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湘玲
1969年的一天,在北京某监狱的院子里,犯人们被集中在一起,他们大部分都低着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监狱长一边环视着他们,一边大声说道:“你们当中有会干水泥活的吗?”他的话音刚落,一名戴眼镜的中年人立刻举起右手高声回答道:“我!”看中年人一副书生的模样,监狱长有点怀疑,但看在他是第一个举手的,就带走了他。
几天后,监狱长又一次集合了他们。和上次一样,监狱长大声问道:“有没有人会做腌青椒?”“我会!”又是戴眼镜的中年人第一个举手。监狱长半信半疑:“你真的会?”他肯定地点点头。于是,他又一次获得了短暂的“自由”。
第三次,第四次……他依旧是第一个举手的。
他就是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话剧导演英若诚。英若诚家世显赫,祖父母是晚清的皇亲国戚,父母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本人入狱前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
1968年,英若诚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抓进了牢房。刚开始时,从小在亲王府长大的他,根本无法接受成为阶下囚的事实。更让他感到窒息的是,面对这暗无天日的生活以及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相继有绝望的犯人疯了或是自杀。当他一次次徘徊在崩溃的边缘时,外面的妻子和儿女成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他默默为自己打气:我绝不能重蹈他们的覆辙,得靠自己把握一切机会生存下去,争取早日回到家人身边。
不久后的一次集合时,他看到有手艺的狱友会被监狱长叫去干活。为了能呼吸到牢外的空气,他开始虚心向狱友们请教,学习他们的各种技能。第二次集合时,他成了举手最快的犯人。此后,他举手的速度一直是最快的,也正是因此,监狱长记住了他,给了他很多享受“自由”的机会。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岁月时,儿子英达曾问他为何在狱中还能这样积极。英若诚语重心长地说道:当时的生活是一场悲剧,但我偏要当成喜剧演。第一个举手,就可以让别人最先看到我并知道我的积极,这意味着我可以更容易得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