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消防日志

2019-09-03 02:06曹晋陈肖
航空知识 2019年6期
关键词:沁源飞龙护林

曹晋 陈肖

烈火,濃烟,这是他们的工作日常。图为米-26机组准确无误将水撒向火点。

2019年三四月份,四川凉山、山西沁源、江西景德镇等多地发生了森林大火,其中凉山的山火更是无情地夺去了31名消防人员的生命,引起社会各界对森林消防的广泛关注。在这多起森林大火中,还有一个身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飞行在火场之上,撒下一桶桶生命之水的直升机。

在中国航空护林、森林消防领域,有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有着三十余年的航空护林与森林消防经验,他们的身影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们运行着全世界最大的直升机,他们叫做中国飞龙通航。今天的故事,就从四月份发生在山西沁源的森林大火说起。那架由应急管理部调配指挥,由飞龙机组执飞的米-26直升机,与其他参与灭火的各型号直升机协同,配合地面消防人员,一同向熊熊燃烧的山火挺进……

他们的光鲜不仅在于这身制服,更在于他们的使命关乎着万千百姓的美好生活。图为飞龙通航米-26B-7807机组。

山火是他们面对的日常

10架直升机,3架固定翼飞机,50辆消防车,21台挖掘机,7台推土机,16台装载机,1辆吊车。这是沁源山火灭火过程中投入的大型装备。担任此次山火救援任务飞机灭火组总指挥的山西航空产业集团总工程师郭福林说,这13架飞行器分别承担着观察、测绘和空中灭火的任务。直升机每天早上6点起飞作业,平均飞行7个小时,观察过火区域地势情况,飞到人力难以抵达的地区进行空中扑救,灭火效果明显。其中,直升机界体型最庞大、重量最大的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也投入到扑火任务中。郭福林说,这次直升机灭火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山区风势强劲,风向多变,十分考验飞行员们的低空飞行能力。强劲的山风还会加剧火势的蔓延,对消防工作十分不利。不过,这种在外界看来十分恶劣险峻的环境,是直升机森林消防的日常。

在7天7夜的沁源森林大火中,飞龙米-26(B-70FW)机组共计飞行了5天8个架次,飞行时间达30余小时;累计飞行里程约6000千米;吊桶取水共52次,撒水共计780余吨,平均每次撒水15吨。

这组数据是什么概念?5天里,平均每天飞行6小时,这对民航飞行员来说并不罕见,因为民航飞机起降都是按照标准程序,巡航阶段更是可以开启自动巡航功能,疲劳度并不算太大。而对于参与森林灭火的直升机机组来说,在空中飞行时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机组亲力亲为,飞行强度远非航线飞行员可比。吊桶每次取水15吨,这是个值得一提的数字。虽然米-26的标准载重可以达到20吨,但在吊桶作业时,受“重力摆”影响,吊桶载重最大不会超过15吨。直升机的载荷同时还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火场的高温环境会降低发动机的有效功率。所以,15吨对米-26来说,是一个介于效率与安全之间的数字。沁源灭火任务中,米-26机组每次都取水15吨,共计52次的取水操作,考验的不仅是机组的技术和胆识,更是他们对职业、对人民的忠诚。他们做到了。

当地村民说:“活了几十年,没见过这样的火”。但对于常年奋斗在灭火一线的飞龙航空护林机组来说,这样的山火就是他们面对的日常工作。长期不着家的航站备勤,接到任务指令后,又是火速转场,现场高强度作业。这次参与扑火的米-26(B-70FW)产权属于山东省,产权方与飞龙通航签署合同,由飞龙提供人员长期在山东执飞与保障。而对于参与此次沁源灭火的B-70FW机组成员来说,最不愿提起的——就是自己的出差天数。动辄以“百天”为单位的计数方法,使米-26机组中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说法——“一入26深似海,从此自由是路人。”而备勤的状态算是好的,因为一旦出任务,米-26去的地方都是深山老林,飞机飞到哪,家就在哪。机舱的储物间里,总有成箱的矿泉水、泡面、罐头和咸菜。

作为飞龙米-26机组家属的张伦,用镜头记录下了这次沁源山火的扑灭过程。她说:“其实这次大火对机组所有成员都是一种考验。其中,吊桶投水指挥员李宝辉的感冒就靠吃大蒜挺着。”张伦回忆道,“完成最后一天的飞行时,李宝辉一下飞机差点瘫坐在地上,其他机组成员走路也开始晃悠。”张伦说,5天的高强度飞行让机组成员持续高度紧张,当得知火情被控制时,大家一直绷紧的神经瞬间松了下来。

沁源灭火的米-26机组,12名成员,1架飞机,坚守在山东近3年。他们手机里存的都是飞行时间表,还有执行任务时每个人的表情包,有冻得蹲在暖气边取暖的机长,有累得不顾形象大睡的领航,有饿得眼睛发绿的机务。偶尔大家会把囧图拿出来分享一下,在一阵阵笑声中,总会有人眼睛湿润,在他们看来这才是原汁原味的通航人表情。

沁源大火被成功扑灭后,B-70FW机组又接到命令,返回山东继续执行日常护林任务。这世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

机务的功劳不能被遗忘。图为机务对米-26发动机进行日常维护。

除米-26 之外,H125“小松鼠”(AS350)直升机也是航空森林消防中的重要力量。

直升机取水灭火时,水源地也有一些讲究。大原则是就近,如果火场附近有河流湖泊或者大型水库最好。米-26取水时,水源深度不能小于5米,不然装不满水,就无法发挥米-26的优势。水源地离火场最远不会超过100千米,对吊桶(载水)时飞行速度180千米/小时的米-26来说,1小时一个往返的效率已经有些低慢,但最主要的是,长时间飞行时,水桶里的水会被风吹得不剩多少。作为保障,林业部门也在高火险区域修建了蓄水池,常年备水。

如果执行的是人员、车辆火场投送任务,直升机会选择在安全的火场上风口,没有树的林场沟壑平坦地带降落,如果火场附近没有起降点,则会采用索降人员的方式,用油锯伐木,开辟临时起降点。

关于投水,齐机长说,最好的情况是把水直接投到火线上,这样可以直接把火打灭,投到火线以外(没有过火的区域)效果不大,如果都到了火线以内,则完全没有效果。投水时水桶高度一般在50米上下,这对飞行员的驾驶和投水员的操作有很高的要求。

除了投水灭火,我们国家的航空森林消防也有使用化学灭火剂,北大荒的AT-802和运5飞机都有使用。但化学灭火剂需要在固定地点将化学原料和水搅拌,用泵加注到飞机水箱,只适用于固定翼飞机。而对于AT-802和运5这类载荷仅1吨上下的固定翼飞机,只适合在平原上较直的火线上空抛撒灭火剂,它们对山林火情来说并不适合。

关于近些年中国航空护林的发展,齐机长说,我们的确取得了一些进步,直升机数量较十年前有了明显增長,协调指挥能力和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但相对于我国广袤的领土和相对匮乏、需要着力保护的森林资源,我国在航空护林领域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就专业灭火机型而言,我国目前一共有4架米-26,在全国范围内调配灭火是不够的,例如刚刚发生的四川凉山大火,如果从加格达奇机场(位于大兴安岭北麓)调机过去需要大约一周时间。对此,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森林资源的分布进行调研,合理采购相应飞机。同时,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国家也需要下大力发展,让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关于应急管理部正在研究建立的国家应急救援航空体系,齐机长说,从他的角度来看,将原国家林业局下负责林火灾情的部门划归到应急管理部是十分科学的,以后如果发生地震、火灾、水灾,可以在应急管理部的统一指挥下动员航空力量,调配飞行器资源。未来,国家应急救援航空体系的不断完善,将会让现在这些主要用于航空护林的直升机得到更高效的使用,现在很多航空护林直升机经常处于待命状态,这种“原地待命”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如果未来可以由国家统一调配,它们的价值将会得到极大提升。

责任编辑:陈肖

猜你喜欢
沁源飞龙护林
工程塑料防眩板在桂柳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沁源行:满目皆是“十八公”
逆行而上 护林为民——宜兴市森林消防大队护航平安二三事
飞龙掌血醇提物的抗炎镇痛作用
溪行天晓 第二十三回 飞龙降临
李聚奎与沁源围困战
护林使者杨明松
护林路路堑边坡防护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