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艳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信奉教师的讲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引领学生用身体、思维、情感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充分的感知、深入的体验,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活动 策略
活动教学能促进学生的直接体验,但教师过于强调活动目的,也过于关注预期结果的实现,对学生指导过多,导致活动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未能得到激活。然而,活动教学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建构性,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过程,形成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品质。但实际上,活动教学存在两个较大问题:首先,活动内容僵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缺少联系,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次,活动过于形式化,导致学生成为被演示的角色,学生疲于应付,其主体性缺失。
一、亲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学生要在数学活动中亲历活动过程,调动自己的感官体验,深化自己的感受,让思维与身体经验联系起来,逐步形成抽象化的概念。
如在教学《认识千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称一称一袋红枣的重量,然后观察秤面,说说从秤面上看到了什么,接着教师把1千克的大米装进袋子里,让学生拎一拎1千克大米有多重,用心感受一下不同的重量。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分组,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称出1千克的鸡蛋,然后拎一拎鸡蛋,并估计它的重量,数一数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学生只有通过观察,对数学活动产生一定的感知,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新旧知识得到重组,使得数学思维变得更加系统,而且学生能在假设的基础上提问、假设、验证,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二、促进学生的深入体验
小学生年龄较小,教师要引导他们用抽象的推理方式探究问题,并且让他们参与多种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師还可以通过操作性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学习。这样一来,新颖的数学活动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更有生机与活力。
学生的抽象能力较弱,所以教师要合理选择内容,或重组教材内容,将抽象的内容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实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充分感知,积极地参与活动。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的认知经验,并在参与活动中实现了从实际水平向潜在水平的跨越。
三、加强思维与情感的融入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长期“缺席”,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受到制约。然而,数学知识不是冷冰冰的,其蕴含于画面、情境及身体动作中,操作活动能让数学不停留于表面的热闹,而是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所以说,学生的发展依赖于活动中的身体参与,他们要用身心去感受、理解数学概念,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学生的外在身体与心理活动是彼此依存的,教师要将学生的感知与他们的思维活动相联系。如学生对千米、千克的认识不能仅停留于身体的感受,而是要通过深度的思维加工,实现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另外,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经历好奇、质疑的过程,触发他们的情绪波动,让他们产生精神的愉悦,从而主动构建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尊重他们的表达意愿,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产生积极学习的需求。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激活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地感知、探究,获得真正体验,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小林.合作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实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15).
[2]裴玉.探究式教学法对小学数学教与学效果影响的行动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3]卞志荣.从认知结构视角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物理教学,2012,(1).
[4]吉俊才.关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新课程小学,2015,(7).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