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我国体育旅游研究进展分析

2019-09-03 13:14张涛
武术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报旅游体育

张涛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梳理并分析近五年的体育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而得出近五年来体育旅游研究的趋势逐渐转化为为体育旅游理论研究、体育旅游经济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和文化内生力。研究发现,体育旅游存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公共设施服务健全,文化内生不足及管理上存在缺陷等问题。为此提出要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健全公共设施服务、提升文化内涵、明确管理机构、注重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研究指出后续体育旅游在研究中应注重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者的互动研究,加强对体育旅游风险管理的重视。

关键词:体育旅游研究现状研究进展

近年来,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作为“十三五”时期需大力发展的两个重要产业类别,通过产业融合所形成的业态,成为当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热点和焦点。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旨在通过体育旅游全方位的交流互动,使体育旅游在国家的开放合作中的政策沟通,产业互通和民心相通中发挥应有的价值。由此可见,体育旅游在新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高度。通过唐小英【1】、刘英【2】、刘庆余【3】等一些学者通过国内外体育旅游的研究综述.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在2000-2012年间,对体育旅游研究方向主要是体育旅游相关理论、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规划开发与市场经营、体育旅游群体分析、区域性体育旅游、体育旅游与生态环境、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其中,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规划开发与市场经营、区域性体育旅游是三大研究热点。

以中国知网为基础文献来源,以“体育旅游”为检索,发现近五年来学术期刊基本保持每年500篇左右,其中,核心期刊的每年的数量基本趋向于80篇。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近五年来的有关体育旅游核心期刊的整理,分析其研究的主要方向,并试图从中发现问题,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1 体育旅游理论综合性研究

1.1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

体育旅游兴起于国外,对于其定义都大都是从旅游的角度出发:以参加或观看体育或者体育赛事为目的,且离开日常生活圈进行的旅游。【4】在国內对于体育旅游的界定大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刘晓明【5】、杨强【6】、林勇虎和林正根【7】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分别从产业融合的内涵、经济学视角和其理论下对体育旅游做出界定,这一视角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业的服务元素与体育资源通过技术、业务、和市场等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协作而形成的兼具体育和旅游特性的新型服务业。张一民,何九洲【8】、谭分权【9】、邵凯和冯文昌【10】等学者从个人本位视角出发,认为在参与或参观的过程中能够使身心健康需求、休闲体验需求达到满足的活动。这一视角对于体育旅游的定义,更加注重游客的主观感受及其在参与体育活动中白身价值的实现。张瑞林【11】、卢长宝等【12】则从社会化视角来定义体育旅游:一种由人、活动和地点交互生成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而不是体育和旅游的简单结合。将体育旅游放到社会化这个大背景来看,其含义便向深度与广度延伸。其中,体育旅游的主体不再是一个或两个简单的毫无关联的个体,主体不仅仅是多元的,而且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系统。其涉及范围之广是体育旅游在社会化视角的一个明显特征。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还没有对体育旅游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原因在于学者们都只从自己研究的领域为视角来看体育旅游。学术领域的不同,研究视角差异,使体育旅游有着不同类型的定义。

1.2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1.2.1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开发战略研究

我国体育旅游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丁曙,张同宽在海洋经济大背景下,提出发展海洋体育旅游。【13】李光,李艳翎认为中南地区的发展冰雪体育旅游。【14】黄俭、欧光龙、刘雪飞主张进一步研究滇西北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以此让体育旅游爱好者知晓并涉足滇西北地区。【15】姜付高,曹莉把视角放到海南,提倡发展滨海体育旅游海。【16】

1.2.2以人文资源为主的开发战略研究

邓杰,杜长亮【17】、杨浪涛【l8】、周鹏【19】、周芳,曹莉【20】、高圆媛【21】分别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认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优势明显、市场操作性强且发展前景可观,对我国有少数民族的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存在着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分别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形成品

牌、构建都市体育圈,构建不同的旅游模式等战略规划,促进民族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吴燕,代刚不同于这类研究,而是提出以其资源为依托可以形成各种具体可操作的体育旅游模式。【22】高彩琴,刘红,艳丽【23】;张永虎【24】;邓凤莲【25】;刘林星,吴国【26】等研究认为体育旅游必不可少的要注入文化内涵,注重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我国学者们近年来致力于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从旅游地出发,结合本地所拥有的体育白然资源或者是体育人文资源来打造特色体育旅游,促进体育旅游发展,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关于民族体育旅游的研究多集中于地区性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研究,而其中尤以云南,贵州等少数名族聚集的地方为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当地的特色资源为基础,辅之以必要的政策支持。但是各少数民族该如何利用其资源来规划,其发展模式又当如何选择等等一系列问题就成为了学术界争相探讨的问题。

2 体育旅游经济市场化研究

2.1 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我国学者们主要研究的是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及发展的对策建议。杨强研究双方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27】王峰,王永刚,赵海燕则创新性地提出以加强“互联网+”新业态的准入与经营许可。【28】张冰,余可在“互联网+”视域下分析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策略,创新战略经营模式。【29】李萍应用PCA和AHP的层次分析法对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30】

2.2 体育旅游产业的市场分析

近年来,关于体育旅游市场的研究寥寥可数,仅有的几篇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分析其功效、现状、市场的培育及其发展路径选择方面。如马宏斌【31】,马宏丽【32】以人口老龄化为出发点,分析我国老年人的体育旅游市场现状。林闯提出创建少数民族体育市场发展的新模式。【33】在市场产品设计上,余万斌提出体验成为体育旅游业品牌塑造的核心内容。【34】陈远莉增加赛事的附加产品以满足体育旅游爱好者的个性化需求。【35】谢卫塑造养生康体体育旅游产品品牌,形成特色化、多元化及创新时尚化的体育旅游产品。【36】由此可见,我国体育旅游的市场化进程远远滞后。

体育旅游产业市场化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体育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研究的焦点白然在于其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纷纷为其提供发展对策。体育旅游市场是其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市场中最重要的就是消费者,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有关于体育旅游市场消费者的研究很少。体育旅游产品多为传统观光型,缺乏现代旅游市场所需要的休闲旅游、专项旅游等特色产品和新型产品。

3 体育旅游服务社会化研究

3.1 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任春香在《后亚运时期广州城市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策略研究》中提出构建城市体育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体系。【37】武恩钧对我国健身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动力机制构建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健身体育旅游公共服务发展动力机制构建主要因素有政府扶持政策推动力和消费市场需求拉动力,并提出相应对策。【38】邱建国、徐瑶、任保国等探究我国健身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39】目前关于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内容的构建,动力机制的研究以及在构建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根据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但是相关研究还是比较少,这一领域所涉及到的仅仅有健身体育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其他类型的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还没有涉及,并且缺乏其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理论支撑,导致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3.2 新农村体育旅游研究

余万斌主张发展低碳乡村体育旅游。【40】陶萍構建循环经济型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体系。【41】李彬主张构建多方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增强乡村体育旅游体验性。【42】赵高伟认为乡村体育旅游应该政府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挖掘地区文化内涵。【43】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关于乡村体育旅游方面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探讨如何为其发展提供活力,为此,学者们不遗余力的提出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且提供解决思路。由此,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农村体育旅游开展的可行性有多大?

4 体育旅游文化生产力研究

进入新时代,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体育文化游。申琳琳,范勇将茶文化元素引入到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中。【44】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提出之时,正值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深水区。蒋清,敬艳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分析了体育特色小镇的开发。【45】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在体育旅游中引入了茶文化和体育特色小镇两个概念。这两方面都离不开体育文化的指导。说明了体育旅游的开发建设必须要有文化作为根基,在新时代,我们的体育旅游要具有其新特点,这个特点需要借助文化或国家政策的支持才可以稳定发展,这在一方面展示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个新方向。

5 体育旅游未来发展态势

5.1 明确管理机构

在国内的研究中,对体育旅游的界定并不清晰,导致体育旅游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归属。近五年来,关于体育旅游如何进行管理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体育旅游更多的还是得把焦点放在人的参与、体验与休闲上来。体育旅游的专业性要求有专门的机构来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管。

5.2 开拓市场领域

作为体育与旅游的融合领域,其理论与方法研究还比较薄弱,归咎原因是体育旅游缺乏学科定位;其市场与产品开发的的研究也只是聚集于单个领域,丰富的产品设计是推动整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适合于做体育旅游的产品数量非常庞大,可结合有中国特色的一些项目,包括赛事旅游、体育表演、运动体验等;最后缺乏对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分析。

5.3 引入第三方合作参与健全体育服务

对于体育旅游服务社会化,只聚集于健身体育旅游的公共服务方面,像体育旅游中公共服务设施,体育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的研究少之又少,体育旅游公共服务除了政府提供之外,还可以借助其他外部力量来实现,比如政府购买。强化服务和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作为体育旅游主导者的企业也应该发挥其作用。此外新农村体育旅游开展的可行性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关于农村体育旅游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这个农村是要下定义的,并不是任何一个农村都可以开展体育旅游。乡村也是要有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去开展体育旅游。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去为其构建蓝图。

5.4 注入文化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体育旅游在发展建设中切不可丢掉其文化内涵,体育与旅游要靠着其文化为纽带,为桥梁,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体育旅游的竞争力。目前,关于体育旅游文化的研究已经有所涉及,主要是因为特色小镇的提出,给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利用特色小镇这一平台,可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文化。

5.5注重新的研究视角与领域,

只关注体育旅游本身的建设问题,是不够的。首先,应该注重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三者之间的互动性,明确消费者的重要性。符合行业发展的一些规范性要求应该明确,监管监察力度要跟上行业发展,起码不能滞后于行业发展。其次,体育旅游安全风险类问题的研究寥寥无几,国外体育旅游的研究重点在于体育旅游风险管理上,体育旅游的蓬勃发展必然离不开这方面的研究。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体育旅游风险的管理与预防,以尽量避免体育旅游风险的发生。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成为今后学者们研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探讨如何构建体育旅游风险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井玲.国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7):4854

【2】刘英.国内体育旅游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基于CNKI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J】经济地理,2012(5):165170.

【3】刘庆余.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4):3943.

【4】金银日.体育旅游研究范畴的西方文献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6):27-29.

【5】刘晓明.产业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4(5):187-192.

【6】杨强.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路径机制【J】.体育学刊,2016(4):55-62.

【7】林勇虎,林正根.基于产业融合的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01):2528.

【8】张一民,何九洲论个体化社会与体育旅游发展的社会学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1):3942.

【9】谭分全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3233.

【10】邵凯,冯文昌.社会行为下的体育旅游冲突研究:结构、功能、程度【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1):97-102.

【11】张瑞林体育旅游业价值创造研究的现状及趋势-2013年休闲体育管理国际学术会议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2):11-15.

【12】卢长宝,庄晓燕,邓新秀.视角、理论与方法:体育旅游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01):57-65

【13】丁曙,张同宽.舟山群岛新区海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3(4):35-38.

【14】李光,李艳翎.中南地区冰雪体育旅游资源价值实现研究Ⅱ]中国体育科技,2015(4):117-124.

【15】黄俭,欧光龙,刘雪飞.滇西北体育旅游资源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9):123-127.

【16】姜付高,曹莉.海南省体育旅游空间优化及其发展模式【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15-18.

【17】邓杰,杜长亮.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及策略【J】体育与科学,2013(6):107-110.

【18】杨浪涛.关于促进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120-123.

【19】周鹏.贵州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都市体育圈的战略规划U贵州民族研究,2015(36):169-172.

【20】周芳,曹莉生态休闲文化视域下的贵州民族体育资源开发【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185-189.

【21】高圆媛.云南省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分布特征与开发策略选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04):5457.

【22】吴燕,代刚.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基于动态、静态和活态的不同层面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27):127-128.

【23】高彩琴,刘红,周艳丽,等.基于TOWS理论审视我国体育旅游发展战略——以河南省体育旅游开发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2):12-16.

【24】张永虎.山东运河文化带体育旅游市场发展路径探究U].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6):3945.

【25】邓凤莲.中国体育旅游人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量表研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58- 63.

【26】刘林星,吴国生.山东体育文化资源与特色旅游融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6):032.

【27】杨强.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路径机制【J】.体育学刊,2016(4):5562.

【28】王峰,王永刚,赵海燕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创新驱动与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4):2226.

【29】张冰,余可.“互联网+”视域下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4):203205.

【30】李萍.基于PCA和AHP的中外城市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01):31-36.

【31】马宏斌.河南省老年体育旅游市场现状卟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6):40254026.

【32】马宏丽.郑州市老年体育旅游市场现况【J】.中国老年学,2014(4):1034-1035.

【33】林闯.我国少数民族體育市场培育与开发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9):191-191.

【34】余万斌.基于ASEB分析的体验式低碳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4):i1-53.

【35】陈远莉.论消费升级背景下体育旅游产品的定制与推广【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15-118.

【36】谢卫.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多元升级发展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46-50.

【37】任春香.后亚运时期广州城市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3337.

【38】武恩钧.我国健身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动力机制构建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 (5)=115-118.

【39】邱建国,徐瑶,任保国,等.《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实施目标下我国健身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1):3642.

【40】余万斌.低碳时代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2):81-83.

【41】陶萍.乡村体育旅游循环经济型发展研究——基于低碳生态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2):6467.

【42】李彬.中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方向调整与路径选择——基于共享经济发展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7(5):127-130.

【43】赵高伟.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7(6):103-105.

【44】申琳琳,范勇.试析茶文化元素与滨海体育旅游产品的结合【J】.福建茶叶,2018(3):127-127.

【45】蒋清,敬艳.全域旅游视域下体育特色小镇的开发【J】开放导报,2017(5):9295.

猜你喜欢
学报旅游体育
致敬学报40年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