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秀娣
我们发现,在多起严重危害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的“虚假”学术成果背后,不是没有完整的评审制度和严格走完的评审流程,而是评审结论被“权威大牛”评委的失误评判所误导。
首先,“虚假”科技成果靠着“权威大牛”的“首肯”成了“皇帝的新衣”。
其实大多数业内专业人士心里清楚,正是由于“汉芯一号”成果鉴定中“权威大牛”对此的极高评价,才使得“汉芯系列”处于无人胆敢质疑的地位,也正是“权威大牛”的一言九鼎,使得学术打假事件大费周折。
其次,学术评审中的“一言堂”为学术不端者提供了投机钻营的“空子”。
学术不端者要钻学术评审的空子,搞定“权威大牛”一定是首选。在当今国内学术圈“傍大款”流行的风气下,虽然在学术评审中专家评委必须独立评判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在現实中,专家评委往往都不愿和“权威大牛”的观点相左。理由很明显,因为专业领域顶尖就这么点大,谁得罪了“权威大牛”,谁今后的发展和利益就可能会受损。所以,即使专家评委中有人对“权威大牛”的评审结论心存异议,却很少有人会“挺身而出”。
再次,依法追责是遏制学术评审中“权威大牛”不当影响的制度保障。
减少学术评审失误,杜绝学术腐败滋生,依法追责是根本。对学术造假事件,除了对学术造假的“始作俑者”依法制裁外,对相关的专家评委也必须严肃追责。相信只要专家评委人人履职尽责,学术评审就会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