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俊伟,李进军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当前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空前重视,生鲜电商快速崛起,加之国家利好政策持续推动,我国冷链物流正步入快速增长阶段。2018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近3 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4 700亿元[1,2]。冷链物流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亟需大量高素质冷链物流人才的支撑。同时,随着近年来新零售等新商业模式的涌现,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不断引入冷链物流领域,冷链物流发展呈现新特征,产业发展对冷链物流人才的素质和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冷链物流人才缺口严重,尤其是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且主要集中于肉禽类产品、速冻食品、果蔬、餐饮、商超、生鲜电商、医药等领域。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是一种需要对物流、食品科学、生物工程、制冷技术等专业知识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综合运用的复合型人才。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3],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根本路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实施产教融合,瞄准产业发展需要,推进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缓解当前人才供给不足值得深入思考。本文以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为基础,分析产业发展对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的需求,设计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以期为我国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包含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采购管理三个专业,截止2017年,设置高校总数达570所,但尚未设置冷链物流专业。目前本科阶段冷链物流专业教育总体滞后,仅少数学校依托制冷及低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冷冻冷藏工程等专业开设冷链物流的相关课程,并设立冷链物流方向[4]。依托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开设冷链物流方向的院校情况具体见表1。
此外,上海海洋大学设有物流管理(食品物流管理方向)专业。综上,目前我国冷链物流专业教育的设置院校主要集中于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珠海、郑州等冷链物流需求旺盛的一线城市。这些学校主要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四川旅游学院、广东科技学院、河北牧业经济学院为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合作企业涉及生鲜冷链物流、医药冷链物流、食品冷链物流以及制冷设备企业等。
表1 依托物流类专业设置冷链物流方向的主要院校情况
定位于培养研究型还是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院校虽多定位为应用型,但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沿袭老牌本科院校,过多强调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5]。同时,当前新零售、社区生鲜O2O、冷链宅配等新业态、新模式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对高校冷链物流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新的要求。但多数学校为打造冷链物流专业方向,多通过在一般物流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冷链物流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与冷链物流产业链、创新链对接不足,脱离行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要。再者,我国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面临师资不足,专业教师大多缺乏食品科学、生物工程、制冷技术等专业知识储备,缺乏行业经验,对企业冷链物流系统运营管理的认知和理解不够,尤其是双师双能型教师缺乏,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较大。此外,我国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由于冷链物流实验室较一般的物流实验室涉及的专业领域更多,系统集成的复杂度更大,且前期投入与后期运营成本都很高,这影响了国内高校冷链物流实验室建设的进度。目前仅广州大学、广州工商学院学院等少数院校建有较为完善的冷链物流实验室,大多数学校的现有实验条件难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当前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主要集中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企业兼职导师受聘等方面。企业参与冷链物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毕业论文选题、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的合作不足,学校对接企业的深度、广度不够。同时,一些学校的校企合作形式重于内容,校企双方未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由专人负责推进或者组织定期开展工作研讨,导致校企间建立合作关系或挂牌为实习基地后,缺乏实质性合作内容或推进事宜。此外,冷链物流活动自身的特殊性也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如学生实习中,低温工作环境下御寒服装的准备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再如部分食品安全要求较高的冷链物流企业,如奶制品企业等,为保障产品的食品安全,对学生进企业实习实训也持保留态度。目前,基于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我国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总体水平较低,企业主体地位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目前我国物流从业人员达2 890万,每年新增岗位130万个,每年物流类专业毕业学生20万人,物流人才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缺口较大。冷链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时效性要求更高。较普通物流作业活动,对产品收发、分拣、包装、配送等环节效率要求更高,需要更多的人力来支撑。同样的配送标准,冷链物流人才需求量增加20%以上[6,7]。因此,在当前主要通过增加人力提高物流效率的背景下,冷链物流人才缺口更大。此外,我国人均GDP已突破8 000美元,冷链物流需求正处于迸发期。且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冷链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广东、福建、河南、山东、海南等省也相继发布地方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将带动冷链物流产业投资、加速产业升级[8]。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根据《2018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分析报告》预测,未来3-5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年复合增速将超20%,尤其是生鲜电商市场复合增长率达49%[1]。公共冷冻仓储设施将以每年约24%的速度增长。据估计,按照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综合流通率20%计算,未来至少需要30万以上的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6]。
随着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不断加速升级,向智慧物流方向发展,这对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当前新零售、冷链宅配、同城冷链需求快速增长,客户订单呈现小批量、多频次和个性化的特征。电动冷藏车、冷链包装、社区微仓等新技术和新模式迎来快速发展。同时,随着易果、京东、盒马鲜生、超级物种、无人零售业态的发展,带动冷链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与自动化设备的快速发展,冷链物流迎来新的机遇[8,9]。因此,新时代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应更加强调关注大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智能优化算法设计能力、新零售商业运营管理能力等,让学生掌握基于运筹学的优化方法与基于数据科学的商业分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主动加强同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第一,构建校企合作组织机构。(1)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一般由学校就业中心指导,二级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指定专门人员负责与企业联系、对接,完成校企合作模式的商定、合作合同的拟定等,推进校企合作事宜。
(2)成立冷链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开展校内外导师遴选、评估以及校企合作重大事项的咨询、指导。
(3)建立合作机制。商定校企双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合作计划,听取合作进展情况汇报,检查、监督合作项目的落实情况,协调、处理合作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创新校企合作内容。(1)校企双方共同打造冷链物流创新班或定向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制化培养冷链物流人才。广东科技学院与广州工商学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广东科技学院与东莞江南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创建了冷链物流创新班,依托公司拥有的东莞地区最大冷链库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场地。广州工商学院与深圳递四方物流有限公司建立“递四方”定向班,校企双方合作编写教材,并设立递四方奖学金。
(2)依托企业建立稳定的冷链物流实习、就业基地。通过实习就业基地一体化建设,拓展学校的办学资源,开展工学交替的开放式教学。企业根据学生实习表现与综合素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初步构建以实习促进就业的良好运行机制[5]。目前冷链物流专业方向的办学院校在此方面都做出了积极探索。如湖北经济学院与中百集团共建有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临沂大学与荣庆物流合作共建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方向)专业,学生大四校企实训课程结束后,将推荐所有参加过实训的学生到荣庆集团旗下各企业或与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其他企业(多为外资企业)带薪实习和就业,力争100%就业。广州大学与中国邮政广州分公司、广东新供销集团公司、广州铁路局集团公司、广州嘉诚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华新商贸集团公司和安得物流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推动学生实习、就业。
(3)共同设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协同解决物流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与管理问题。目前广州工商学院与广州拜尔空港冷链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签署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暨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先进标准体系试点项目产学研合作,且发布了冷链物流行业首个团体标准《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通用作业规范》,已在5 000家冷链物流企业中推广。此外,该校还与广州拜尔冷链聚氨酯有限公司签署广东省地方标准《冷藏车箱效能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冷藏车效能测试方法》编制的产学研合作。临沂大学与荣庆物流共建“荣庆物流学院”、共建“中国冷链物流协同创新中心”、共建山东省商贸物流研究中心。广州大学也在荣庆物流设立科研基地。
(4)协同开发课程教材、课程,推动教学改革。企业提供素材,为更新冷链物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含课内实验和相关实训)提供方便。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实施《冷链物流综合实训》实践周。同时,鼓励企业方参与学校物流教材编写,联合出版教材。如广州工商学院与行业协会、冷链物流企业已合作编写教材《冷链物流管理》、《冷链与食品安全》、《冷链物流技术》、《冷链物流管理实验实训》等特色教材。此外,校企协同开展课堂教学改革[10]。
(5)利用物流企业硬件设施,建设开放型物流实验室,改善物流专业实践条件。北京物资学院与华人物流共建冷链物流实验室,将学校的科学研究与企业的现实需求联系在一起。
针对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存在食品冷链物流师资紧张,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比较缺乏,教学偏重理论,教师对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前沿知识和理论了解和掌握不够,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科研与产业结合度不高,科研转化成生产力的效果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11]。“引”“育”结合,是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双师双能型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一,引进方面。(1)编制范围内的博士或副教授以上职称人才的常规引进。随着高校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优秀人才引进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之物流博士教育起步较晚,食品冷链物流相关专业方向的博士数量引进难度更是偏大。因此,建议根据食品冷链物流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招聘专业范围,从物流类专业拓展至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统工程等理工类学科。理工类专业背景的博士总体而言,动手实践能力强,有助于后期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面向社会招聘编制外合同制专任教师。这类招聘重点面向具有行业经验的食品冷链物流实践者,在学历要求方面可适度降低,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实行绿色通道。各学校可根据食品冷链物流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针对性地从相关行业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从业者。如重点打造餐饮冷链物流专业方向,则可以招聘具有餐饮配送管理、食材溯源管理经验的从业者。
(3)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可以有计划地聘请物流行业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或校外指导老师;可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企业聘请高学历、高职称的专家作为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等;可聘请相关权威专家作为食品冷链物流专业方向的建设兼职顾问,实行年薪制,让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科发展规划、科研项目申报等涉及专业发展的重大方向性问题上给予常年指导,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可借鉴上海电机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关田IE工作室”,工作室由拥有日本IE士资格的关田铁洪教授领衔,相关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主要从事理论教学、技术应用研究和企业现场改善指导等工作。该校同时聘请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马卫民教授为物流管理专业特聘教授。四川旅游学院柔性引进2018-2022年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西南交通大学物流研究院院长张锦教授作为该校冷链物流专业学科带头人也不失为有益的尝试。
第二,培育方面。(1)鼓励教师走出去,拓展视野、提高技能。眼界决定境界,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必须鼓励教师积极走出去。①参观、学习其他高校食品冷链物流课程设置、实验实训以及人才培养模式。②鼓励教师进食品冷链物流企业,深入一线,从制度上规定年轻教师每年必须在企业工作一定的时间,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③鼓励教师参加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等国内重要物流类会议,以及参加INFORMS(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协会)年会、POMS(生产与运作管理学会)年会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不断提升教师的学术视野,了解专业前沿。④积极走出去与地方政府合作,参与地方食品冷链物流业发展的相关实践项目。
(2)实施中青年教师成才工程[12]。①实施中青年教师进修、交流和访学计划。鼓励中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地方政府挂职学习。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派遣优秀专业教师访学、进修。②实施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对新进入的年轻教师配备副高以上职称的骨干作为指导教师,同时要求其必须每学期旁听优秀教师一定课时量的课程。此外,开展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尤其是针对慕课、微课等课程形式进行培训。③实施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定期举办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科研选题等方面的培训,同时组建科研团队,形成学术梯队,协同展开科学研究。④实施中青年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组建服务行业、服务地方政府的科研团队,重点对接食品冷链物流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1)构建“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冷链物流管理与工程应用能力为导向,将实践教学分为认识性、技能性、综合性与研究性四个阶段,构建“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13],详见图2。第一阶段侧重认知性的参观实习,直观了解冷链物流运作流程,对冷链物流管理有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侧重技能性的实践教学重点开展物流相关软件与工具的学习,主要包括两大类:基于运筹学的冷链物流系统优化软件及求解工具,如MATLAB、Lingo、CPLEX及各类智能优化算法等;大数据分析相关的软件及方法:R语言、python、机器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工具与方法运用能力。第三阶段综合性阶段,基于企业现实问题进行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由企业导师指导完成。最终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企业专家和校内专家共同评议。第四阶段即研究性的实践教学,通过学生参加各类物流竞赛、科研项目综合运用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2)构筑完善多元化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促进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应用型,鼓励学生结合冷链物流专业知识自主创业,实现创新创业人才与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相互促进,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根本目标,以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训为支撑,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依托,以创业大赛、大学生科研项目为牵引,整合学校内外各种创业资源,构建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孵化三个平台的链条式创业教育体系[14,15]。
图2 “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3)搭建大学生科创项目为载体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鼓励学生自由组队参加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学生基于比赛,深入企业、深入行业,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助推人才培养。学生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座谈,使研究团队更加深刻和直观地认识冷链物流的作业流程、运营模式和成本管理等,有助于将项目研究成果真正落地,使成果具有实践指导价值,让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同时,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场景的科研,有助于通过项目研究应用、整合与提升专业知识的学习。
目前已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冷链物流专业工作组推进冷链物流专业的设置。同时山东、厦门、海南等地发文要求鼓励高等学校设置冷链物流专业,并强调依托校企合作推动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当前冷链物流产业蓬勃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方兴未艾。因此无论从政策环境、产业需求还是技术与商业模式革新都迫切需要加快推动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本文基于我国目前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供需情况,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想,从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方面设计应用型冷链物流培养的路径,以期为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