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沫
众所周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而鲜为人知的是,日军在中国东北的抵抗仍在继续,而他们赖以为存的屏障就是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重要组成部分的虎头要塞。
位于虎林市虎头镇乌苏里江畔的虎头要塞主阵地——中猛虎山山顶,曾是侵华日军虎头要塞指挥部所在地,也是当年苏联红军攻克虎头要塞之战战斗最惨烈、攻坚时间最长、牺牲人员和消灭日军人数最多的地方。而今虎头要塞遗址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铁证,也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及所犯战争罪行的缩影,更是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缩影。
为何在虎头建立要塞,这又是一座怎样的要塞,虎头要塞之战何以惨烈,让我们一探究竟……
虎头在我国最东部的乌苏里江畔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我国境内唯一能用肉眼看见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地方,与虎头隔江相望的俄罗斯伊曼市恰好位于哈巴罗夫斯克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间点上,虎头正好可以扼守住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咽喉,正是因为重要的地理位置,1934年—1939年间,日本侵略者动用数十万中国劳工,秘密修筑了虎头要塞筑垒工事。
虎头要塞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边。其中心区域正面宽12公里,纵深6公里,主要集中在虎东山、猛虎山、虎北山、虎西山和虎啸山等5座标高100~150米的丘陵地带。整个要塞以猛虎山阵地为主阵地,虎东山和虎北山为其两翼前沿阵地,南北呈钳形护卫阵势。位于主阵地西面的虎西山和虎啸山两个阵地,为背后依托,支撑猛虎山主阵地,形成三道防线,乌苏里江舰队构成沿江第一道屏障。要塞規模庞大,地上和地下联网配套。地上军事设施主要有火石山列车炮阵地、41厘米榴弹炮阵地、猛虎谷巨炮阵地、猛虎谷加农炮阵地、诚心池重炮阵地及各山头上的高炮、野炮、榴弹炮阵地若干,还设有军用机场,陆军医院,兵舍等。各阵地外围还有战斗掩体,交通壕、暗堡等。为防止飞机的轰炸和重炮的奏击,在虎头要塞的所有地下设施的顶部,完全用钢筋混凝土浇灌,最厚的地方达3米,可谓固若金汤。
地下军事工事坚如磐石同样不容小觑,主干道长达10余公里,纵深达6公里。走下水迹斑斑的石阶,进入玄幽的地下工事,顿觉寒气逼人、霉味扑鼻。巷道1米多宽、高不过2米,顶部呈拱形,全部由水泥、钢筋混凝土浇筑、铺就而成。巷道两边有指挥所、凉菜库、燃料库、发电所、兵舍、医务所、伙房、浴池、厕所、上下水道及水井等设施。另外,通往地面有观测所、暗堡、炮台、竖井、通风口、反击口等,还在出入通道要隘处设有陷阱、射击口等设施。要塞结构复杂,设施齐全,可见日军建造这座号称“北满永久要塞”的居心。
地下工事常年低温,可以想像劳工们当年就是在如此阴冷、潮湿的环境中,日复一日遭受着日军残酷的折磨。在这里,无数的中国劳工和战俘遭到残酷奴役和杀害,可以说,虎头要塞是用中国劳工和战俘的累累白骨堆积而成的,昭示着日本罪恶的侵略史。
1945年8月9日,苏联加入对日作战。1945年8月15日虽然日本天皇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但驻守在虎头要塞的日军官兵并没有接到停战通知,战斗向后拖延了11天,一直延续到8月26日才结束。在历时17天的艰苦鏖战中,日军计1378人,除53人逃脱被俘外,全部被歼,加上收容在要塞内的日军家属、虎头日本职员、开拓团移民,共计死亡人数达2000余人。而为了解放虎头,苏军伤亡人数达2000余人,其中493名苏军将士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至此,这座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军事要塞被彻底攻破。
虎头要塞已成为历史遗迹。被历史掩埋在这里的,有被日军驱使修筑要塞而惨遭迫害和杀戮的中国劳工和战俘,有为反法西斯战争献身的苏军官兵,也有死于不义战争的日军阵亡者及其家属和开拓团移民。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侵华日军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身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愿长眠于此为世界和平和正义而献身的人们安息,一代代中国人将走好自己的路,走和平发展的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本文图片由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