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分析

2019-09-05 04:28谭冰陈泽羽王焰
祖国 2019年15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高校大学生

谭冰 陈泽羽 王焰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越来越关注,并陆续出台了多种规定及政策,以对其提供帮助,为了有效保证各资助措施的实效性,对相关各环节工作中的大学生诚信问题提起高度关注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诚信的概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随后针对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及产生原因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高校   资助工作   大学生   诚信问题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具体指的为一些无法依靠家庭及自身经济收入支付生活及学业费用的在校大学生。为了使得此类学生也可以顺利的完成学业,推进教育公平发展进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帮扶政策,此类政策的落实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但随着各种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出现,导致此类政策的落实实效性始终无法有效提升。

一、诚信概述

我国传统的诚信思想具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随后,经由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主流思想的进步和发展,诚信具有内涵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不同时代中的诚信内涵存在较大差异性,但始终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人格上求美以及哲学上求真等[1]。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分析

(一)具体问题

1.申请过程虚假

高校在对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进行评定时,参考资料并非仅包含证明材料,班级中其他成员的综合评价也存在较大影响。所以,为了有效提升评定工作实效性,多数高校会开展多种类型的民主评议活动,即要求学生和教师基于固定比例组建为评议小组,针对经过初选的学生进行二次评定和选择。起初实施民主评议操作的主要目的为期望班级中的学生可以经由生活中的细节对评议对象的实際学习及生活的状况进行观察和了解。此类方式从表面看来具备较高的公平性以及客观性,但实际上,个别学生和教师基于个人原因的影响,于评议操作实施时无法正确表达自身真实想法或者不愿意将自身真实想法表达出来,甚至存在学生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拉票的问题,使得民主评议的作用无法真正发挥出来[2]。

2.申请材料不真实

现如今,多个高校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工作时应用的方法均为参考相应区域提供的“贫困证明”等材料,结合班级中其他学生的综合评价实施具体评定。资助工作具体指,学生在正式入学之后,学校基于其家庭经济实际状况证明等资料对其贫困的级别加以评定,随后择选各种形式对其进行有效帮助。但在上述过程中,却并未对评定材料具有的真实性高低加以深入审核。实际操作时,多数民政部门于开具贫困证明时多不会实施进一步的审核,甚至为避免麻烦随意敷衍填写,为个别并非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些学生为了满足自身欲望,刻意隐瞒实际的家庭状况,捏造事实、制造虚假信息,骗取补助。

3.助学贷款逾期

通常情况下,高校大学生可贷款总额为2到3万左右,在毕业以后学生可以经由打工等方式偿还,相对压力较小。但依旧存在多数学生到期不按时还款的问题,究其原因,此类学生并非缺乏偿还能力,而是不具有良好的还贷意识,个别学生甚至恶意逃贷。我国现下于解决高校学生贫困问题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多,同时,为了使得此类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贷款优惠政策,通常来讲,国家实施的这些帮助政策可以促使绝大部分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生理应心存感激,于毕业后经由自身努力积极还贷,但依旧存在个别人员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逃避还贷,不利于国家助学政策顺利实施。

(二)产生原因

1.缺少自我诚信认知

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浪潮冲击的影响,人们的观念开始发展改变,催生了各种不诚信的现象,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这些影响基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致使学生从小就接受这些不诚信现象的“熏陶”,进而导致其开始模仿甚至自我发展各种不诚信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个别学生缺少自我诚信认知的主要原因[3]。

国家不断发展,各种诱惑逐渐增多,高校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阅历尚浅,无法正确认识到诚信具有的重要作用以及失信带来的各种恶劣后果和影响。个别大学生对眼前利益过于重视,认为掌握一些相关知识,考取各种证书便可以于社会中站稳脚跟,缺乏对诚信的重视,导致大学生不诚信问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2.学校诚信教育实效性较低

各高校理应积极将诚信教育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课堂中,课堂作为学生吸收知识及信息的主要地点,倘若想要促使育人及教学有效统一,则教师不仅需要充分考量教材中的各种思想,还应重视于课堂中准确把握时机,有效融入诚信教育,促使学生可以在良好掌握知识的同时,正确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失信的严重后果,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优良的诚信习惯以及品质。

(三)应对策略

1.社会角度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教育意义较高。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广受关注的群体之一,有效培养其诚信意识至关重要,同时,由于社会环境可对大学生诚信意识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有必要对营造积极、优良的舆论环境以及社会氛围提起高度重视。

2.高校角度

第一,各高校应重视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创建其完善的诚信档案,以对高校中所有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及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并重视将个性化及共性化需求加以合理结合。同时,也需要提供学生于学校中可查询的奖罚记录等,使得此类记录不再仅可以发挥形式化作用,而是跟随着学生本人,作为各种评定的参考。只有如此,才可以促使资助工作的实效性更为充分的发挥出来,对学生的真实情况具有更具体的了解,有助于对其作出更客观的评价。

第二,各高校应将诚信教育纳入至学校必修课程中,以提升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使得诚信教育不再仅停留在口头及书本层面上,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3.学生角度

首先,树立优良的诚信观。诚信为高校大学生未来于社会中良好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诚信于国家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愉快合作及相处中具有的意义和作用都越来越重要。学生需要认识到的诚信并非只存在于书本之中,也应经由自学等方式对诚信的意义及内涵等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具体而言,我们只有将自主学习及教材知識加以有效结合,才可以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各种诚信相关的知识。于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大学生不诚信问题几乎涉及到了相关工作的各个环节,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为个别学生缺乏对诚信及其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且并未对自身的诚信意识及品质进行有效培养,久而久之致使诚信缺失问题出现。所以,各高校中的学生理应重视在有效学习和掌握各种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关注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起良好、正确的诚信价值观念[4]。

其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感恩意识。实施诚信教育的根本目标为促使被教育者树立起优良的诚信意识,进而可以将诚信意识变为相应的诚信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高校大学生经由亲自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中的方式,可以对各种诚信理论具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实践具有促使参与者更好的接受和理解知识的特点,学生通过积极实践,可以更好的内化所学习知识,感受到诚信的乐趣和好处。众所周知的是,培养诚信意识并非一撮而就的,需要经由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所以,我们需要长期的坚持边实践边学习,有助于提升社会责任感,促进未来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各种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出现,不仅导致真正存在困难的学生的利益受到了较大影响,也有悖于我国各资助政策的内在精神,极易使得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养成及道德素质培养实际质量大幅度降低,所以,此类问题存在被关注和研究的价值,积极探寻有效手段将其有效解决,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士同,侯华伟,郭晋,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长效机制探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69-70.

[2]杨思思,肖伟华,彭益全.高校发展型资助社团对提高受助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伯藜学社为例[J].才智,2018,(31):145.

[3]谭亚军,潘用学.高校精准资助下的程序公平与实体公平困境研究——湖南X高校Y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9):111-112.

[4]项家春.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和科学育人工作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精准资助和科学育人工作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5):78-80.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作者简介:谭冰,硕士,讲师,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