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部丛刺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研究

2019-09-06 02:00:36潘伟娟屈玉明张天生郝重耀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面瘫顽固性经络

潘伟娟,屈玉明,张天生,郝重耀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030619; 2.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山西晋中030619;3.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0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均为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于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3例,女 17例,年龄(42.73±12.00)岁,病程(79.8±10.13)d;治疗组男 14例,女 16例,年龄(43.47±11.08)岁,病程(81.2±10.37)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诊断标准 按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5]和《针灸治疗学》[6]进行诊断:①起病突然,以口眼斜为主要特点;一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眼裂增大、眼睑闭合困难、流泪,额纹消失,皱眉、露齿、鼓颊困难;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或有舌前 2/3味觉障碍或消失,听觉障碍,乳突部疼痛,外耳道或耳廓部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等;②目前顽固性面瘫多以病程来界定,结合导师治疗经验,在此将病程超过2个月者定为顽固性面瘫。

1.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②神志清楚,能正确表达病情,年龄在15~65岁之间者,男女不限;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属中枢性面瘫或继发性周围性面瘫,合并有心、脑血管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疾病,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参考《针灸治疗学》[6],取百会和患侧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牵正、太阳及双侧合谷、足三里,抬眉困难配攒竹、鼻唇沟变浅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流泪配太冲。针刺得气后留针治疗30min。治疗组参照文洪教授所创项部横向取穴,在对照组治疗处方的基础上加项部横向穴位,即自风府至完骨分5等份,每1等分处为1个穴位,包括风池、完骨为双穴,风府为单穴,左右两侧共11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期间行针3次[4],其余治疗同对照组。两组均以6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1 d,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患者整体病况进行评价和记录。

1.3 疗效判定

参照《实用耳鼻咽喉科学》[7]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共分为4个等级。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见轻微功能减退,或伴有轻微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额部运动适中,眼睑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角略不对称;好转:有显著功能障碍,两侧无损伤性不对称,可察觉到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弱,眼睑用力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运动消失,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微弱运动。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两组累计有3例患者因个人原因中途退出课题研究,属脱落病例。对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情况采用秩和检验,Z=-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86.21%)远高于对照组(53.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增加项部丛刺的疗效更优,其整体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多与过度劳累、正气虚损、风寒或风热外袭等有关,以冬季和夏季较为多见。目前,该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后遗症人群也逐渐扩大,虽然本病的发生不会对个人生命安全产生威胁,但会对个人身心产生负面影响,影响个人生活和工作质量。而针灸是目前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顽固性面瘫属于周围性面瘫的范畴。目前,临床上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且早期治疗都有较好的疗效,而顽固性面瘫发病率仍在不断增加。其主观因素在于,患者在患病早期对自身病情评估有误而未能及时就医治疗,或患者在早期及时就医接受治疗后,病情恢复情况较好或即将痊愈时,因个人原因中止治疗,而导致病情延误或预后不良;其客观因素有,医师的判断有误,或因现代医学治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治疗痛苦或高费用等问题,致使后续治疗受到影响而延误病情。

世界卫生组织将针灸定为适于治疗面瘫的有效手段,不仅是其疗效显著,更是因其在取得与现代医学相同疗效的前提下花费更少[8],因而是治疗的首选,但是项部腧穴在本病的应用很少。项部在联系头面与躯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部位腧穴可有效促进头面气血的调补,这在文洪教授应用其所创项部横向取穴来治疗中风后遗症、眩晕等脑缺血疾病的临床病案中得到证实[4,9-11]。

周围性面瘫的基本病机是局部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病久迁延而发展为顽固性面瘫。本研究中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增加项部丛刺治疗即是对此病因病机的新探讨。项部丛刺治疗是由文洪教授经多年实践和经验累积所独创的取穴疗法。文洪是全国第五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首席针灸专家。现将这组腧穴用于对本病的治疗,经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风池穴可很好地祛风解表散寒、通络舒筋及利五官七窍,在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因外受风寒而致面部经络阻滞、气血不通等症状有明显的通利作用,使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之邪转输外达,可有效调节局部气血,以利于头面部气血的循环。另风池亦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对于因患面瘫而增加的心理忧郁症状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顽固性面瘫初期多因外感寒凉所致,风寒侵袭人体,卫阳被遏,营卫失和,而风府穴为督脉和阳维脉交会穴,可有效激发阳气,益卫固表,从而祛风邪、散寒于外;其后期气血失和,致使面神经营养不足,风府穴则可有效调整头项部的气血阴阳,对疏通肢体经络有重要的作用。有临床医者整理发现:风府穴在临床应用中,对头项、腿脚痛等肢体经络病的治疗占29.17%,对口、眼、鼻等五官类疾病的治疗占24.17%,整体占比已超半数,可见其活血通络之用,这在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2]。

完骨穴有很好的通调气血、经络的作用,故而,其可应用于对口眼斜、耳后痛等面瘫相关病症的治疗,这在古今临床应用中都是公认有效的。另从解剖学角度看,完骨穴位于迷走、舌咽、舌下等神经支配的区域,对该穴施加刺激,可使局部神经冲动传入上运动神经元,使神经元功能恢复正常,由此来带动所支配区域功能状态的恢复,进而在头面部疾患的治疗中发挥较好的作用[13]。

项部横向取穴的11个穴位,除了上述5个经穴发挥着独特的治疗作用,另有其他等分点各穴将督脉、膀胱经和胆经联系在一起,发挥着连通经络的作用。脑为头气之街,头街的恢复对脑血管病人十分重要[11],可见其对气血调畅和经络疏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四海”和气街联系密切,“四海”中气海位于膻中穴处,与柱骨上下(颈部)相通,故而,项部横向取穴可有效增进“四海”和气街的联系[4],以使头面部气血调和、经络通达。

可见,项部横向取穴不仅单穴的治疗作用强,11穴的协同作用也极为重要,这组腧穴作为1个穴区,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祛风散邪和疏通经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丛刺法,是由古代扬刺法发展而来,亦称五瓣梅花刺法,是以多针集中于某一穴点或特定部位来针刺治疗病症的方法。丛刺法在临床的应用比较广泛,如膝骨性关节炎[14]、失眠[15]等的治疗。丛刺的手法可扩大刺激面积,提高刺激强度,可以更好地激发经气、疏通气血,进而加速针感的传导,最终促进疗效的发挥而使病情得以恢复。这种针刺方法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发挥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对头面气血和经络的通畅有促进作用,从而利于面瘫的恢复。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疗效判定时,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愈显率(86.21%)远高于对照组(53.58%),亦说明增加项部丛刺的疗效更优于单纯常规针刺。

然而,本课题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课题因时间有限而选择的样本量小,缺乏大样本的对照研究,且治疗时间较短,因此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可适当增加样本量,并进行更长时间的疗程治疗,来对本研究的结果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猜你喜欢
面瘫顽固性经络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层中医药(2022年4期)2022-07-22 07:53:06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 07:58:32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经络考证
中医研究(2014年2期)2014-03-11 20:28:22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中医研究(2014年2期)2014-03-11 20:28:22
増液促动汤治疗顽固性便秘83例
哈尔滨医药(2014年5期)2014-02-27 13: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