彩的遗产,我们应把它发扬光大。【4】我们看武术,不应用笼统的眼光去看待它。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说今天我国的文化事业还处在新发展的孕育期,真正繁荣的时期还没到来。我们应以更大的耐心和宽容来期待、迎接武术新的发展,使它成为我们新的家园中的芳草奇葩。【3】
参考文献:
[1]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5:68,77.
[2]庞朴.文化传统与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3]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4]蔡云龙.琴剑楼武术文集[Ml.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6]马文友,邱丕相.论武术的艺术化发展趋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51-53.
[7]陈沛菊,乔凤杰.武术与舞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1):12-16.
[8]周圣文.竞艺武术的特征及传播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5):155-154.
[9]刘小路.当代社会背景下武术多元化发展研究[j]武术研究,2016(9):206-223.[10]郭玉成,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j]搏击·武术科学,2007(09):1-11.
[11]李丹丹,社会变迁下武术表演的演变与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12]张道鑫,娄斌斌,竞技武术套路艺术化发展趋势研究[j]搏擊·武术科学,2014(04):53-56.
[13]袁兰军,吴松.中国武术回归大众生活的思考:从“体育化”走向“艺术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1):37-40.
[14]陈青.竞艺武术的社会基础[j].搏击·武术科学,2012(07):1-3.
[15]刘晋元.从2012年首届大学生竞艺武术大赛看高校武术的演艺[j]搏击·武术科学,2012(07):1-3.
[16]吴松,中国武术的艺术理论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09):7-8,23.
[17]岳全亮.武术娱乐功能对武术推广的影响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