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陈植造园理论及实践初探*

2019-09-05 02:54王安康许浩
广东园林 2019年4期
关键词:造园太湖公园

王安康 许浩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陈植(1899—1989年)是中国近代造园学的倡导者之一(图1),他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造园学理论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近代造园实践的发展[1]。1919年陈植留学于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农学部(图2),在他的导师本多静六那里第一次见到《园冶》①目前国内所知道的《园冶》版本主要有崇祯七年木刻本、翻拍明刻本胶卷、明版日钞本、营造学社本等,陈植当时在他导师那里所看到的是明崇祯七年木刻本三册。一书(图3),并在书中发现了“造园”一词[2]89。1922年陈植毕业归国后先后写了《造园学概论》《都市与公园论》《园冶注释》《中国造园史》《陈植造园文集》等著作,并主持设计了镇江赵声公园,提出国立太湖公园的建设。

目前学界对于陈植造园方面成果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造园经历方面,刘庭风[3]、黄晓鸾等[1]对陈植的任教经历进行了分析梳理;在造园实践方面,崔志海[4]、顾萍等[5]研究了赵声公园的造园手法;在造园理论方面,赵兵[6]对陈植的造园文献进行了梳理考证。段建强[7]、刘红薇等[8]以《造园学概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书中的遗产保护理念及造园艺术的表达。石焕然[9]从时间范畴、研究视角与研究对象3个方面对《中国造园史》进行了分析研究。唐晓岚等[10]通过对《园冶注释》的研读,剖析了其中的意境之美。现有的研究缺乏对其造园理论的整体梳理与总结,针对造园实践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图1 陈植先生

图2 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造园培训教室

图3 《园冶》明刻本三册

本文主要查阅了《造园学概论》《陈植造园文集》《都市与公园论》等资料,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从陈植作品的编撰、造园教育的经历、造园的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梳理总结出民国时期陈植的造园理论及实践成果,进而探讨其特点以及对近代国内造园学发展的意义。

1 陈植的造园学术理论贡献

1.1 “造园学”学科的初创

陈植认为造园的研究要放在一个多学科综合的体系之上。从林学、农学、水产学和造园学4个学科来看,造园学从目的上来说是对土地的装饰,其他3门则是对土地的利用[11]3~9。土地的利用与装饰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因而造园学与多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从“园”的名称上来看,我国关于“园”的古称主要包括“苑”“囿”“园”“圃”“庭”等,每个名称都有着不同的含义以及功能形式[12],这些统称为“园”,而不可以用其中任意一个名称来代替园。一个学科的名称应当体现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不可脱离实际,任意命名。

陈植认为:“造园专业的性质,和林学、园艺学、土木学、建筑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13]。”可以说造园学是一个庞大而又繁杂的学科,其涉及的学科众多,包含的类型也十分广泛。

1.2 都市公园理论的提出

1928年,陈植完成了《都市与公园论》的编写(图4),提出了“都市公园理论”,从公园的功能、计划、设计、经营、财政、设施6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他认为公园所具有的功能在满足运动、游憩需求的同时,也要保证城市的卫生改善以及安全防灾。对于公园之计划,他提出因地制宜地选取公园形式。在公园的设计之中,以民众性与自然美为设计原则的核心,以公园形式的选定为设计方针的根本。在对公园的经营中,借鉴了美国公园委员会的制度,对国内的都市公园进行有效的管理[11]87~94。在公园的财政及设施建设中,提出从利民的角度出发,呼吁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及道德意识[14]。

陈植所提出的公园理论,融合了中国的传统理念与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理论,阐述的角度新颖全面,对于近代公园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3 国立公园计划的提出

陈植强调:“国立公园事业有二:一为风景之保存,一为风景之启发。”[2]29国立公园的风景应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与独特性,代表着一国的风景价值。这样的风景资源,应当由国家经营规划,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就是“国立公园”名称的由来[15]。

国立公园计划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到自然风景的完整性,保存国土的原始状态,也要关注到民众的教化与学术培养[2]31。陈植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对国立公园的建设意义,他倡导借鉴欧美、日本以国立公园事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做法[11]118。以国外国立公园事业为例,美国规划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公园;日本融入西方思想理念,大力发展国立公园;瑞士推行风景立国的政策,吸引国内外游客,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中国当利用自身的优势,形成对国立公园事业的全国性倡导,从自然资源的保护、民众的享受以及经济的增长3个角度,提出国立公园的建设计划[11]119。

2 陈植造园理论与实践的关联

民国时期,陈植编写了数篇文章专著,相关的造园理论多且复杂,不易进行梳理总结,因而本文即从其实践活动入手,进而从庞大的理论系统中提炼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造园理论成果。在造园实践方面,陈植的主要成就为教育实践、镇江赵声公园设计、国立太湖公园规划,以此为线索,对相应的造园理论进行提炼总结—“造园”词义的阐述、都市公园理论、国立公园计划。虽然也有其他的一系列理论,但未付诸于实践,成功应用于实践中的造园理论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

造园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理论为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指导。陈植对“造园”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中造园相关的词义理论为相关专业在院校的设立提供了依据,相关的性质与学科理论为课程的选择安排指明了方向。镇江赵声公园作为其首次造园实践,便以都市公园理论为基础,在设计中融入了其个人思想理念。都市公园可以看作是城市范围内的绿色片区,而陈植在国家范围内,也寻求了一种特殊的绿色片区—国立公园,他以国立公园计划理论为技术支撑与方向引导,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国立公园—国立太湖公园,充分将理论融入于造园实践之中。

可以看出陈植的造园实践均有相应的理论作为基础与支撑,因而本文所梳理的陈植的造园理论与实践是彼此呼应,环环相扣的,并没有独立的存在,以此为主线展开文章的结构,以造园理论作为铺垫,引出相应的造园实践。

3 近代造园学科教育的体系构建

1932年,陈植着手完成了国内第一部造园学专著《造园学概论》[16](图5),对于造园学科的教育体系构建,形成了独有的科学设想。

1)造园专业的科学设立

陈植认为:在没有独立成院或独立设校之先,暂时设立在林学院或林业技术学校之中亦无不可[2]118。20世纪20年代初,造园学在国内初创,将造园专业设于林学院里是较为合理的一种选择。当然,随着造园专业的发展,今后需将其独立成院,或是独立成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造园的特色。

2)造园学系的课程设置

图4 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复印本陈植《都市与公园论》

图5 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初版陈植《造园学概论》

20世纪30年代,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的陈植,借鉴了日本千叶大学、东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的相关课程安排,提出了对造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造园学系的课程主要包含了主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16]。主干课程是造园教育体系的课程核心,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民国时期,造园师资短缺,进而导致所安排的课程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对此陈植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16]:聘请外籍教授担任重要课程的教学工作;安排年轻教师留学深造,归国后担任国内造园的教学任务;邀请国内学者进行专业教材的编写,他即编著了《造园学概论》,为造园教育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教材。

陈植的造园教育理念影响着现代风景园林教育。如今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安排大致可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17],其中公共课程分为了必修课与选修课;基础课程包含了主干课程与跨学科选修课程;专业课程根据研究的方向进行选择;实践课程包含了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及素质拓展。可以看出,现在的风景园林教学依然以陈植所提出的“四个课程”为基础,并根据院校自身的特色进行学科优化,将众多的课程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不断拓展,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目的。

4 造园理论的实践运用

4.1 镇江赵声公园设计

陈植设计的镇江赵声公园于1931年建成开放,它的建设开创了镇江公共园林建设的先河[18]。

他首先对公园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公园建设的宗旨为纪念英雄烈士,在满足游人对于先烈瞻仰的同时,也具备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道德健康水平等功能。其次,他提出:“一切建筑物,当注意于公园环境之调和。”[2]4追求自然的形式是他所提倡的主体造园方针。

陈植将公园划分为草皮区、纪念区、森林区、园艺区4个部分。草皮区为大面积的草皮铺植;纪念区以纪念碑、雕像等建筑物为主,在构造上通过提升雕像的高度来达到突出景点的效果[2]2;森林区是公园中面积最大的一个部分,植被的设计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植被种类与种植形式;园艺区采用以花坛、花架为主的造景方式,中西结合的设计形式,相互点缀,形成风景。同时,整个公园通过植被的色彩与层次来展现出四季的变化景致。

最后,他提出:“鄙意谓如能不加限制,完全公开,则在我国不啻为首创矣。”[2]13他希望在赵声公园投入使用后可对公众完全开放。赵声公园的规划是其造园理论首次与实践的结合,具有较好的完整性与独立性,是研究陈植造园理论与近代公园发展的重要历史遗产。

4.2 国立太湖公园规划

1929年,陈植受农矿部的邀请,对太湖进行开发建设。在规划前,他从湖中与湖周两大区域对太湖周边的风景进行了评述,进而确定了对太湖的开发建设应当提升至“国立公园”的规划层面[2]32。

在规划阶段,他首先对交通系统进行了设计。太湖公园的交通规划为陆上交通、水上交通以及电气交通3方面。陆上的园路设置曲折延绵,提升观景感受;水上交通则以太湖为中心,环湖设置栈道,安排游船码头,提供泛舟游览等活动;电气交通则分为电报、电话两种形式,为公园的讯息传达提供便利。

其次,他对太湖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考虑。设施的建设满足游人的需求,与环境相协调,体现美观、实用的原则,有利于公园的长久发展。

最后是太湖公园的风致林规划,从风景林与行道树两方面着手,合理开发太湖原有的自然资源,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的改良。

这份大规模的规划设计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实施,至1986年,太湖风景区才得以建设。太湖国立公园的规划开创了我国国立公园建设的先河,陈植对大规模风景区的建设思想无疑是近代造园史上一次重大的创新,太湖公园的规划思路在探索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4.3 造园实践的变化

镇江赵声公园与国立太湖公园是陈植造园实践项目中两个代表性的公园。陈植从“城市”的层面提出都市公园理论,相关的设计思路定位于城市范畴。镇江赵声公园的设计建立在都市公园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于细节与形式的设计,展现出的是城市的市容景观。他从“国家”的层面提出国立公园计划,将目标定位于国家范畴,并以此为基础规划了国立太湖公园,设计思路与手法偏向于整体规划,展现的是国家的景致风貌。

从陈植造园实践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他的造园理论定位由小到大,从微观角度到达宏观角度。而两个公园的建设,也是从城市公园层面上升为国立公园层面,这种变化也体现了他对造园理解的完善,有了更多的拓展与创新。

5 结语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对陈植在近代国内造园学领域所做的贡献进行了总结梳理。其在理论与实践上对近代造园学所做的贡献,一方面促成了造园的美,使造园成为一门艺术;另一方面促成了造园的科学性,使造园成为了一门学科。

如今,造园学已演变为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名称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但陈植的造园理论对当今园林的建设仍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学科教育方面,其教育理论所提出的“四个课程”方案,对如今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城市公园建设方面,“中西结合”的设计思路为如今的公园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理念指导;在风景区规划方面,其对国立公园性质的阐述更好地为现代景区的定位提供了依据,带动经济发展的思路也为如今旅游区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参考。

现代风景园林的教学与实践仍在完善与进步,陈植的造园理论及实践在中西造园文化的吸收、教育框架构建及发展方向的引导等方面,对当今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 图 1 来 自 http://cmb.shcm.gov.cn/html/2017-03/15/content_4_1.htm;图2 来自东京大学官网 https://www.a.u-tokyo.ac.jphistoryhistory3.html; 图 3 来 自 http://m.china.com.cn/appdoc/doc_1_497129_754891.html;其余图片为作者自摄。

猜你喜欢
造园太湖公园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在公园里玩
太湖三白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
太湖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