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祥
题记:有了光,就有了一切。
一
这是一场普通的宴会,主角乃齐桓松、鲍叔牙、管仲、甯戚。酒酣兴浓,齐桓公对鲍叔牙說:为什么不说几句好听的话助助兴呀?鲍叔牙随即上前:主公呀,您不要忘记当年逃到莒国,寄人篱下的日子;管仲呀,您也不要忘记绑在囚车上等死的时候;甯戚呀,您更不要忘记赶车喂牛的时光,千万记着自己的出身!
鲍叔牙像吃了一串子的枪药,但齐桓公却出了一身冷汗,头脑顿时清醒不少:是呀是呀,我们不能花天酒地,我们君臣都要记住鲍叔牙的话,齐国才能振兴强大。接下来,著名的成语诞生了:勿忘在莒。我们不要忘了在莒国的日子。
莒国的日子是什么样的日子呢?公子小白的脑海中,各种难受立即如影一样闪来。鲁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齐公子小白,因内乱而跑到莒国避祸,自然,还有一帮追随他的鲍叔牙们。生活虽不至于贫困,但那种寄人篱下的日子,也不好受,细节不堪回首。
而当时的莒国,虽是小国,力量却不弱,鲁国也要和它结盟。我在莒县城西的浮来山上,看到那棵著名的长寿银杏树下(近4000年)有块碑,就是公元前七一五年莒鲁会盟碑,《左传》上明确记载着这件事。莒国不强大,鲍叔牙也不会带着公子小白跑去避难。
在公元前四三一年被楚灭国前,东夷小国莒,一直繁荣,夏为莒部落,商为姑幕国,周为莒子国,历史悠长。再往前说,在新石器时代,莒地就有独特的文化。
二
己亥四月十四上午,日照市莒县博物馆,我伫立在灰陶尊前,向它致以崇高的问候,问候它为我们带来的原始汉字文明。一九七六年,它出土于莒县的陵阳河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重要遗存。
人们注意它,并不仅仅是陶的材质或者是尊的形状,而是它身上的刻纹,不,应该是刻文,文字的文,它已经具备汉字诞生前最初的原始意义,且是复杂的多种意义。
灰陶尊,看着像一个大陀螺,五十一厘米高,口径三十厘米,壁厚一点五厘米,腹下饰两周凸弦纹,腹上就是刻文图形,我来仔细描述一下这个“文”:
文分上中下三部分,上为空心圆圈,中为空心往两头略翘的抛物横线,也可以理解成一横,下为中空的五角方形冠。专家们的解读是,上,表示太阳中天,中表示云彩,下表示山峦,但对于太阳出现在什么时候,却有不同争论:有人认为,这是一天中太阳达到的最高位置;有人认为,这是早晨太阳冉冉升起在山冈上的景象。由于一年中,中天太阳的最高和最低,分别对应着夏至和冬至,因此,也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二至的来临。而夏至和冬至这两个季节,在莒地,都有祭日、祭天的习俗。专家们推测,这个陶文,实际是用来祭祀夏至和冬至的祭文。
专家们依据《周易·离》对日中的解释,推测出这个陶文读“昃”字:日中则昃。但是,我再查了查,发现,这个“昃”字,古汉语表达的却是“太阳偏西”,有成语“昃食宵衣”,形容君主很勤奋,太阳偏西才吃饭,天未亮就起床,而认为是早晨太阳的专家,则将这个陶文解读为“旦”字,很明白,日出地平线,也有专家解释为“炅”“昊”字,但不管哪个字,它都和日照有关,至于太阳在天空中的具体角度,相差的时间,则不用太顶真。它表明,莒地的先民们,早在五千多年前,就能通过太阳发现春夏秋冬四季的天文现象,莒地农耕文化的发达,灰陶尊上的陶文,足以证明。
三
让莒民们自豪的是,灰陶尊上这个和“日”有关的字,虽不能算完全的汉字,却是中国文字史上的原始始祖,第一个太阳表达,它早于甲骨文一千多年。我认同这种说法,在“日照”说日,特别有意思。
世界各地都有太阳神崇拜,最近两年,我就数次和它亲密接触。
去年九月底,我去宁夏贺兰山下看岩画。太阳神是岩画的标志。转了几个来回,终于发现,贺兰山口右侧山上三十米处的大岩石上,有太阳神在慈祥地望着路下的人们。因发生过塌方,岩画的上方用粗绳网挡着,主要是挡碎石,游客已不能上山近观,不过,山下依然能清晰看见,如果用镜头拉近,一点也不影响拍摄效果。
这太阳神,神就神在如铃的双环眼,光芒四射;头部圆状,顶部也呈光芒放射状;两只耳朵,如帝王蟹的大触角,折起坚硬挂下;鼻子和嘴唇处,和人一样,没有十分特别。这个造型,即便今天看来,也极为新颖奇特,没有超一流的想像力,绝对画不出来。
在先民们的认知里,有了太阳,就有了一切。
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炎帝,都和太阳有关,黄者,光也,黄帝就是光明之神;炎者,日也,炎帝更是太阳神的化身。《史记·匈奴列传》有:“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这些都表明,至高无上的太阳,永不熄灭,是我们的生命所在,我们崇拜太阳,我们都是太阳的子孙!人面太阳像,就是要骄傲地表明,我们和太阳有浓郁的血缘关系。
其实,不仅仅是贺兰山口这一幅著名的太阳神,在中国其他地区,也多有太阳的图腾崇拜,仰韶文化的彩陶制品中,有大量的太阳图;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中,也有不少太阳纹饰图案,去年六月,我去四川广汉三星堆,看到了让人震撼的五辐太阳轮,轮形器的中间大圆犹如太阳,五根放射状直条极像太阳的光芒,而整个五辐轮,就是太阳。
四
据《山海经》记载,日照就是太阳神诞生的地方。
《山海经·海外东经第九》:上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意思是,黑齿国的下面是汤谷,汤谷上有一棵扶桑树,那里是十个太阳洗浴的地方。水中那棵大树,下面的树枝上住着九个太阳,上面的树枝上住着一个太阳。
《山海经·大荒南经第十五》:“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最荒远的地方,有一座高山,名叫天台山,海水从这座山流入。东海的外面,甘水的旁边,有一个羲和国。那里有一个名叫羲和的女子,正在甘渊中为太阳洗澡。羲和是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个太阳。
而据《尚书·尧典》可知,羲和浴日的汤谷,就在嵎夷,孔安国注说:东夷之地称嵎夷。也就是说,位于山东东部沿海的汤谷,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那棵扶桑树好高呀,高达三千里,沿着扶桑树,可以一直爬到天上去,而树上则常年住着十个太阳,每个太阳出去工作一天,其余九个休息,天下四季平安,万物生长正常,要不是住在树下的九个太阳不听指挥,硬要和树上的那个太阳一起出去工作,也就不会大地焦烤,民不聊生,难怪天帝生气,派后羿将九个不听话的太阳干掉。
我相信,这样的神话,在商周时期一定到处流行,不然,我就不会看到三星堆那一棵太阳神树了,神树上现存九只“金乌”鸟,从结构看,显然少了一只,“金乌”“赤乌”“阳乌”,古代都是指太阳。
各种美好传说一再表明,日照,既是东夷文明的摇篮,也是东方太阳文化的发源地。
五
如前《山海经·大荒南经第十五》所述,天台山是东夷古人祭祀太阳的场所。
天台山因《山海经》而成名,在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的南面,又称扶桑山,海上仙山。
去年,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我一直在古印加帝中的太阳城马丘比丘徘徊遐思(美国作家金·麦夸里的《印加帝国的末日》),现在,我去海上仙上,感受关于东方太阳城太阳神崇拜的一系列传说遗迹。
这里显然是数万年前远古时期先民们生活过的地方,看,这个沙发形状的石椅,非常豪华,两边扶手特别粗,如动车上商务座的那种靠椅,石椅靠背上,刻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图案,线条深纹清晰,我笑了,稍微布置一下,现在坐着也非常舒服。什么人能坐这个位置呢?十有八九,这是太阳部落的首领专座。哈,首领稳稳地坐在上面,一板一眼地发话了:今天开会,专题研究一下,咱们今年祭日祭天的具体安排。我抬眼四望,还有石砌的图腾柱,石头房基,石盆,石斧,石臼,旧石器时代的遗迹随处可见。
当然,汤谷,是最重要的地方了,天台山汤谷中有太阳神石、太阳神陵,还有商王到东海来祭祀太阳神里留下的石刻岩画。汤谷中还有,祭祀羲和与女娲的老母洞,虽然有修整痕迹,看上去也相当神秘。
对天台山的崇拜,也少不了那些方士道家。
这几天正看新版电视剧《封神演义》,我以为,王丽坤版的苏妲己呆板有余,神韵不足,于和伟版的姜子牙,外拙内聪,活灵活现。而在日照,到处能听到看到姜太公,太公岛,太公路,太公的各种传说,特别亲切。昨天晚上,我们看“海之秀”大型灯光秀节目,姜太公在广阔的夜空中闪亮登场。节目演绎了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的日照海边,渔民们捕鱼为生,他们勤劳善良,崇拜太阳,一个叫水娃的男孩,打渔过程中救了龙女,两人产生感情,而龙王大发雷霆,并百般刁难阻拦,终于,水娃在姜太公与太阳鸟的帮助下,经受住了考验,与龙女幸福生活在一起,渔民们也建立起了美好的家园。灯光熄灭,人们纷纷起立鼓掌。姜太公,太阳鸟,日照人民喜欢的吉祥符号。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日照都会在天台山顶举行太阳节,行鞠躬大礼,敬献祭品,恭读祭文,敬献鼓乐,向太阳表达万分的虔诚和尊敬。
而在太阳文化博览园的太阳神殿内,你可以探究太阳的各种神秘和传奇,生命之光,炎明之光,多彩之光,幽寒之光。神奇的日光,人类文明的终极摇篮。
六
在日照,除了问候灰陶尊外,我还去问候了著名的高脚蛋壳黑陶杯,它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巅峰之作。
山东散文名家丁建元先生,老家就在日照,对日照如数家珍,他陪我去看两城镇遗址。
东港区两城镇,巨大的黑色陶甗,巨大的蛋壳黑陶,巨大的米黄色陶鬶,一一闪过,在它们的一路指引下,我们来到隐藏在一片村落中的遗址。已经发掘的数千平方现场,上空遮盖着顶棚,四周被铁丝网拦着,一片高高低低的黄土坑,实在看不出什么。先前挖掘出来的三千多件文物,据说都已经分散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了,日照博物馆居多。
这个遗址,其实规模极大,它是龙山文化的第一个典型遗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总面积达一百一十二万平方米。一九三四年,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等人首次发现,一九三六年,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正式开始发掘。遗址的文化堆积,以龙山时代为主,还有少量的周代和汉代遗存。
两城镇遗址,发掘出来的东西,最多的是玉器、石器、骨器,兽面玉锛,部落首领的权力象征,精美绝伦。陶器也非常丰富,尤以黑陶为主,蛋壳杯是突出代表,它已经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还有小麦、大豆、稻谷、粟、猪骨架遗存,酿酒的漏盆,则将中国的酿酒技术提前了两千年。远望遗址,一时想像不尽,那些桑叶树下面,那些长着庄稼的地底,深埋着一个四千八百多年前的古城,考古专家推测,这极有可能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
我们去陶艺专家刘加东的两城黑陶厂参观。
那些现代的黑陶产品,我似乎一点兴趣也没有,我的兴趣点,直接看仿古的蛋壳杯。高个子刘加东,一九九一年开始从事黑陶研究和制作,是中国黑陶艺术专委会的理事,首席设计师。除了常见的黑陶外,他制作有灰陶、褐陶、红陶、白陶等多个系列的两百多种产品,喏,那个白陶鬶,特别显眼,三脚圆肚,尖嘴突出,陶面圆润。
蛋壳黑陶杯,既然是标志产品,自然也是刘加东的研究重点。
我面前的这只蛋壳杯,薄如纸,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如蛋壳一样薄,名称定义就将这种黑陶的特征作了定性。我好奇,这么细腻的杯壁,使用粘土的颗粒直径应该极小极小,现代用丝网过滤一下就可以,那么,四千多年前,那些艺人如何过滤陶土?还有,陶的烧制温度在九百度以上,这蛋壳杯的下端居然有这么多的镂空?温度如何控制?如何雕刻、造形?即便现在,也需要极高的水平才能制作出来。无法想像。刘加东做的蛋壳杯,仿真度极高,他说,他的作品,如蛋壳杯、白陶鬶、陶豆等,已经被日本国家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博物馆等收藏,二○○三年,中国驻马来西亚使馆,还将蛋壳黑陶杯、龙瓶各一件,送给首相作生日礼物。
蛋壳黑陶杯,灰陶尊,我与它們倾情交流,我闻出了陶土中所散发出的那个时代的高度文明气息,一时陶醉。
七
东夷小镇,日照精心打造的滨海特色小镇。小镇由四个小岛屿组成,水印蓝天,绿荫簇簇,恰似黄海边漾着的一艘候风起航的帆船。走进小镇,东夷文化和海洋文化完美融合,日照的远古和现代皆扑面而来。
我住东夷小镇的得驿伴海庭墅,凌晨四点二十醒来,一看窗外,天空已经发亮,太阳就要升起。心里感觉有点奇怪,日照的天亮得这么早吗?躺在床上,再也不睡,听鸟声啾啾,也听偶尔传来的三两声鸡叫。
早餐时,建元兄问我昨晚睡得如何,我说了疑问,他一听就笑了:咱们日照,以前有句老话,更夫打更,不打五更。五更时天就亮了。
哈哈,我恍然,难怪,日出初光先照,日照的太阳真勤奋,比别的地方都起得早,那光,也是四千多年前灰陶尊上的日字陶文透过时空发出来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