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不惜代价与惠而不费

2019-11-17 04:21刘庆和
当代贵州 2019年26期
关键词:硬骨头摘帽代价

面对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困中之困、急中之急,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积极寻找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绝不可以任性地说“不惜代价”。

脱贫攻坚真正到了啃“硬骨头”的时候,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各地采取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军令状等形式,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党委、政府负责人亲自上手,雷厉风行抓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知什么原因,也不知到底自何时起,扶贫工作中出现了“不惜一切代价”的提法。一些官员表示要“不惜代价推进脱贫攻坚”“不惜代价啃下硬骨头”“不惜代价、不计成本、不讲条件确保如期脱贫摘帽”;也有企业家宣称要“不惜一切代价带动农村脱贫致富”。

如果仅仅是为了强调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或者是要表决心和提振士气,提一提“不惜一切代价”倒也罢了,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还真有点“不惜一切代价”的味道。曾几何时,为了尽快脱贫,有的地方病急乱投医,在产业扶贫中一味强调“短平快”,忽视长远支撑性产业的培育,结果可能是今年脱贫,明年又会返贫;有的地方眼里只盯着脱贫,对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可能是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却输掉了污染防治攻坚战;有的地方急于提前完成脱贫摘帽的目标,不顾自身实力大肆举债,结果可能是眼下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却把大量债务留给子孙,甚至可能埋下债务金融风险的隐患;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干部要如何如何,而忽视了扶贫对象脱贫内生动力的培养,结果往往是干部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却惯出了一些“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汉。一些企业也在这场“不惜一切代价”的竞争中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自身主业的发展。

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包括扶贫在内,办任何事情,只要它需要时间、资金、人力、资源、原材料等,成本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它不会因为你视而不见而消失,也不会因为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而不存在。任何个人、家庭、企业、地区、国家要发展,都必须算成本账,必须进行成本收益的权衡。对一个社会来讲,任何个人、家庭、企业、机关、团体付出的任何成本(时间、资金、人力、资源、原材料等),最终都要算到全社会的头上:全社会的扶贫成本等于将扶贫投入用于其他用途能够产生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不惜一切代价”扶贫,不但提法有违科学、不切实际,做法更是十分有害。

孔子在《论语·尧曰》中说,君子为政要“尊五美、摒四恶”,而“五美”之一就是“君子惠而不费”——给老百姓好处而自己却没有什么耗费。如何做到惠而不费呢?孔子说,“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顺着老百姓可以得利的方面引导他们去做得利的事,使他们得到利益,这不就是给老百姓好处而自己并没有什么耗费吗?换到扶贫的场景,孔子“惠而不费”的思想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面对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困中之困、急中之急,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积极寻找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绝不可以任性地说“不惜代价”。

此外,我觉得有必要区分“非自愿贫困”和“自愿贫困”:前者表示贫困者对自身的贫困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主观上要求脱贫,而后者没有这方面的认识和主观要求。对于前者,可以采取“因民之利而利之”的措施来推动扶贫,做到“惠而不费”。对于后者,由于其缺乏对自身贫困问题的清楚认识,也没有发自内心的脱贫愿望,直接给钱、给物、给项目、给政策可能不会起到多大作用。对于这部分人,当务之急是要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否则,即使不惜代价地扶助他们,给再多的资金、物资、项目、政策,派再多的干部去给他们“送小康”,都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硬骨头摘帽代价
为民办实事,要敢于挑硬骨头啃
云南宣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发力“摘帽后的续航”
贫困县摘帽后不得搞庆祝活动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幸灾乐祸的代价
幸灾乐祸的代价
代价
啃下这块“硬骨头”,才是合格党员
2014深改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