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 “遗”路相随

2019-09-06 01:57:08安通
当代贵州 2019年26期
关键词:荔波赤水梵净山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安通

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冠居全国,既是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大成果,也是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生动实践。

黔山贵水,绚烂多姿。贵州有着“山地公园省”美誉,良好的生态环境素来是贵州最为宝贵的财富。

近年来,贵州旅游产业实现“井喷式”发展,仅2018年就接待游客9.6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00多亿元。其中,四大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相继申报成功对贵州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荔波喀斯特,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赤水丹霞是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美丽壮观的丹霞地貌,施秉喀斯特被誉为地球最美的盆景,铜仁梵净山则被认定为世界上同纬度保护最完好的原始森林。

从荔波喀斯特到铜仁梵净山的申遗成功,无不生动展示着黔山贵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昭示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喜人成就。

苦干实干 申遗成果丰硕

2007年,荔波喀斯特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贵州实现了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2010年,赤水丹霞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捆绑进“中国丹霞”项目,最终申遗成功。

2014年,由贵州省牵头,与广西、重庆共同开展“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遗工作,最终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广西桂林及广西环江均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18年,经过不懈努力,梵净山作为贵州首个独立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至此,贵州成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

从荔波到梵净山,贵州走过了10多年的申遗路。

回顾过往,一路探索,一路辛勤。

“申遗工作是一个广泛而系统的工程,一环扣一环,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成败。”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参与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的同志深有感触。

多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申遗工作和世界遗产保护。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作为牵头单位,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对上联系国家部委,对外联系国际组织和国际、国内专家,对内统筹协调各相关单位。

面对环境整治这项公认的申遗“硬骨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从项目和资金上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指导申报地有序开展整治工作,扫清申遗路上的最大障碍。

赤水丹霞。(王茂祥 / 摄)

施秉云台山。(舒中平 / 摄)

荔波小七孔 。(刘光维/ 摄)

铜仁梵净山 。(张绍游 / 摄)

正是这种孜孜不倦、苦干实干的精神,保障了申遗工作的快速稳步推进,换来喜人成果。

如今,贵州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全国第一,既是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大成果,也是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大成就。

接续传承 彰显遗产魅力

申遗路上不惧艰辛,贵州在守护自然遗产地的工作中同样不遗余力。多年来,贵州始终正确把握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努力推动世界自然遗产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自申遗成功以来,赤水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思路,着力优化生态环境,着力完善生态制度,着力发展生态经济,让世界自然遗产资源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态发展红利,探索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民常乐的美丽赤水建设之路。

而梵净山申遗成功后,铜仁市委、市政府以成功申遗和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新起点,严格履行《世界遗产公约》,坚持不懈地保护好、利用好、宣传好梵净山。同时围绕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大力发展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果蔬、食用菌、油茶等生态产业。

目前,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贵州四个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均已启动有关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组织编制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以确保贵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的渠道。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今后将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决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完善保护管理规则,加快做好遗产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世界自然遗产资源彰显魅力,永续传承。

绿色发展 助推脱贫攻坚

贵州世界自然遗产地始终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坚持绿色发展,不仅释放了生态红利,还推动着世界自然遗产地群众脱贫致富,摘帽出列。

2016年,赤水市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贵州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脱贫出列的县市。而梵净山东麓的江口县也在2018年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并以综合贫困发生率1.98%、零错退、零漏评、99.05%的群众认可的成绩整县出列。

眼下正值贵州避暑旅游旺季,梵净山东麓的江口县太平镇早已游人如织,农家乐生意也异常火爆。

“现在梵净山既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同时还是国家5A级景区,游客不断增多,生意也越来越好。”江口县太平镇寨沙侗寨村民杨元菊告诉记者。

现年47岁的杨元菊,把自己精美的吊脚楼改为侗家特色山庄,楼上作为客房,楼下开设餐馆,主打绿色的农家菜,每年纯收入10余万元。

如今的寨沙侗寨村民,紧紧抓住梵净山申遗成功机遇,纷纷开设农家客栈、农家菜馆等,整个侗寨74户人家中就有68户从传统农民转型经营旅游服务业。而享受到生态红利的村民,也开始更加珍惜生态,自觉保护环境。

“没有青山哪来金山,没有好风景拿什么吸引游客?”杨元菊说,如今村里制定《村规民约》来保护环境,还签订了门前卫生承包协议,垃圾不乱丢,污水不乱排,河道越来越清洁,寨子越来越干净。

目前,全县依托梵净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已覆盖农户7200余户2.5万余人。

猜你喜欢
荔波赤水梵净山
A New Species of Odorous Frog Genus Odorrana (Anura,Ranidae) from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China
美丽的荔波
赤水丹霞冠华夏——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49:44
赤水大瀑布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22
梵净山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14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我与梵净山茶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2
动人心魄——赤水丹霞地质奇观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0
荔波——别样的美
夜郎文学(2017年2期)2017-09-26 06:29:38
梅花香自荔波来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