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宁,徐红彩
(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20 世纪90 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1],对社会发展、教育变革、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2012 年教育部[2]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指出,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党的十九大再一次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而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3]。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被提升到新的高度。2018 年4 月18 日教育部[4]又颁布《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迈向世界前列,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新要求。从学习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到以为国际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为发展目标,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理论指导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反思。1999 至2018 年的近20 年时间里,我国学者在教育信息化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对已有文献中的被引期刊、作者-机构、关键词、被引文献分别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此来了解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重要作者-机构、研究热点与前沿以及重要文献与研究主流,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信息化下一阶段的发展进行展望。
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全面性,研究者以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数据库为数据源,通过高级检索,时间选择“1999-2018”,文献类型选择“论文”,以“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篇名(词)=教育信息化”分别进行检索(搜索日期为2019 年3 月5 日),剔除会议综述、报告、广告、重复以及与研究主题完全不相符的文献,共获得论文910 篇。
本研究使用的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设计开发的CiteSpace(5.2 版本)软件。CiteSpace 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在CiteSpace 中得到的可视化图又被称为知识图谱[5]。
本研究将使用CiteSpace 软件对数据进行如下处理:首先,通过软件共被引分析功能生成被引期刊的可视化图谱、作者-机构的可视化图谱,以此来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参考期刊、主要研究者-研究机构以及各研究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其次,利用CiteSpace 的共现分析功能,对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此来探究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软件生成关键词的时区图,了解不同时期研究热点分布;再次,对关键词进行突现词分析,以了解教育信息化各阶段的前沿议题;最后,利用软件的共被引分析功能,形成被引文献网络图谱,来了解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重要文献,再利用算法提取聚类名称形成聚类图谱,了解该领域的研究主流。
使用CiteSpace 对期刊进行共被引分析,得出被引频次并将其可视化,用节点大小来表示被引频次的高低,节点越大,被引次数越多。同时通过共被引分析还可得出另一重要参数——中心度。中心度反映了某一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中心度越大,某一节点越重要。通过被引频次和中心度,可以帮助学习者和研究者快速定位重要文献资料来源。如图1 所示,被引频次排列前五位的包括:中国电化教育(386 次)、电化教育研究(332 次)、开放教育研究(141 次)、现代教育技术(132次)、教育研究(126 次)。以上五类杂志是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杂志,其中有四类是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期刊。中心度排列前五的有:中国电化教育(0.24)、电化教育研究(0.16)、现代教育技术(0.14)、教育研究(0.13)、中国远程教育(0.13)。国内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几本高质量杂志。
图1 期刊被共引可视化图谱
本研究还利用CiteSpace 软件针对研究者-机构绘制可视化图谱,以此来直观了解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者-机构以及各研究者-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如图2 所示,节点大小表示发文量。因此,在国内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发文量由大到小排列,前10 位依次为:陈琳、吴砥、郑旭东(华东师范大学)、杨改学、解月光、祝智庭、何克抗、任友群、陈耀华、黄荣怀。各位专家都是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人物。承担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主要机构包括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这几所国内著名师范类院校的教育技术学院。各单位之间没有直接的合作关系。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相对比较独立,并未形成区域性合作或跨区域合作。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学息息相关,主要研究工作都是由教育技术学领域专家和机构承担。研究者认为,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应该欢迎教育领域各方向的专家参与,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新的方法论和研究视角。
图2 作者-机构可视化图谱
CiteSpace 可以通过共现分析功能提取施引文献的关键词来呈现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节点越大,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由图3 可知,近20 年出现频次排列前20 的关键词依次为信息技术(55 次)、基础教育(48次)、教育技术(36 次)、智慧教育(33 次)、基础教育信息化(26 次)、高 等教育 信息化(24 次)、教育现 代 化(23次)、教育信息化2.0(22 次)、信息素养(17 次)、教育改革(16 次)、教育研究(14 次)、云计算(13 次)、高等教育(13 次)、教育公平(12 次)、远程教育(11 次)、教师专业发展(11 次)、区域教育信息化(10 次)、信息技术教育(10 次)、中小学教育(9 次)、教育发展(8 次)。以上也是近20 年来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将以上热点总结为五大类型:①不同类型教育信息化研究。主要包括基础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区域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是教育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我国研究者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并不是笼统的,而是依据各教育阶段的特征进行针对性研究。区域教育信息化是以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为研究对象,各个区域之间在政治、经济发展上存在差异,因此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截然不同。先区域发展,再以区域发展带动整体发展这是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措施。同时,各个地区教育信息化有各个地区的特征,各地区之间可以相互借鉴。②教育信息化意义研究。包括教育公平、教育发展、教育改革、教育研究、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流通,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可能。教育信息化真正意义在于为教育带来改革与发展,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必由之路。③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包括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2.0、远程教育。这些都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新的形态或新的教育方式。教育信息化2.0 是在教育信息化1.0 基础上发展而来,更加强调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而远程教育是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师生异地教学的一种方式。远程教育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产物,也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表现。④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云计算、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教育”属性,同时也具有“技术”的属性;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6]。因此,教育信息化研究离不开对技术的研究和探索,技术的运用是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⑤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与影响。包括信息素养、教师专业发展。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和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也提出新的要求。
图3 关键词共现分析图谱
通过CiteSpace 对关键词以时区图形式进行可视化,可以了解各个研究热点的时间分布情况。本研究以三年为一个时区,对关键词以时区图形式进行呈现,如图4 所示。由图4 可知,教育信息化研究大致可分为初步探索、全面探索和深入研究三阶段。
图4 关键词共现分析时区图
教育信息化初步探索阶段(1999-2002 年):由图4可知该阶段关键词主要为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改革。由此可见这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应用集中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各中小学校都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育原被称作计算机教育,最初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素养成为人才的必备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得到国家的进一步支持。2002 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总结了之前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建设所获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7]。通过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在这一阶段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聚焦于国外中小学信息化发展现状和经验的总结。如刘向永等[8]分析了英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技术教育情况,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总结经验。此阶段也有对国内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策略的探究。如张建洲[9]关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网络资源应用情况。陆天池等[10]对苏州教育信息化进展进行调研,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等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议与策略。这一阶段对外主要研究总结他国教育信息化应用经验,对内则对已有应用实例进行反思总结。
全面探索阶段(2003-2013 年):全面探索就是研究者将目光转向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在此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既包含理论研究,又包含应用研究。不仅有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研究,研究者还将目光转向高等教育信息化与区域教育信息化研究上。不仅关注学生的发展,还关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重要议题。
在理论研究上,很多学者开始关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而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另一方面,研究者还关注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的运用与整合。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不同,信息化教育只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但是教育信息化强调用技术改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在发展初期,教育信息化关注的重点是技术是否在每个课堂都得以运用。但在技术使用的过程中,学生忙于操纵技术寻找资料,并未在这一过程中深入思考[11]。很多研究者敏锐地注意到这一问题,将目光转向学生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上。利用信息技术革新传统教育,起到核心作用的是教师[12]。所以要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教师队伍必须接受革新。因此,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研究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重要方面。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初期,各地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到此阶段,研究者将目光转向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中小学师生信息素养发展情况等方面的调查。根据文献分析,区域教育信息化研究包括发达地区,也包括欠发达地区。从中可以看出教育公平一直存在于教育信息化研究中。
教育信息化深入研究阶段(2014-2018 年):这一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逐步成熟,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逐渐走向创新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研究也逐步深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产生,我国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教育与技术的关系。过去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在原有的教育结构与形态基础上使用技术,利用技术提高效率和培养人才。但是这种形式并不能为教育带来实质性改变。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催生了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2.0 等一些新的概念。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13]。智慧校园为智慧教育服务,核心内涵就是以人为本,以学习者的创新型发展为核心目标,利用技术整合资源,提升学校教学[14]。教育信息化2.0 是2018 年提出的新概念,是教育信息化1.0 发展基础上的全新阶段,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可知,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是层层递进的。从最初的理论研究、学习国外经验,到以国内教育实践为基础进行调查分析,再到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内涵,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一直在发展并不断深入。
研究前沿被定义为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表现出研究领域的新趋势、新领域、新主题[15]。利用CiteSpace 提供的膨胀词探测技术和算法,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词(突现词)从大量的关键词中探测出来,揭示某领域的研究前沿[16]。在已有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通过突变检测,共有13 个关键词被识别出突变系数。各突变关键词起止时间分布如图5 所示。通过图5 可以发现,1999-2003 年研究前沿为信息技术教育;2003-2008 年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教育研究、远程教育;2009-2014 年为数字化校园、云计算、高等教育信息化;2015-2018 年为智慧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而教育技术从1999 年开始到2008 年结束一直是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前沿,历时最长。
1999-2008 年,“教育技术”是研究前沿,主要因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教师队伍来使用这些设备,造成严重的浪费。人才的匮乏阻碍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家需要能够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理论结合,实现信息化教学、教育平台以及软件开发的专业人才。教育技术培养的人才既有技术能力,又有理论基础,满足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这也推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将研究焦点转向教育技术。
图5 突现关键词起止时间分布图
由图5 可知,在2012 年之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重点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上。2012 年开始,高等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焦点。高等教育信息化成为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突破口。这一阶段有研究者将目光聚集国外,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如秦炜炜[17]从国家、省区、大学三个维度对加拿大信息化战略进行探索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也有学者将目光聚焦国内已经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校。周红春[18]以几所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为例,探索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智慧教育”从2015 年开始出现突变至今,一直是教育信息化领域研究前沿。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教育与技术融合创新的产物。对智慧教育的重视代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者已经意识到技术对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将研究焦点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研究转向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的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从2016 年开始成为近几年的前沿议题。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技术在教师培训中的运用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更多平台与资源,同时也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在教师能力上,技术实现了从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到提升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的转变。技术与教育能否真正实现深度融合并达到创新,教师专业素养也是一大影响因素。
通过对文献的共被引分析可以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或关键文献。CiteSpace 将大于0.1 的节点视为关键节点[19]。这些关键节点可能是某一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或提出重要理论的文献[20]。本研究提取出了5篇关键节点文献,如表1 所示。其中有三篇关键节点文献与智慧教育相关,可见当下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对智慧教育十分关注。三篇关于智慧教育的重要文献关注点各不相同。陈琳的《面向智慧教育的微课设计研究》关注的是智慧教育课程设计。微课与智慧教育都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因此二者有结合的可能。微课为智慧教育课程的设计提供新思路。陈耀华的《国际智慧教育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从国际视角剖析韩国、新加坡、美国智慧教育发展战略优势和劣势,进而总结出对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的有益启示。杨现民的《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提出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背景之下智慧教育的全新内涵与特征,认为教育信息化是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的教育生态系统;祝智庭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与何克抗的《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 都是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比较重要的经典文献,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内涵、特征以及研究进程和未来展望进行了系统论述。杨晓宏的《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效益评估研究》虽然被引频次不高,但也属于关键节点。“农远”工程的启动,促进了城乡、区域中小学优质资源的共享。通过教育信息化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是一项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其效益关乎教学质量,应该予以重视。而这篇文献成为重要的文献,体现了我国对农村教育信息化实现与发展的重视。
表1 关键节点文献
本研究在文献共被引关系基础上,利用关键词术语聚类和“LLR”(对数似然率聚类算法)提取聚类名称,共生成18 个聚类。生成的每个聚类都有一个聚类编号,且聚类规模越大,编号越小[21]。因此,本研究从中框选出了前5 个规模较大的聚类。如图6 所示,规模较大的前5个聚类分别为:#0 智慧校园、#1 教育信息化评估、#2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策略、#3 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建设、#4 教育现代化。LLR 算法提取的聚类名称反映的是某个研究领域的研究主流[22]。由此可见,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研究主流为以上5 点。
图6 共被引文献聚类视图(部分截图)
智慧教育是近几年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的前沿,智慧校园是智慧教育实施的重要场所。通过进一步文献分析可知,研究者一方面关注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关注智慧校园的建设策略。智慧校园、智慧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标志。从教育信息化评估是研究主流之一可以看出,研究者不是盲目关注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质量也是重要内容。资源整合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一大瓶颈[23],虽然当今信息技术发展为资源整合提供可能,但是资源也有优劣之分。各类资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教育实践者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成为研究主流。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得以发展的基础。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这些技术相比于传统技术,更强调交互性、灵活性和个性化。新技术赋予教育信息化以新的内涵,如何促进新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创新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要实现的目标,而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又是主要途径。教育现代化总是指引教育信息化研究。因此,教育现代化也是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的主流。
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在过去的20 多年里取得大量成果。在新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应更具有中国特色,同时还应该向国际教育信息化研究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一方面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应该助力我国教育问题的解决,如教育研究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研究应该关注我国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因此,本研究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有如下三点展望:
第一,从我国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关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教育公平问题是教育领域一直探讨的话题,但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一直未能实现。目前我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还存在严重的不均衡。但根据文献分析可知,教育公平在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还不是前沿议题。新时代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该要求实现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实现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可能。扶贫先扶智,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扶贫领域得到新的发展。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在教育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缓解了教育资源短缺带来的代际贫困。而教育公平这一概念是广义的,不是消除贫困就是实现教育公平。每个个体获得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另一表现。因此,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上任重而道远。
第二,关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从1.0 时代迈向2.0 时代。1.0 时代的特征是技术在教育领域如何被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运用,以促进教育的效率。2.0 时代的特征是关注技术如何更好地变革教育,使得教育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真正意义所在。从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基本停留在技术如何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上。教育信息化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发展,当今,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普及。但是通过实践调查发现,这些技术都只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装饰品”。新兴技术的运用并未对学生、教师以及教育教学带来真正实质性的变革。探索技术与教育如何真正融合,从而促进教育的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培养新时期发展所需的人才,是我国研究者在下一阶段研究中应该关注的问题。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学者对智慧教育的研究比较重视,说明我国已经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从而促进教育创新发展这一议题上。未来将在这一议题上深入研究,实现技术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师培训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与创新。
第三,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合作研究。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研究都比较独立,并没有形成跨区域、跨学校的合作。实现区域、校际合作,融合多方面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研究经验,有助于开拓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视野,突破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