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飞扬
中国电影市场越做越大,一度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犯罪题材电影作为一种商业类型,在全球电影市场份额中占据着极大的比例,既是因为警匪追击罪犯所带来的刺激性的娱乐体验,又是因为它满足了观众的快感想象。正如罗伯特·瓦修在《作为悲剧英雄的黑帮分子》一文中所说:“有人会说真正的城市里产生罪犯;而想象的城市里产生黑帮分子;他(黑帮分子)是那种我们想变成却又怕真的变成的人。”但实际上,犯罪题材影片的叙事空间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空间之中。犯罪片中的罪犯也并不必须是某一固定的身份。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深入和审查制度的逐渐放宽,近几年来,国产犯罪题材电影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且逐渐地突破原有单一类型的模式,在市场上获得了认可。这种突破,本文认为虽然短时间内获得了票房认可,但是长远来看,不利于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类型风格,最终只能是杂烩式拼贴,进而使电影发展陷入恶性的循环。
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的犯罪题材电影相较于西方,还未形成规模,一方面是电影市场发展的历史局限性,当下我们的电影产业和市场确实落后于西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电影人不注意从西方成熟的类型理论中借鉴、实践。与好莱坞犯罪题材电影相比,国产犯罪题材电影在作者化、类型化、商业与艺术之间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国产犯罪题材电影的特征、中西方同类型的电影比较,以及观众接受等方面,探讨国产犯罪题材电影在商业环境下的发展与路径,以期对当下国产犯罪题材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些意见建议。
国产犯罪题材电影的现状及其特征
国产犯罪题材影片一直是国产电影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有论者认为中国的犯罪题材影片直到2003年的《盲山》才是“完美符合当代犯罪片定义的作品”。1但随后几年中,随着中国电影商业化的不断发展,这类完美符合当代犯罪定义的作品,在商业化的冲击下,其犯罪题材的类型内核被不断削弱。之后,出现了以《疯狂的石头》为代表的以后现代叙事技巧讲述犯罪的产生过程的影片,但是已经不再贴近现实,不再深刻地反思人性和社会处境,而是以游戏的心态来娱乐观众。至此,国产犯罪题材影片似乎走进了死胡同。
近年来,国产犯罪题材电影可谓有了崛起的势头。尤其是2013年至今,该题材电影逐渐摆脱“文艺片”的特征和架空现实的模式,而进入商业化的新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全民目击》(2013)、《无人区》(2013)、《白日焰火》(2014)、《烈日灼心》(2015)、《追凶者也》(2016)、《解救吾先生》(2015)、《唐人街探案》(2015)、《心迷宫》(2015)、《湄公河行动》(2016)、《火锅英雄》(2016)、《冰河追凶》(2016)、《嫌疑人X的献身》(2017)、《记忆大师》(2017)、《心理罪之城市之光》(2017)、《暴裂无声》(2018)、《唐人街探案2》(2018)、《幕后玩家》(2018)、《无双》(2018)、《江湖儿女》(2018)、《无名之辈》(2018)、《雪暴》(2019)、《“大”人物》(2019)等。
不可否认的是,国产犯罪片已有了崛起的势头,从上述影片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国产犯罪题材电影已经形成了一条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这类影片一方面从现实新闻事件中汲取灵感,使其具有鲜明的现实底色。例如,改编自李刚案和郭美美事件的《全民目击》,改编自“吴若甫绑架案”的《解救吾先生》,还有依据社会新闻事件的《江湖儿女》等。影片的现实来源使国产犯罪片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这也就带出了国产犯罪电影的第二个特征,即较强的现实关怀和批判意识,它“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生活,在批判和猎奇中尝试找到平衡”。2饶晓志导演的电影《无名之辈》,其主要情节是围绕劫匪、保安和身体残疾却性格彪悍的女人展开,但其背后呈现的是不同人的生活状态,展现出了生命的脆弱和真情的难得,以及底层边缘小人物的不幸和无奈。被称为包贝尔转型之作的《“大”人物》,其中也有对富二代鲜明的批判倾向。国产犯罪题材影片第三个方面的特征是影片在影像叙事猎奇化之余,亦寻求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例如,刁亦男执导的电影《白日焰火》则通过侦破案件的叙事方式,为观众提供刺激、期待、恐惧等情绪体验的同时,还对“暴力行为”及其背后的社会环境做了反思。该片不仅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拿到了两座金熊奖杯,还被《好莱坞报道》称为是“一部气质迷人的黑色电影,影评人将对之趋之若鹜”,甚至提供了一个作者风格与市场化表达的经典案例。同样,最近上映的《雪暴》被许多网友称为中国版的“八恶人”。影片中张震、黄觉等人在零下40多度的雪地外景拍摄,以酣畅淋漓的动作戏满足了观众的视觉感官刺激。虽然影片在叙事上较为拖沓,但是导演在暴雪封山之后的天然密闭空间中展现出了人对于欲望的渴求和人类本性中的自私,其对人性的思考是比较成功的。
电影自打诞生以来就伴有商品属性,类型电影更是工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从商业语境下看近几年的上映的国产犯罪题材影片,可以看到中國电影人正在尝试犯罪题材影片的转型,以积极寻求发展的空间。然而,从目前国产犯罪影片的市场占有率来看,虽然偶有爆款出现,却在数量和市场影响力以及创作的可持续性上都不占优势。国产犯罪题材影片仍然是小众题材影片。这种小众化处境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事件选择难以吸引观众;其次,是因为国产犯罪题材影片并未形成稳定的视觉符码和叙事惯例,导致了类型边界模糊;最后,也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分众化不成熟,导致观众进入影院并非是类型吸引,而来自于是明星、动作等其他元素的吸引。
国产犯罪题材影片的类型化困境
类型电影是由观众熟悉的类型演员在熟悉的场景中表演能够被我们预期的故事模式,它事实上是一个电影制作和接受的惯例系统,作者和观众在一套比较类同的主题、典型的动作和视觉风格特征,在已经规定好的世界中讲述和体验故事。3这一定义中,要求作为类型电影应该有一套完备的叙事惯例系统。托马斯·沙茨认为,类型电影不是由分析家分析和发现的,它是被观众接受的流行故事不断重复的结果。从文化上看,类型电影叙事和视觉编码的过程,角色和场景以及由文化冲突决定的情节结构三部分组成。从历史的维度看,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具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和阶段性特征。从产业角度看,类型电影是电影垂直集成化产业生产体系中的一环4。作为犯罪片题材的类型影片,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首先,主人公的身份及犯罪动机,主人公必须是犯罪者,但是其犯罪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严格限定,这也极大地拓展了犯罪题材的类型边界,例如《七宗罪》中的宗教动机犯罪、《沉默的羔羊》的心理动机犯罪等等都可以纳入到犯罪类型当中;其次,犯罪心理是影片重要的表现内容,对罪犯犯罪心理的剖析应该是犯罪题材电影的重头戏;再次,视听风格倾向于现实主义,这与犯罪题材影片往往取材于现实事件密切相关;最后,叙事上是以“犯罪是如何产生的”这一命题展开的。5学者陈宇结合国外经典犯罪题材影片,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犯罪题材类型特征。
从上文对国产犯罪题材影片的特征分析可以发现,国产犯罪题材影片并没有走类型化路线,而是实行了类型融合的策略,从商业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短期内能够迅速获得票房。但是,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电影的产业化发展的,因为没有固定的叙事惯例系统,追随观众的喜好来决定影片的故事、叙事等元素的建构,最终会将犯罪题材类型特征泯灭,进而失去其视听风格以及主题内涵上的独特性。
国外的犯罪题材类型一般会比较严格地按照犯罪类型的叙事惯例展开,以“犯罪动机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为犯罪的叙事展开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犯罪动机的呈现及人物性格的解释,影片叙事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得到不断的拓展,进而支撑起矛盾的恶化和危机的升级”。6经典的犯罪片《沉默的羔羊》中嗜血成性的汉尼拔是一位学识渊博、举止优雅的心理学家,他协助女警官破案,目的是为了越狱。在协助破案的过程中,影片展现了汉尼拔复杂的性格特征。汉尼拔复杂的人物性格特征又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支撑。反观中国的犯罪题材影片,自打2013年以《白日焰火》为代表的犯罪题材影片再度复苏以来,犯罪题材就已经笼罩上了类型混杂的影子。刁亦男的《白日焰火》虽然是一个犯罪题材内核,但是其外在的形式显然更趋近于黑色电影。另一部票房与口碑反响甚好的,是丁晟导演的《解救吾先生》影片强调的是警察与绑匪之间的斗智斗勇,其叙事中心主要围绕着案件侦破,追缉凶手展开,因此,在类型上更接近于警匪片。陈思成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则是典型的犯罪题材电影类型泛化的代表,“唐人街探案”中犯罪只是其中的元素之一,更重要的是推理过程给观众带来的快感体验,影片是悬疑、惊悚、推理和犯罪类型的集合。最新上映的《雪暴》以青年湖黄金大劫案为线索,悍匪借大雪掩盖犯罪踪迹,警察王康浩和韩晓松无意间陷入其中,造成一死一伤的悲剧,王康浩为同伴复仇独战三悍匪的故事。影片更加侧重于动作戏的视觉冲击,故事的弱化削弱了对犯罪动机的深入挖掘,导致了影片表达的肤浅化。
类型化是电影工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国产犯罪题材片在类型化的道路上并未借鉴好莱坞的类型化理论,而是从本土的电影市场受众需求出发来形构国产犯罪题材影片。从积极一方面看,以《白日焰火》《烈日灼心》《无名之辈》等为代表的具有现实反思意识的犯罪类型影片,是对国产犯罪题材类型本土化的尝试,具有开拓性价值;但从另一方面看,以《唐人街探案》系列为代表的纯商业运作的犯罪题材影片,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国电影人的盲目性,以及对中国电影市场认知的短视,过分地注重娱乐性,忽视了类型惯例的建构,其成功的经验因此不具有可复制性。目前中国电影市场虽然票房体量上已经是世界前列,但是中国还未形成成熟的观影群体。这种类型融合的做法,一方面不利于形成具有稳定的叙事惯例的类型影片;另一方面,缺少固定的视觉符码和主题价值很难走得长久。从国产犯罪题材影片的类型困境中可以窥见整个中国电影在类型化道路上面临的同样问题。因此对于该问题的反思也就具有了症候性意义。
結语
而今,口碑越来越成为左右一部电影票房的方向标,口碑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类型电影的规范化与成熟度。由此,我们可以从票房一窥端倪。2018年到2019年的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中《暴裂无声》(5425.6万)、《唐人街探案2》(339768.8万)、《幕后玩家》(35861.1万)、《无双》(127376.3万)、《江湖儿女》(6994.9万)、《无名之辈》(79450.9万)、《“大”人物》(37966.5万)、《雪暴》(2775.5万)7。从票房中看出,国产犯罪题材影片的票房极不稳定。这潜在地说明了犯罪题材影片必须走类型规范化的道路,在创建稳定的类型惯例基础上,再进行本土化改造。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电影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产业不断升级,中国类型电影的创作也会逐渐走向成熟。但是,在中国电影类型化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对西方类型理论的借鉴。在明确电影类型边界的基础上进行类型融合,方能取得更好的票房和口碑。随着《白日焰火》《烈日灼心》《“大”人物》的成功,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电影观众分众化审美开始形成,这为国产犯罪题材影片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