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俊英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带给人们无穷的审美感受。高中生对这部名著不能走马观花、简简单单地阅读,或者仅仅停留在情节、主旨的把握上,这样就辜负了这部名著的美趣,所以,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审美阅读,让欣赏达到一定的境界,对文本的品读和挖掘达到一定的层次,让高中生的名著阅读水平得到提升。
一、抓住人物进行审美分析
我们知道小说三要素之一就是人物,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围绕人物展开的故事情节是最吸引人的,且是最能揭示主旨的要素,所以对小说人物进行审美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边城》的主要人物应该是翠翠,我们抓住了这个审美对象,就抓住了解读文本的关键。
小说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关于翠翠的凄美爱情故事。她是一个未经过世俗浸染的纯美女孩形象,翠翠体现出的天真烂漫、孝顺乖巧、质朴可爱、敏感细腻、羞涩懵懂、美丽善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么一个美好可爱的女孩本应有一个美好的归宿,为什么关于翠翠的故事到最后却是一个凄美的结局。
这就需要我们对著作中的人物进行审美分析,《边城》诸多人物之间存在误会、隔阂和人与人之间的谦让,爷爷起初并不知道翠翠喜欢的是傩送,让天宝提亲。顺顺误会爷爷使伎俩。翠翠喜欢傩送,由于羞涩难以启口。就这样使得事件迷雾重重,但翠翠依然没有明确的态度,天宝为了成全弟弟,外出做生意,不料出了意外。傩送为哥哥的死而自责,也外出做生意。所以,最后爷爷带着顺顺误会的苦楚,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死去。翠翠在渡口等着傩送回来。
虽然故事的结局是令人悲伤的,但人物在这个故事中体现的人性美深深镌刻在读者的脑海中,翠翠与爷爷之间,爷孙俩与渡客之间,顺顺和爷爷之间,兄弟俩之间都满溢出人性美。比如顺顺对翠翠爷爷虽有误会,但在爷爷死后,顺顺还是想把翠翠接回家。所以,我们对翠翠这一主要人物进行审美分析,就能一线串珠地品鉴著作中其他重要人物的人性美。
二、抓住语言进行审美品鉴
抓住人物语言进行审美品鉴,也是我们能比较快地抓住文本核心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边城》中我们抓住三处对话就能抓住审美的关键。
第一处是第四部分翠翠和傩送的對话,这是翠翠和傩送的第一次相见和语言交流,存在两处误会,一是翠翠误会了傩送的好意,把傩的话当成不怀好意。二是傩送误会了翠翠的意思,把她的话当成了一种好意。这里不管是好意误会成恶意,还是把恶意误会成好意,我们都看不到剑拔弩张的火药气,而是一种和善,我们看到了初识的两个年轻人之间单纯和善的关系。第二处是第五部分回家路上,爷爷和翠翠的对话。通过翠翠和爷爷的对话,我们看出了翠翠的爱情观,也看出了爷爷对翠翠的宽和和关爱。第三处是第六部分爷爷与卖皮纸的过渡人争持时,三个人的对话,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过渡人和爷爷的淳朴善良,人与人之间互让互重的美好关系跃然纸上。
沈从文谈到《边城》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通过对语言的品鉴,对人物对话的把握,我们能感受到人物所交织成的相互人际关系背后显示出的古朴清纯、自然宁静、人性纯善之美,从而进一步触摸到沈从文先生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抓住意象进行审美挖掘
在沈从文笔下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的世界里,除了塑造纯美的翠翠人物形象外,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还有“大鱼”这个形象,“大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在阅读时对这个意象进行审美品鉴、审美挖掘,对文本的阅读就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
傩送和翠翠的故事一开始便是在关于大鱼的调侃中开始的,调侃的对话让人感受到了傩送的关爱。翠翠对爷爷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大河里鲤鱼从翠翠口中道出,这里翠翠对傩送产生了喜欢之意。两年之后,送翠翠回家的人提到大鱼,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翠翠“抿起嘴唇笑着”可以看出对送他回来的人提到的大鱼以及这件事是惦念于心的,珍藏在心中柔软的角落,所以当人提起,不自觉地抿嘴而笑。
翠翠对傩送的情感在对提到大鱼的态度中逐渐清晰,逐渐明朗化。在第三个端午节来临的时候,爷爷提到天保送的肥鸭子,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故意说记不得。爷爷提到前年的大鱼,翠翠嗤地笑了。由此可以看出,当翠翠爷爷提到天宝时,翠翠是恼,并故意说不记得。当提到大鱼时,便嗤地笑了。这里的大鱼已经象征她与傩送的美好情感,并鲜明地体现了翠翠的情感态度。
为什么大鱼出现后就有了翠翠和傩送的朦胧爱情,作者又借助大鱼这个审美意象,让二者的爱情逐渐清晰化。探究大鱼审美意象是非常有意趣的。大鱼这个意象是有民族文化色彩的,生活在湘西的多是苗族人,“鱼”是象征爱情和多子的,在苗族服饰中会频繁出现交鱼纹图案。《边城》中“大鱼”的出现暗示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是有地方民族文化渊源的。
对名著《边城》的阅读,在把握人物、情节、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审美阅读的提升,会让思考更加深入,让阅读旨趣更加浓厚,进而让阅读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