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鹏 戴伟,* 谢天寿
(1.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00; 2.惠州市东江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惠州 516000)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南部,濒临珠江入海口,地处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年均气温为22.4℃,年降水量1 933.3 mm,降水充沛且多集中分布在5—9月[1]。深圳平均每年受热带气旋影响4~5次,多发于 7—10月[2~3]。2018年 9月 16—17日,深圳市各地受第28号台风“山竹”(14级,风速45 m/s)袭击影响,城市园林绿化遭受严重破坏。据统计,该台风造成广东、广西等多地共471.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42.3 亿元[4]。
本文通过调研台风灾害后深圳前湾片区主要路段的行道树种,统计其灾后倒伏和受损情况,并提出相应灾后修复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常年受台风影响地区城市绿化的管理建设、提升改造及应急抢救等提供参考。
本文选取前湾片区内的前湾一路、公馆南街、梦海大道、前湾二路、前湾三路、听海大道、怡海大道、临海大道8条主要道路的绿化和紫荆园、前海展厅广场、中央公园、前海石公园4处公园绿地作为研究范围(表1),着重对比分析各绿地中不同植物种类受“山竹”台风灾害的影响及恢复情况。调研绿地均于2017年5—7月基本完成乔灌木绿化种植工程,受灾前绿化苗木已进入养护期。
2018年9月18—23日,对12处不同道路附属绿地及公园绿地分别进行苗木受损情况统计,包括某一绿地内受台风影响的不同植株受损等级划分及其数理统计。根据对绿地内植株受台风危害情况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台风灾后乔灌木及时扶正复壮具体措施。
将绿地内苗木的受损程度分为Ⅰ级、Ⅱ级和基本未受损共3个受损等级(表2);对绿地中不同种类、位置的行道树按上述受损等级进行分类记录,以此计算各级受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
本次研究范围内共有乔灌木8 215株,分属33科54属74种;其中受台风损害乔灌木达3 066株,分属31科45属57种。受损苗木中,待换植的苗木有563株,待扶正复壮的苗木有2 503株,分别占种植乔灌木总数的6.85%和30.47%(表3)。
由统计结果可知,台风对不同绿地内植物的影响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台风后12处绿地中换植占比较高的绿地为临海大道、前湾二路、中央公园、梦海大道和紫荆园。待复壮乔灌木占比较高的绿地依次为梦海大道、前湾二路、中央公园、临海大道、怡海大道和紫荆园。灾后原有苗木整体受损率约为37.32%,其中受损相对较大的绿地依次为临海大道、梦海大道、前湾二路、中央公园、紫荆园和怡海大道。
城市绿化中,乔灌木在台风灾害中的受损程度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绿地周边环境、绿化带宽度以及绿地走向等。其中,前湾三路Ⅰ级、Ⅱ级受损乔灌木占比约为18.33%,因其部分路段附属绿地位于高架桥下,受台风灾害影响相对较小。而临海大道、梦海大道等道路绿地受损苗木数量明显高于前海石公园等公园绿地,一方面是由于行道树绿化带土层相对较薄,根系生长分布较浅;另一方面是市政道路预留绿化带宽度较窄,种植穴槽规格较小,可能会导致窝根现象的出现,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存在不利影响[5~6],且限制了较大规格苗木的支撑架搭设角度。而不同道路绿地中,梦海大道、临海大道等东北—西南走向的道路绿化苗木受损率高于前湾一路、公馆南街等西北—东南走向的道路绿地,因为梦海大道等道路绿地与调研区域的海岸线相互垂直,基本呈东南—西北走向的海风对与之垂直的道路绿化损害更大[7]。而与风向垂直的道路绿地,其迎风或背风面支撑可利用空间相对较小,不利于苗木支撑的四角加固。其中梦海大道侧分带部分路段绿化种植槽宽度不足1 m,不利于此中扁桃Mangifera persiciformis、凤凰木Delonix regia等乔木的移植后恢复。
表1 主要研究绿地的基本情况
表2 植株受害分级评价标准
表3 不同绿地受损乔灌木数量统计
由此可知,不同绿地类型以及同一绿地类型的不同位置及其分布情况,都可能直接影响到绿地苗木的台风灾后受损程度及恢复效果。近年来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而道路绿地因前期城市规划等原因,预留面积相对较小,十分不利于大规格乔木的移植生长[8],这更需要从树种选择以及种养技术等多方面提出综合的防台风应对措施,苗木种植时可适当加深种植土层厚度,多选用直根系树种,加强苗木的支撑、透风修剪等养护管理。
调研绿地内原有乔灌木以适宜华南地区生长的棕榈科Palmae等常绿乔灌木为主,该类植物对华南滨海地区台风频发的自然生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灾后统计基本未受台风损害的乔灌木种类包括加那利海枣Phoenix canariensis、黄皮Clausena lansium、垂枝红千层( 串 钱柳)Callistemon viminali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朴树Celtis sinensis、翅荚决明Senna alat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霸王棕、对叶榕Ficus hispida、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金蒲桃Xanthostemon chrysanthus等植物。该类植物或根系发达,或株型较为疏朗通透,对强风具有较好的耐受性[9],且具备较为完善的防风支护措施等技术保障,值得在今后的滨海地区作为抗风树种进行绿化推广使用。
统计灾后不同植物的受灾情况(表4),可知植株灾后具有较高Ⅰ级受损率的乔灌木包括龙牙花、黄花风铃木、洋紫荆、云南羊蹄甲、南洋楹、人面子、蓝花楹和美丽异木棉等,可见该类植物在强风中易枝干折断,单棵植株受损较大。其中美丽异木棉、蓝花楹、南洋楹等乔木由于植株株型较大、枝干较脆且枝条伸展,植株易受强风损害[10];洋紫荆、云南羊蹄甲等植物属于浅根性树种,不宜用于行道树绿化中[11]。Ⅰ级 、Ⅱ级综合受损率较高的乔灌木有美丽异木棉、麻楝、扁桃、洋紫荆、中国无忧花、蓝花楹、火焰木、黄花风铃木、云南羊蹄甲、南洋楹、卵果榄仁、人面子、非洲楝、垂叶榕等,其综合受损率达57%以上,表明其在台风灾害中倒伏率较高,抗风性能较差[12],不宜作为台风频发地区的绿化树种。
表4 前湾灾后受损乔灌木数量统计
表4 前湾灾后受损乔灌木数量统计(续)
表4 前湾灾后受损乔灌木数量统计(续)
表4 前湾灾后受损乔灌木数量统计(续)
现今在台风灾害过后,对部分倒伏树木进行扶正时,存在对树冠进行过量修剪至树桩的情况,树木成活后需要2~3年甚至更长时间恢复树冠。扶正过程中还会存在不注重对倒伏树木根系的保护等问题,往往未对种植穴进行处理,导致对树木造成二次伤害,影响了之后的恢复效果。
应根据植株在台风中受损程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正复壮处理。台风过境后,对稍有倾斜的苗木及时扶正、培土并加固即可,如少量灾后歪斜的秋枫、老人葵等。对大量的紫荆、美丽异木棉等树身歪斜角度在40°以上的Ⅱ级受损乔灌木,应建立临时三角支撑架进行支撑,以免灾后恢复时因植株搬运晃动对其根系造成二次损伤。支撑架与植株直接接触部位用麻布片等软质材料绑缚,搭设支撑架时应结合绿地的地形环境,注意与台风风向或倒伏方向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利用好周边地形、构筑物等微环境的风障作用,迎风向可适当增加支撑脚与树干的距离。临时支撑完成后,清挖迎风面树根下部积土,并注意对植株根系的保护。开挖深度较原树穴深5~10 cm,宽度向迎风侧外扩20~30 cm。对于折断树根或受损较轻的根系,清创后涂抹专用消毒保护剂;断裂、劈裂根在断裂口上方将断口锯平并涂抹保护剂。根系清创后按配比1:8~10回填腐熟有机肥与塘泥。
根系受损严重的植株,视冠幅大小对苗木进行修剪,注意把握植株地上、地下部分的平衡,避免根系受损苗木的地上部分养分消耗过大。修剪完成后用小型吊车从迎风面将树木缓慢扶正并及时支撑,后浇灌生根水。
园林绿化的抗风能力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包括绿地的立地环境、绿化用苗种类的选择以及栽培管养措施等等。深圳前湾片区的绿化建设作为前海景观和环境“双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化苗木的种植管养应在充分考虑原有城市规划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发挥好园林植物的景观营造作用,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滨海景观。华南滨海地区常年台风频发,如何选用抗风效果好、景观价值高的园林植物,研发出系统的苗木防台风种养技术措施,一直是该地区绿化建设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城市绿地类型、绿化用地现状条件以及植物种类选择等角度,比较分析了台风对城市绿地植物的影响情况,并根据苗木受损程度的不同,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大树台风灾后扶正及复壮措施,以期为城市滨海地区的绿化灾后抢救及恢复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