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蓉 毛帅
摘 要:以湖北秦巴山片区为研究区域,在了解区域内人口特性和贫困成因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的扶贫政策、扶贫手段和扶贫效果,研究表明,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培训供需均衡、扶贫机制建设不完善是片区教育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加强扶贫政策宣传、加大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均衡教育培训供需和完善扶贫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
1 引言
湖北秦巴山片区80%以上的县市区为国家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片区的贫困不仅是收入和资源的贫困,更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自生能力的匮乏。教育扶贫作为一种除根性扶贫,已成为湖北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湖北秦巴山片区的教育扶贫仍局限于收入和物质等方面的 “输血式”扶贫,路径较为传统。教育扶贫帮扶项目与贫困者需求脱节、帮扶措施缺乏针对性,导致教育扶贫成效不显著,乡村脱贫攻坚进程受阻,势必严重影响2020年该片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的实现。
2 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现状分析
研究以湖北秦巴山片区为调查区域,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样本容量的确定以95%为置信度,极限误差为2.5%,采取不重复抽样计算方法,抽取样本数1500户,回收有效问卷12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5.53%。
2.1 人口特性及贫困成因
本次受访者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其中尤以46岁以上的人群占比最高,达41%;在学历分布上,超半数以上的贫困户学历在初中及以下;家庭年人均收入较低,有超7成的贫困户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5000元,;而在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上,88%的贫困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是外出务工和务农,其他方式的收入来源较少。
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是:子女抚养、上学负担重(66%)、赡养老人负担重(34.5%)、收入来源单一(30%)、家庭成员患重病(23.5%)、家庭缺乏劳动力(14%)、缺乏技术(14%)、缺乏资金(12.5%)、居住地环境差(9%)、缺少土地(7%)、自身动力不足(7%)、交通条件落后(4%)自然灾害(1%)。
2.2 教育扶贫现状
2.2.1 扶贫政策
调查发现,贫困户对当地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了解程度并不高,其中完全了解的仅有10%,还有3成左右的贫困户不太清楚相关政策,绝大部分贫困户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属于基本了解(33%)和一般了解(26%)。
对当地教育扶贫政策较为了解的这部分贫困户,主要是通过政府宣传的途径了解到相关扶贫政策,其次分别是通过学校和电视、报纸等途径获取教育扶贫有关政策,受家庭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互联网获取当地教育扶贫政策的人群并不多,仅有9%。
2.2.2 扶贫手段
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的手段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其中尤以免除学杂费最为常见,获得这一帮扶的贫困户占55.5%,其次是免除教科书费、获得奖(助)学金以及获得生活补助或食宿降减,而免除作业本费和获得信用助学贷款的贫困户数量相对较少。
在获得教育帮扶的贫困户中,一半以上的家庭享受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帮扶,其次分别是大学教育、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此外,接受教育帮扶的阶段不同,各贫困人口享受的教育补助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接受教育层次越高,获得的教育补助也相应越多。
2.2.3 扶贫效果
扶贫效果的评价主要从当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設水平、师资水平和培训效果等方面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指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包括教学楼以及教室内各种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图书馆、实验室的实验设施、计算机室等。调查表明,湖北秦巴山片区的教育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仍有提升的空间,有15%的贫困户认为所在地的教学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2)师资水平。
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师资水平主要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岗位素质两个层面进行评价。调查显示,大部分人对当地学校的师资水平是较为认可的,有35.5%的认为当地的师资水平比较高,但仍有约10%的人不满意当地学校的师资水平,认为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3)培训效果。
培训有助于提高贫困户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但调查发现,片区内有36.5%的贫困户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经常接受培训的人群也非常少 ,仅占样本总数的2.5%,大部分人很少接受培训或是偶尔接受培训。在接受过培训的这部分人群中,仅有13.5%的人觉得培训是比较有效的,35%的人处于中立的态度,还有17%的人群表示培训不太有效或是完全无效。
3 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
3.1 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
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出台,为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南,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数据显示,湖北秦巴山片区的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对教育扶贫政策的宣传不力,很多人并没有真正了解到教育扶贫政策能给家庭或自身带来的福利。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片区内很多贫困家庭认为,让子女出去打工能使家庭尽快脱贫,而教育是一项需要投入的活动,负担子女上学加重了家庭贫困,殊不知教育的投资也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优质教育资源匮乏
优质教育资源的矛盾明显,突出表现在:第一,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数量偏少,无法有效保证片区内所有学生都能就近入学,导致部分学生入学困难;第二,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学生的住宿环境和伙食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落后,缺少多媒体教学设备,图书资源少且陈旧,无法满足正常信息化教学的需求;第四,教师资源稀缺,特别是一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大部分教师为本地的代课老师,来自城镇的年轻教师很少。
3.3 教育培训供需失衡
调查发现,贫困户的教育需求与政府的帮扶政策之间存在一定偏差,以教育培训为例,不同贫困户对培训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他们不仅需要职业技能培训,也希望获得文化素养和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培训机会,而当地政府针对贫困户开展的教育培训,大多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其他方面的培训涉及较少,没有考虑到贫困户的差异性,导致帮扶措施简单化和浅显化,教育培训效果不理想。
3.4 扶贫机制建设不完善
随着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扶贫机制建设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其中的问题也依然较为突出,直接影响了片区内教育扶贫的成效。首先,扶贫对象识别机制不健全。由于历史原因,秦巴山片区内存在部分从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这也导致一部分贫困户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帮扶。其次,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调查中有贫困户提出需要加大对教育扶贫的资金投入,同时提高教师的地位,可以给予帮扶学生的教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不能让教师因为其他社会工作影响了教学。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扶贫政策宣传
首先应该使贫困户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各阶段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通过大力宣传教育在地方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提高片区内贫困家庭对教育的认识,各政府主管部门深入广泛宣传“技能致富”的发展理念,通过一些典型的成功案例,向当地的贫困户宣讲教育扶贫的鲜活典型,从思想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通道。其次,政府可以联合当地的一些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多样化的教育体验活动,消除贫困家庭对接受教育的偏见。
4.2 加大教育优质资源投入
加大贫困地区教育优质资源的投入,能有效组织因城乡师资差距而引起的城乡教育的不平衡。湖北秦巴山片区内正面临乡村优秀师资匮乏的问题,政府应当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快建设和完善城乡教师“轮岗制”,使其能法制化和制度化,以保证片区内教育资源的长期可持续供给。
4.3 均衡教育培训供需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为有效满足湖北秦巴山片区的贫困户对于教育培训的需求,片区内教育培训的内容设置应该在結合当地贫困户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教育培训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培训类型的选择上,以职业技能为主,根据贫困户的培训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素养培训和科技水平培训。同时设立一些技能团队和专家服务小组,定期到乡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助力当地的特色产业开发,顺利脱贫。
4.4 完善教育扶贫监管机制
为了有效评估片区内的教育帮扶效果,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评价机制。对于一些已经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根据国家贫困退出意见中的相关标准,衡量其年人均纯收入,判断是否已实现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对于教育扶贫开展不力的地区,可按照法定程序追责,同时,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如高校)来参与。
参考文献
[1]黄蓉,毛帅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教育扶贫理论基础及内涵阐释[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7):268-269.
[2]梁浩等.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教育扶贫的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以十堰市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15:78-79.
[3]单耀军. 教育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及实践路径[J].经济研究参考, 2018, No.2858(10):16-19.
[4]何家理,查芳,陈绪敖.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扶贫效果实证分析——基于陕西7地市18个贫困县教育扶贫效果调查[J].唐都学刊, 2015,31(3):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