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宏
持久写作的成熟诗人,其诗作中常常会呈现出反复萦绕的一种或多种幻象,犹如人的性格、说话的语调一样,它们既是命运性的,也是出自写作者的自觉选择和营建。在柳宗宣的诗歌中,一种幻象频繁可见:生死对话。由此幻象进入他的诗歌,虽然沉重,但或可探获理解这位诗人诗写的一条路径。
20年前柳宗宣在力作《上邮局》中回忆亡父:“在往邮局的路上/你不停地在体内跟我说话/要我好好过日子,有你和我在一起/还怕什么,几年前总觉得/你是对立面,与我隔得很远/现在,你就在我的身体里”,生死之交令人震撼。到3年前的诗集《河流简史》中,再到新近出版的诗集《笛音和语音》中,外婆、父母、乡党、女同学、小区居民、本雅明之死……从至亲的到陌生人的,诸多亡灵纷至沓来,进入他的诗行间,诗人仿佛能够一一与其交谈,抑或因之而自说自话,乃至于可以把“与亡灵说”视为其写作意识的一个中心按钮。
于生者而言,尘世之事最撼动人情人心的,莫过于死亡,耳闻目睹生命的消逝,情感上的悲痛叠加着对生命价值报以的虚无感,往往令人生发生存意识上的极端体验。恐惧、畏死,即知限度。柳宗宣在诗写中一再发力去碰撞限度,让亡者复现于生者的眼前、生活之中,一起涌动。
苦为生活的本相?由死亡事件而观察、打探世相,柳宗宣的诗歌中常见的对人情社会的抒情,与人之常情既应合又背离,与现世相既疏离又情殇而执著,取向复杂,疑情郁结。疑情作为一种力量,不断推动着抒情者的抒写,推动现实和幻象相互转换。人们喜将油菜花作为观赏植物来欣赏,而乡下的油菜花地里常见前人之墓,他借此打量、体察乡亲与乡土的同体共命,“他们知道/油菜花凋谢的时辰,就像他们明白/自己的死期,把油菜花看得平常/不会浪漫地抒情拍照,他们看淡了它/和自己的死亡,如同熟悉的人/活着活着,就成了一块墓碑”(《关于油菜花》),平淡间散发着哀惜怜叹,与“托体同山阿”般的洞明练达有亲缘之处,却又不一样,“花期短促得虚幻而真实/铺天盖地扑面而来的油菜花/在平原,像一场美学运动/让人面对——无法麻木”。此般将自然、社会与生命相融而生的审美中,比所谓“物哀”多了几分炽痛,甚至还散发着一股批判气息,批判又自我谅解。诗人的情思在对普罗命运既接受又抗拒之间交叉运动,幻生幻死,情感的荡动油然外现。
伴隨着生死诗写,除了亡者一次次浮现,柳宗宣的诗歌中还经常出现类似的幻觉与幻象:已经消逝的人事重现眼前,与现实此刻发生的事情相互叠加穿绕,以构成他所追寻的复调。现实与记忆、幻影在其诗中互相唤醒,“北方新居发生的第一场雪/交错的雪;南方消失的家//雪中的幻影,唤醒属于幻象/的人事。雪照亮屋子的墙壁”(《新居与雪》);时空交错,爱过的人穿越而来和正爱着的人一起出现,情感之河因为有源头、支流,才得以流动不息,“你来到我们的谈话中。当我/与爱着的女人在一起,谈论你/我最初的爱,在我们的出生地/……/我们谈及你/就像你在梦中可能见到我”(《棉花的香气》)。回溯而起的幻象含有经验钩沉的意味,他的诗中还有另一种路像升起的幻象,它们在经验之余,在诉求之中。在一个出站口,众多陌生的面影交叠涌现,“从他们你爱着这人世/如同幻影,你等候一个不在的人/奔跑着从人群涌现又忽然走失”(《在出站口》),爱着,又怅然若失,需要不断地去寻求依凭。有时,诗人让经验、期许混合成幻象,反制着消亡意识,又让消亡与生成的意念相互缠绕,“让人瞬间发呆的花/我们消失了,栀子花香还在/不死的花魂,它消逝了还会重现”(《栀子花别赋》)。虚空,需要填补,幻象一次次地因虚空而生,又将现实纳入到虚空中,书写日常和世相时,他所营建的幻象是其诗歌的透气之处,也映照为现实的阴影。
诗人自述27岁时突然选择写诗。如此举动近乎狷狂,哪怕是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生活的逻辑。从人生阅历来看,至此年纪,人已被现实打磨许久,知世故,懂得人世之苦;从诗歌写作来看,青春期写作常见的那些虚蹈、张狂和夸饰的浪漫,已不合此人的时宜,他还不得不去挑战日常生活语言惰性的裹挟,在自发与自省之间发力去碰触、营建既现实又神秘的精神空间。在诗歌写作的早期阶段,他书写了一只遭群狼追杀的鹿:
我见到动物群中的鹿脸/超出在众多面孔之上//一张鹿脸缓解人类的恶行//现在,它紧张惊骇/逆风而行遁向野地//几十只凶猛的狼在追赶/同一只鹿相隔一米左右//渐渐地,一张鹿脸消失(《鹿脸》)
优雅而又惊恐的鹿脸,投射出唯美与恐惧之心,生死幻象,他早就开始书写了。如果说诗人都是被选中的,那么在诗人柳宗宣进入诗写之初,时间之手就给他定下了哀叹的基调,三十年间他写下诸多哀诗,蔚为壮观。这些哀诗显示出生活与时代的幽暗,又似在挽留那些不断消逝着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