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角下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对策研究

2019-09-03 13:14文宽徐飞邹泽豪辛鑫蔡楠萍陈浩
武术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新型城镇化高校

文宽 徐飞 邹泽豪 辛鑫 蔡楠萍 陈浩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转变不可逾越的阶段,新型城镇化地区的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城镇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文章调查了新型城镇化地区中部分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探究高校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策,并为新型城镇化下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高校 民族传统体育 对策

1 前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1】新型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带来经济的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2015年9月18日明确,我国将扩大新型城镇化试点范围。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框架下,经济平稳高速发展必然会对传统文化造成双面甚至是多面的影响。【2】

同理,对传统体育文化和传统体育项目及其价值体系的冲击在所难免。关键问题是传统体育文化如何调整、适应并保持自身的文化精髓。我国传统体育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但民间的体育文化特性有加快消失和异化的情况,文本研究表明,不少传统文化的体育内容逐渐淡出主流体育文化,维系这类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出现销蚀迹象。文化的传承机制在新的时代语境和新的战略框架下出现了主动和被动的“适应”问题。因此,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很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多种途径和手段,其中学校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已很多,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研究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文章并不多。因此,文章将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浅析城镇化地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今后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以陕西省三个正在城镇化建设地区(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中的高校(陕西理工大学、安康学院、商洛学院)作为调查范围,主要调查上述高校在校大学生、相关领导和教师等。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数据库查阅有关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研究文献多篇,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2問卷调查法

遵循问卷设计的原则,根据研究目标和需要,设计《关于在校生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调查问卷。本次问卷发放采用随机发放原则,向三所学校的在校生发放500份电子问卷,其中向体育学院学生发放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非体育学院学生发放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

2.2.3访谈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走访部分专业教师、领导和爱好者等就本研究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

2.2.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回来有效问卷数据和资料进行相应统计学处理。

2.2.5逻辑归纳法

将文献资料、调查数据、访谈结果运用逻辑分析法进行归纳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与建议。

3 结果与分析

3.1课程设置

根据数据统计,调查的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同小异,可分为以下几个项目:武术套路、散打、舞龙、舞狮、跳绳、毽球、中国象棋、围棋、安塞腰鼓、拔河。其中武术套路是在校生普遍接受的体育教学项目。散打、舞龙舞狮、毽球、棋牌、安塞腰鼓则是体育学院学生的选修课程。散打、武术套路是非体育学院学生的选修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内有课程设置,设置的学时为一学期30 - 48学时不等。体育学院学生必修课为武术,选修课有散打、舞龙舞狮等6门选修课。非体育学院学生的体育课统一为大学体育与健康课,并不单设体育选修课,但可以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中选择选修项目,其中选修项目中只有两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高校内开设内容单一,开展不平衡,体育学院教学开设的多,非体育学院开设相对较少。

3.2 师资力量

承担民传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开展民传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效果。民传体育在高校正常而有效地开展,师资是重要构成因素之一。

被调查的高校教师共有66名,承担民传体育教学的教师职称结构较低,数量较少。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助教1人。

经过调查,民传体育专业教师主要以武术类为主,大部分教师不是民传专业毕业的,而是通过专门培训从事民传体育教学。原因有二,其一是高校虽然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开设的课程较为单一,主要以武术类为主;其二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专业出身的教师数量还是有限,难以满足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和理论的教学。

3.3 体育场地器材现状

目前,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基本可以满足学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场地用地,例如:散打、跳绳、毽球、拔河,这些项目对场地要求都不高,所以民族传统体育用地可以与现代体育场地实现共享。然而还有部分项目,例如:武术套路、舞龙舞狮和安塞腰鼓,这些项目对器材要求就相对较高,学校在器材上的购置量少无法满足大部分学生课堂教学的需要。如散打拳套、护具、武术刀剑棍等不齐全或陈旧,像这样的专门器材还是不够用,表现为数量有限质量难以保证。因此,目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现状不容乐观,限制了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器材资源不足的问题,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学校内的开展与普及。

3.4 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情况

3.4.1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了解程度

通过调查体育学院和非体育学院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了解情况,比较分析不同群体学生的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

体育学院和非体育学院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完全了解的比例仅占7.00%和1.52%,完全了解的程度都很低。而对民族传统体育了解的比例分别是49.00%和2.02%,可见体育学院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情况比非体育学院学生好。另外,在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中非体育学院学生占35.35%。总体来讲,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程度表现相对较低,表明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内的普及程度一般。

3.4.2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途径

通过调查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途径,可以反映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内的传播途径,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和传播方式等。表1高校在校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途径( N=496)

调查结果表明(见表1).体育教学(65.93%)和网络媒体(65.32%)是本校学生获得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教材这条途径了解民族传统体育仅占12.30%。通过了解途径直接反映出,民族传统体育教材使用率低,学生了解途径主要是通过体育实践课教学以及网络媒体。

经过了解调查的学校得知,相关教材是学生白愿购买,学生基本没有使用教材的习惯,教师也没有给学生上过民传体育理论课程,都是实践课时介绍式的给学生讲解相关民族体育文化。学生了解民传体育的途径主要集中在体育实践课教学和网络媒体,这样不利于民传体育文化的传播,对学生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高校内应利用高校学习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通过多方面渠道获得民传体育知識,如在高校内编写针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的教材或者校本教材、校园内设置宣传栏、在图书馆增加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书籍等方式,目的在于在实践和理论的共同学习影响下,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意识的培养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3.5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活动现状与分析

以2018年陕西理工大学组织参与校内外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活动的情况为例,通过走访调查统计,可以看出学校组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数量以及基本情况。

根据表2可知,陕西理T大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比较少,是以武术为主要的参与项目。武术和散打竞赛项目以体育学院为代表,跳绳和拔河活动为全校大部分学生参与,可以看出全校学生都参与的项目只有跳绳,拔河两个项目,项目单一,活动开展不够丰富。

被调查的其余两所学校也有相同的情况出现,高校在民族传统体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方面明显感到疲软,表现出没有与社会社区接轨,社会活动参与度不够,只是在高校内部和高校校际之间开展民传活动,从文化流动的理论来看,文化的纵向流动不流畅,导致文化传承与保护受到制约。

3.6体育学院和非体育学院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情况及分析

学习情况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对待民族传统体育学习的动机、态度以及认知的层次,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以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看法有着根本性的转变。通过对比分析体育学院和非体育学院两类人群,可以得知体院和非体院学生在学习传统体育的现状,更具现状提出相应的改动策略。

3.6.1学生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的学习动机分析

体育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它对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活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9】。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知学生的学习动机情况。

考核简单容易拿到学分是体育学院学生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最主要的动机,占65.00%,排在第二位的是个人兴趣爱好,占59.00%。而通过学习来了解民族特色仅占12.00%,说明体育学院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动机属于外在动机,很多学生抱着为了容易拿到选修学分的动机去学习,导致体育锻炼行为不佳。

个人兴趣爱好是非体育学院学生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最主要的动机,占77.35%,其次是增加体育运动知识,占57.58%。由此可知非体育学院的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学习动机是内在动机,有助于非体育学院学生学习民传体育。

个人兴趣爱好和增加体育运动知识是学校学生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动机,该学习动机是内在的,不稳定的,受外部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大。

3.6.2学生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分析

通过调查学生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频次情况,可以比较得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学院和非体育学院的开展程度不同,学生练习时间有差异。

体育学院学生每周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1 -2次的人数最多,占75.00%,活动时间选择在每次60-120 min的人数最多,占93.00%。非体育学院学生几乎没有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占71.21%,同时,活动时间选择在每次30-60 min的人数最多,占62.88%。可以看出体育学院学生参加民传体育活动频次远大于非体育学院学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学院开展现状的优于非体育学院,活动在全校开展的不平衡,缺乏普及性。

4 新型城镇化地区的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l)学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含有本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2)开展方式主要是以教学课的方式为主,另外还有一些比赛,表演活动。

(3)在校内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器材陈旧,竞赛表演活动层次单一,可供同学们选择的项目较少,开展不平衡,体院和非体院教学时间和内容差异较大,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内的普及。

(4)民族传统体育走出校园,走向城镇社区基本没有实现。与新型城镇化结合度不够,导致高校产出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文化横向流动不流畅。

5 新型城镇化地区的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对策

5.1 完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

政府应当利用法律手段建立起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民间成立文化传承和保护机构,宣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大众的文化认同感和白豪感,树立起文化白信。

5.2加强政府对城镇化地区民族体育的投入

当地的文化部门应当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以保护和文化引领,吸引社会资金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和开发,落实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举措。例如:支持民办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组织的建设,积极承办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在公园晨练地区引领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活动等,让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地区特有的文化标签。

5.3 支持文化传承人走进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以地域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走进高校,作为本地区高校一种文化特点,先在高校内将本地区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内开展起来,可以邀请文化传承人在校内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们加深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5.4规范民传项目的竞赛规则,完善竞赛体制

带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开展广泛的竞赛活动,首先要将项目竞赛的规则统一起来,其次要做到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培养工作,最后要组织竞赛委员会商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的开展方式方法。

5.5 引导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和城镇社区之间的深入开展

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大众,服务城镇社区.如果建立起高校与城镇社区之间常态化的交流機制,对民族传统体育更好的走入城镇社区,建设城镇文化具有良性的作用。例如:高校开展文化活动时,可以邀请民间传统体育组织加入。城镇社区开展活动时也一样,彼此交流合作增多,会带来民族传统体育热,既有利于普及民族传统文化,也有助于高校和城镇社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思考。

6 讨论

新型城镇化是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转变不可逾越的阶段,城镇化水平已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4】城镇化虽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也对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破坏了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带来了民族文化生存危机的严重问题。追求城镇化生活的一代人,渐渐远离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轻视和不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使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

因此,我们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目的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然而,不尽人意的是,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传承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岌岌可危。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辩证地看待新型城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带来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提供了新的空间。新型城镇化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是历史文化特色保护、传承和创新的根据地。[5]一方面,城镇化地区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并未消失,而是受到了冲击并被人们忽视。另一方面,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现代化空间,出现了新的文化交流基地,表现为人口集中,资源共享。城镇化中的现代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在碰撞中交融,在交融中得以保留和传承。

新型城镇化地区的高校教学改革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模式。高校是文化传承的基地,新型城镇化地区的高校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上愈发体现出文化传承的作用和历史使命感。

因此,作为新型城镇化中的高校,应当积极将本地区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保护的重点,积极开发和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与现代体育教学一起,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更多的现代化元素以适应城镇化的发展。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文章仅是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探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新型城镇化地区的高校中的开展对策,既为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开展更有价值,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荣宏庆.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现代经济探讨.2013(8):59.

【2】李凤桃.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亚军详解《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整体谋篇布局都是围绕“人”展开【J】.中国经济周刊,2014(14):52-54.

【3】李梁,鲍志宏,季浏.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与激发的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4(3):73-76.

【4】于晓磊,廖汝雪.文化遗产中新型城镇化的历史经验探索——以唐闸历史工业城镇遗产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7):8287.

【5】侯玉兰,冯晓英.城市社区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256.

【6】范石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代性变迁与民族性传承的互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6264.

【7】汪全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研究——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引起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12 (2):13-16.

【8】汪全先,葛小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取向研究——基于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启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6):104-108.

【9】徐晓形,王维.文化认同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6(2):2226.

【10】梁干强,马燕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卟体育科技,2010(2):2831.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新型城镇化高校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