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雄
相对于人们熟悉的党报党刊等大众媒体,这里所说的小众媒体,是指大学学报、医院院报、行业内刊等。小众媒体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小众媒体作为传媒文化的组成部分,做好做精做强小众媒体,对于我国传媒业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小众媒体高质量发展,打响小众媒体品牌,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打响小众媒体品牌,要注重提升文化原创力
从全国范围看,小众媒体数量多、成长快、实力强,很多小众媒体有着独特的自身优势和历史人文资源,要以此为基础,在保护好、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原创力贯穿于组稿、编辑、出版全过程,推出文化精品,筑造文化高地,蓄积文化力量,满足受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在优化升级组织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中体现小众媒体的新作为,为推动小众媒体更高质量发展凝神聚力,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小众媒体同样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必须把握好三个關系: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满足需求和满足要求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发展,科技将进一步改变文化牛产、消费模式,中国媒体行业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这就要求主办者,不能只赚一时眼球,摈弃“文字搬运工”的操作方式,不管是版面设计,还是组织稿件,只有秉持工匠精神,追求更专业、更人性化、更细致周到,才能满足受众的期待。小众媒体已经到了提升质量的关口,办出高质量,办出文化味,才能真正提升小众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二、打响小众媒体品牌,要注重发扬新闻专业精神
大家都清楚,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每个人、每个信息终端都是媒体。面对“人人都是记者”的新媒体传播环境,小众媒体更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和精神真谛,这是专业文字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小众媒体需要高度专业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出版组织,借助有效的制度设计,以新闻专业精神办好小众媒体。然而,有不少小众媒体,商业附加元素的味道越来越浓,媒体的本质却受到忽视。有的主办者为了追求更“轰动”的宣传效果,置媒体的专业性于不顾,甚至会人为“设计”各种宣传点,失去了媒体专业性这个基础,再漂亮的外表也不会吸引住人们的眼球,内容为王仍然是小众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人才是最大的资源,小众媒体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宣传工作队伍,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从机制上、体制上激发活力,改革对小众媒体的扶持政策,改变绩效考核办法,改进小众媒体的评奖制度。对优秀采编人才,在职称职务评定上给予倾斜,既要给经济待遇,也要给政治礼遇。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加快融合转型,但有部分小众媒体仍处于按部就班的状态,市场竞争力不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小众媒体要抓住时代机遇、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突出品牌建设,推出符合受众需要的高质量产品。
三、打响小众媒体品牌,要注重创新表达方式、拓宽传播路径
深化传媒主体创新是一个重大命题,信息化时代提供了丰富的传播手段,使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传媒元素的融合成为可能。小众媒体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放在打响小众媒体品牌的首要位置。随着形势发展,小众媒体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要适应多样化、差异化和分众化的传播趋势,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加快构建传播引导新格局,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迎接智媒时代的到来。智媒时代是一个世界互联,万物皆媒的时代,人工智能将带来传媒业的牛产方式、传播方式、运营方式、消费方式的巨大改变,作为传媒从业者,小众媒体需要非常关注这些传媒变革趋势。
“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凶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如今,舆论牛态、媒体格局、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牛深刻变化,要顺应智媒时代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形成小众媒体文化全产业链,连接主管部门和受众需求,实现小众媒体牛产方式升级。用好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强化科技支撑。利用人工智能特点和优势,不断激发小众媒体创新创造活力,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人工智能将帮助小众媒体完成“在正确的时间为正确的人推送正确的内容”转变。做好小众媒体,打响小众媒体品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