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非 韩菡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环境教育日益成为实施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措施。动物园是以饲养和展出野生动物为特色的公共活动场所,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承载了向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和宣传环境保护的重任。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动物园的环境教育发展和实施情况不尽相同,整理学习国外动物园环境教育的经验可以帮助更好地发展适合本国、本地动物园环境教育事业。
“环境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可追溯到1948年,威尔士自然保护协会主席托马斯•普瑞查在巴黎提出一种教育方法,可以将自然与社会科学加以综合,即“环境教育”。1957年美国的布伦南在文章中首次将“环境教育”作为专有名词使用。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环境教育”一直被视为“保护教育”的同义词,直到20世纪70年代,“环境教育”才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确立了自己的地位[1]。
环境教育的具体概念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实施的进程而作出调整,并逐渐清晰(表1)。在几次重要的会议中,第比利斯会议是环境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它突破了以往环境教育以知识为主的特点,明确提出包括意识(awareness)、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态度(attitude)和参与(participation)的环境教育5目标,拓展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构建了基本框架[1]。随着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日益密切,20世纪90年代的两次重要会议进一步确定了环境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可持续发展。
环境教育的具体内容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卢卡斯提出的环境教育模式,可以比较好地涵盖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此模式将环境教育内容概括为自然教育、科普教育、保护教育3方面:自然教育即在环境中的教育(Education in or through the environment),科普教育即与环境相关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保护教育则是为了环境的教育(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它们相互联系,构成环境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形式[2~3]。
动物园的环境教育主要指向公众传播野生动物知识、环境保护意识、科学研究的活动与过程[4~5]。目前国外的动物园几乎都列有“教育(Education)”这个服务项目,很多国外的动物园网站不但有每年的动物知识教育计划,并且每个月都有针对不同年龄层来访者的科普教育计划项目。可以说,国外动物园的环境教育开展广泛、内容和形式丰富,环境教育的形式与管理模式紧密结合。
本文根据国外动物园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全球十大动物园的受欢迎度、知名度和典型性,选取4个地理位置、所处气候带不同的动物园(表2)进行案例分析。4个动物园均有较完善地针对在校学生、学校课程的正式教育和面向公众的非正式教育的动物园环境教育体系[6];有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表1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重要会议发布的环境教育概念
表2 4个动物园总体概况
2.1.1 新加坡动物园
新加坡动物园的环境教育主要包括科普活动和教育课程2类,从其主要教育内容可以看出,该园各类活动项目以热带主题为主,着力于通过更多的互动类项目让游客学习动物相关知识并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新加坡动物园采用全开放管理模式,园内动物均处于开放的自然栖息地环境中[7],因此发展了其特色项目之一一乘坐导览车游览。这种结合了步行和乘车的活动形式实现了游览内容的最大化,高效整合了动物园资源。
2.1.2 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
亚特兰大动物园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保护教育工作,其使命是“激励公众参与保护”。其通过生动的形式和多种方法推进动物园的公众科普教育,激发公众对动物的热爱之情、进而主动关注动物的生存情况并为保护动物付之行动[8]。亚特兰大动物园的环境教育活动既有常规性的,也有借助特别事件、时间点策划不同主题的;既有在现实中实施的,也有在虚拟平台上的活动;既有在园内进行的,也有到社区和学校中进行推广的。亚特兰大动物园的环境教育活动重视游客的体验和反馈,大部分教育活动以体验项目为主,并根据游客的反馈意见进行及时调整。
2.1.3 新西兰惠灵顿动物园
惠灵顿动物园被称为“稀有动物的乐园”,有技术先进的巢医院(Te Kōhanga),其繁殖项目已经成功挽救了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和苏门答腊虎Panthera tigris sumatrae等濒危物种。该园的环境教育除优异的常规活动外,还利用其先进的科研技术力量将动物保护融入教育活动中,致力于让游客在感受动物的奇妙时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并为保护动物付诸行动。
2.1.4伯利兹动物园和热带教育中心
伯利兹动物园现已成为受伤野生动物的庇护所和康复中心。该动物园的环境教育以动物保护项目为主,构成由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培养、项目实践和技术传授几部分组成的体系,开展多种适合不同群众的体验和实践项目,致力于提高群众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欣赏水平,促进其对本土独特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助其掌握保护伯利兹自然资源的良好知识和宝贵技能。
2.1.5 案例中的环境教育体系构成
从总体来看,以上4个动物园的环境教育体系主要由科普活动、教育课程和研究保护活动3大部分构成[9~12](表 3~5)。其中最传统的科普活动为科普讲座,新加坡和亚特兰大动物园重点推出由在一线工作的动物园管理员现身说法,以其鲜活生动的所知所感,拉近与普通游客的距离。教育课程类活动是处于人口密度高地区的新加坡动物园的重点内容,其课程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设置,有入园和进校两种形式,课程内容重视与中小学生学校教学内容的配合,并提供学校教师培训项目。研究保护类活动则是自然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的新西兰惠灵顿动物园和伯利兹动物园的特色内容,其活动内容设置理念与技巧并重。
动物园的环境教育以往一般称为“科普教育”,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目前越来越多地使用了“保护教育”的说法。对比实施的方式和效果可以看出,以往动物园开展的科普教育通常将野生动物的知识以展板或咨询形式导向游客,教育过程是单向的、灌输式的;“保护教育”则更多地通过活动的策划,使参加者融入特定的场景中学习知识并引发思索,其本质是“双向交流”,强调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强调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重要性,将“了解动物”转变为“爱动物、爱环境”,并清楚如何付诸行动[13]。动物园现今的环境教育更注意教授保护动物行动的技巧,以及引导人们直接参与到保护行动之中,培养人们的情感联系、感恩心、爱心和同理心,且其生态保护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也更加网络化[14]。
表3 动物园科普活动体系
国外优秀动物园努力将动物福利、参观与展示、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构成本园的特色。在管理方面注重教育与研究相结合,使得环境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保护研究的成果和技术能够得到公众的了解并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从而推动动物园自身以及野生动物保护落到实处。从以上案例总结中可以看到,国外动物园的环境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较为成熟,除以上提及的各园独特做法外,以下一些共性特征也值得国内参考。
首先,在整个体系设计上注重将培养环境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参与5个目标融合。在5个目标当中,最难达到的目标是使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为环境保护付诸行动。在惠灵顿动物园和伯利兹动物园的项目设置上均有研究保护的形式,将保护动物的技能方法教授给公众并进行实操;在亚特兰大动物园教育课程中有“成人志愿者”“管理员的一天”活动,都是让游客学习相关的技能方法以后参与动物保护的形式,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做法。
第二,环境教育活动希望争取最广泛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以上项目主动面向不同年龄层游客需求,园内外课程相结合,实地课程与线上课程相结合,面向在校学生的正式教育和面向公众的非正式教育模式相结合[6],努力挖掘和满足游客的环境教育需求。
第三,环境教育活动注意突出本地动物资源,展示本地、本园特色。以上4个案例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各不相同,资源条件各异,在环境教育方面都尽力设计带有本土特色的教育活动,让公众进一步了解本土动物、了解身边的自然环境。
近几年,我国动物园的环境教育快步发展,正处在向国外先进动物园学习并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保护教育方法和模式的阶段。如广州动物近两年来锐意创新,环境教育体系迅速搭建,活动形式和内容多样,开始探索教育与研究相结合,促进成人、中小学生投入到动物保护的工作中[15~16]。在可预见的期限内,开展生态保护教育活动,影响公众对待野生动物的认识和态度,激发保护行为,构筑社会生态伦理道德,逐渐成为中国动物园的主要任务。
表4 动物园教育课程体系
表5 动物园研究保护活动体系
参照国外动物园的环境教育发展趋势,面对我国现有国情,笔者认为我国动物园环境教育工作在以下方面有待提高。
首先,在动物园游客的游赏需求和教育需求方面研究欠缺。游客需求的满足是环境教育的基本要求,寻找游客需求与教育目标的切合点、缺失点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依据。这部分的研究亟待补充。
第二,动物园环境教育与中小学生正规在校教育的结合需要加强。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17]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目标是“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因此,与正规在线教育结合是拓展动物园环境教育服务范围,提高动物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经。
第三,充分利用本园及借助园外的科研机构,结合科研活动开展环境教育。科学性是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借助科研平台、科研成果策划和实施环境教育是提高质量、拓展内容的重要手段。另外,环境教育有利于普通游客与科研机构的互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第四,加强线上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实践已经证明,互联网是数字信息时代争取民众的重要平台,线上的知识传播更加快捷有效。目前动物园的线上宣传和教育的内容、形式和反馈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动物园环境教育涉及到动物学、生态学、教育学、游憩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同时它是目前我国动物园的新功能和游客的新需求,因此其研究和实践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关注、努力推进。真切希望生动有趣、科学理性的动物园环境教育能进入群众生活、进入人心,更好地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