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冬梅
钙拮抗剂大多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某某地平片”,是治疗高血压时常用的一大类药物,很多病人会顾名思义地将其降压作用理解为“抗钙”作用。而许多高血压病人在拿到钙拮抗剂类降压药的处方时,医生也会建议同时服用钙片。这时很多病人就会觉得不解:怎么“抗钙”的同时又要“补钙”呢?“两药同服”是否会影响钙拮抗剂的降血压效果呢?
人体中99%的钙质存在于骨骼牙齿中,支持人体的运动和咀嚼能力。另外1%存在于血液和组织器官中称为血钙,其中极少部分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肌细胞中,虽然它们含量极微,却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果这些细胞内的钙离子增多,就会显著地引起血管收缩和心肌收缩能力加强,导致血压增高。尤其是小动脉血管的持续收缩,是高血压发生的直接原因。钙拮抗剂中的“钙”即指这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钙”。而钙剂所补的“钙”主要是指存在于血液(即细胞外液)中的“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钙拮抗剂对血液中的钙没有影响,所以说高血压病患者服用钙拮抗剂,与同时补充钙剂并不矛盾。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90%以上)没有特定的病因,多是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壁弹性减弱,阻力增加而引起的。在心肌和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膜上都有钙离子通道,它像一扇大门一样控制钙离子的出入。正常情况下,细胞外的钙离子浓度远远大于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一旦細胞膜上钙离子通道调控失灵,大量钙离子就会进入细胞内,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就会升高,甚至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钙拮抗剂又称“钙通道阻滞剂”,像忠实的门卫一样,与钙离子通道结合后,关闭了钙离子进入细胞的这扇大门,阻断钙离子非正常地进入细胞内,从而使血管松弛,阻力减小,血压降低。
当人体一旦发生缺钙时,体内一种称作“甲状旁腺激素”的物质的分泌就会增加,从而促使骨内的钙释放出来,以维持血液中正常的钙离子浓度;而且还会促使细胞外的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激活肌肉的收缩功能,而导致高血压状态的出现。也就是说,当人体缺钙时,有可能会引起血压上升。正确合理地补钙(补钙方法见表1)可以避免由于缺钙而引发的这种病理性变化。补钙还可以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浓度,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对高血压患者非常有益。
由此可见,钙剂与钙离子拮抗剂均能起到保护心脑血管、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作用。两者合用可进一步“协同”降压。
钙拮抗剂是一个成员众多的大家庭,每一代成员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第一代的钙拮抗剂服用后血压很快降低,但作用持续时间短,一般每天需服用3次,并且两次服药间血压可能会上升,很难做到24小时有效控制血压。且由于血管迅速扩张,病人常常感到头痛、心跳快、面红、不容易坚持治疗。为了克服第一代钙离子拮抗剂的缺点,又开发了第二代药物,包括短效钙离子拮抗剂的缓释和控释剂型,通过给以往不够理想的短效药物穿上一件特殊的外衣,达到作用持续时间延长、副作用减少的目的。第三代钙离子拮抗剂每日只需要服用一次,24小时平稳控制血压,并且它的疗效不受患者胃肠道功能和食物的影响,也可以和绝大多数药物一起服用,还可以掰成两半服用。另外,由于它的作用持续时间很长,病人偶尔漏服一次不会造成血压升高。
服用钙拮抗剂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包括: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头痛、颜面潮红、多尿、便秘,胫前、踝部水肿等。选用何种钙拮抗剂来降低血压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能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